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卿卿日常中九川有原型,那真的九
TUhjnbcbe - 2024/2/25 16:36:00

黄河蜿蜒盘曲于峡谷之中,将土地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图为甘肃甘南玛曲黄河首曲黄河十八弯长江银河星空。“州”本意是被水围绕着的陆地,恰如此图所展现的情景。

最近的热播电视剧《卿卿日常》故事背景是一个架空的朝代,大家也纷纷对里面的“九川”设定进行了现实中对应地区的猜测。比如:霁川是云南,丹川是四川,莹川是广东,胭川是江浙……

故事毕竟是故事,历史上并没有“九川”这个说法,比较接近的,是“九州”。

“九州”是我们常用的字眼,“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神圣庄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的“九州”又有几分市井气。无论如何,“九州”都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心目中华夏中国拥有的那片大大的地方。但若刨根问底,“九州”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01

大禹“九州”真的存在吗?

古人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个故事。

大禹治平洪水之后,将天下划为九州,他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依据高山大河奠定界域。他还根据各州土地的情况,制定了贡税的等级。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中。而先秦史书《左传》引《虞人之箴》的话中,也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之说。

▲《禹贡》九州怎么划?这是参考程光裕、徐圣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上的《禹贡九州图》而绘。九州范围,不仅囊括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甚至连今日的西北边疆地区也包括进来了,由此可见战国人宏大的天下视野和统一梦想。到了今天,九州地名大部分依然在使用,而如“豫州”的“豫”、“冀州”的“冀”,则成为今日河南、河北的简称。

关于“州”这个地名的最初内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也就是说,被水围绕着的陆地就是“州”。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大禹治平洪水之后,曾经被淹没的陆地,一块一块显露出来,然而依旧被水分隔开,人类就居住在洪荒过后的这些“州”之上,繁衍生息。

根据《禹贡》,九州的地名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涉及到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

▲此《帝喾九州之图》为北宋人所做,图上标注了长城、河流等地理位置,及九州所在。其中“荆”原位置已漫灭,现为今人所加。

不过也正是这广袤的疆域范围,令后世学者困惑。尤其是现代学术界兴起疑古思潮后,学者顾颉刚、郭沫若等纷纷指出,夏朝疆域狭小,不可能有《禹贡》“九州”的范围那么大。而根据今日的考古成果来看,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域在今天的河南一带,即使文献记载的夏都,也不超出今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的范围。这一切都与禹贡所记载的九州范围严重不符。

02

“九州”究竟出现于何时?

其实,地名本身,已透露出它的身世秘密。顾颉刚等学者认为,从九州地名等透露的种种信息来看,不少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

冀是春秋时的国名,后被晋所灭,冀州即得名于古冀国。

兖州属于卫国范围,得名于沇(yǎn)水,沇水是战国时期的“四渎”之一——济水的别称,曾流经山东、河南境内,如今早已湮没。

青州在齐国境内,是九州中最东方的州,按照战国流行的五行说,青是东方之色,故名青州。

▲青州古城

徐州得名于徐国,春秋时徐国被吴国所灭。

扬州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东南强国越国,“扬”“越”两字可以通用,所以“扬州”就是“越州”。

荆州得名于荆山,楚国早期曾在荆山一带立国,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超级大国。

▲荆州古城

豫州在春秋战国时属于周天子的地方,东汉刘熙《释名》道:“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也就是居中的天子希望安闲舒适的意思。

梁州则是战国时代秦国新开拓的巴蜀等疆土。战国时期,秦伐蜀,开巴郡、蜀郡,设立了许多栈道,“梁”即桥梁的意思。

雍州则得名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春秋战国时秦国曾以此为都近年,是持续时间最久的秦都。

可以说,无论是九州的地名、范围,还是其背后相关的国家,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关。而九州分立的格局,也与战国诸强林立的局面有相通之处。所以说,《禹贡》上所记载的“九州”,应是春秋战国时逐渐形成的地名。

03

战国人的“九州梦”

原本,“九州”只是一个统称而已。春秋时期,各州的地名与疆界都尚未确定,“九”其实是个虚数。顾颉刚说,“他们只要说地方区域之多,却不知道应当说要有多少个区域才对,所以就用虚数‘九’来作代表。”

为什么偏偏是“九”呢?除了顾颉刚所说的虚指外,可能还藏着先人的一个数字密码。在中国文化中,“九”是一个异常尊贵和吉祥的数字。在《易经》中,“九”是太阳之数,以“九”代表乾坤万物;《黄帝内经》则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所以古人很喜欢用“九”,传说天有九重,皇帝是“九五之尊”,重阳节是九月九号……古人用“九州”命名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想必也带有一种吉祥和祝福的意味在里面吧。

▲九州清晏,江山永固。唐岱、沈源合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九州清晏,由乾隆题诗。九州清晏是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寓意九州河清海晏,天下永固。在这里,九州并非是具体的九个州,而是“天下”的代称。

到了战国时期,虚指的“九州”,逐渐变为实实在在的九个“州”,而且有了名字和方位,并被记录在《禹贡》等经典之中。天下被“九州”有序分割,又统一于一体。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九州”是战国人对统一的向往,是先贤们为未来统一国家设计的行政区划蓝图,只不过寄托在传说中的英雄大禹名下,是一场“托古改制”。

除了《禹贡》之外,战国的《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职方》,战国到西汉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地》等典籍中也有关于“九州”的记载,只是地名与《禹贡》略有不同:《有始览》无青州,有幽州,《职方》无徐、梁,有幽、并;《释地》无青、徐、梁,有幽、并、营。

当然,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九州”,在战国时期都没有实践过。

“九州”是战国人的一个梦。而这些梦想中的地名,要到何时才能成真呢?

04

汉武帝引经据典取“州”名

第一个把“九州”付诸实践的,是汉武帝。只不过他最终划分出的不是九州,而是十三州。

汉朝建立之初,继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实行郡县制,但同时也实行封国制,即郡国并行制。不过到了汉武帝时,西汉王朝迎来了开疆拓土的黄金年代,再加上郡国的调整,到了元封年间,全国共有90多个郡,十八九个王国,合计约个郡国。

地方行政区如丛林密布,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在元封五年(前年),汉武帝把全国除近畿七郡以外的一百余郡国,分为十三州,每州置一刺史,刺察一州的郡国长吏和强宗豪右。

▲西汉时期疆域全图

关于西汉十三州的地名,《禹贡》作出了最大贡献。其中七州就来自《禹贡》九州的地名,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另外把《禹贡》的雍州改名凉州,梁州改名益州,再加上幽州、并州与交阯、朔方。

不过西汉时期的“州”,并非行政区的地名,而是监察区的名字。州刺史每年八月巡行自己管辖的州,岁终再到京师向丞相奏事,由丞相处置。也就是说,刺史只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没有管理地方的权力,在地方上也没有固定的驻地。到了西汉后期,刺史的权力不断变大,有了固定驻地,逐渐由京官转变为地方官员,并把“刺史”更名为“州牧”,但此后多有反复。

05

“冀州牧”曹操的野心

历史上唯一一个要以《禹贡》九州划分天下的人,不是泥古不化的王莽,而是打破成规的乱世枭雄曹操。

《后汉书·献帝帝纪》里有这样一条记载:“春正月,庚寅,复《禹贡》九州。”

这一年,是东汉建安十八年(年)。名义上看起来,这是汉献帝所下的命令。但实际上此时朝廷的政权,掌握在丞相曹操手中。在此前一年,汉献帝特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如汉丞相萧何故事,曹操的权位正逐渐攀上巅峰。在此关键时刻,曹操为何突然搞起九州复古这样看似书呆子气的事,还得从“州”的华丽变身说起。

▲电视剧《新三国》曹操剧照

东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很快席卷了中国的北方地区,汉室统治岌岌可危。这时候,宗室刘焉向汉灵帝建议,可派出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部分州的州牧,授予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于是刘焉以太常出任益州牧、黄琬以太仆出任豫州牧、刘虞以宗正出任幽州牧。扬州等州依旧保持刺史职务,但职权基本与州牧相同。自此,州牧(刺史)彻底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而“州”也由监察区变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类似于今天的“省”,郡县二级制,正式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在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就有不少是以某个州的“州牧”身份横行于世的,并围绕着一些重要的“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有名的当属荆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瓜分荆州,并在后世演义出“刘备借荆州,一借不回头”“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著名典故。而曹操在建安十八年春复《禹贡》九州的行为,则是这位“奸雄”所下的一盘棋。

▲由监察区到行政区的“州”。东汉的十三州与西汉相比,略有调整,朔方被并入并州,降司隶校尉部(京师附近七郡设置的部名)为十三部之一,所以总数十三仍不变,史称“东汉十三州”。到了东汉晚期,十三州由监察区演化成行政区,一州长官为刺史或州牧,“州”成为中国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地名。

曹操把“十三州”变为“九州”的方案是:把幽州、并州合并到冀州中;把司隶校尉及凉州并到雍州中,把交州并到荆州、益州中,这样一来,正合九州之数,唯一不同的,是禹贡中的“梁州”称“益州”。

这样的改变似乎并无不妥。但若

1
查看完整版本: 卿卿日常中九川有原型,那真的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