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格解读
二赋合璧,三家汇通
——也谈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思想主旨
文/河浦中学陈楚周
都说苏轼大才——他的学问汇通儒释道三家——此种说法是正确的。然而,三家思想如何在二赋中汇通,却有必要再谈一谈。依我的看法,《前赤壁赋》重点体现佛家思想,《后赤壁赋》重点体现道家思想。
《前赤壁赋》中主客同游赤壁,先“乐”,再“悲”,后“喜”。所谓“主”,固然是指苏轼本人;所谓“客”,恐怕也是苏轼本人内心外化出来的一个对象,又或许是苏轼撰文时特意引入文中以表达自身悲伤的一位同游的朋友。就是说,客之“悲”,也是苏轼之“悲”。“乐”因“游”而生,那么“悲”从何来?“喜”又从何来?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悲”从何来?依文本,“悲”有三因——功业未就、人生短暂、欢乐无多。
说“功业未就”。《前赤壁赋》写曹操、周瑜赤壁鏖战,然后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见,苏轼写英雄人物是为了反衬自身的渺小,表达功业未就之悲。这与苏轼《赤壁怀古》词中写周瑜少年英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美女相伴(“小乔初嫁了”)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反衬自身渺小,表达功业未就,甚至说是,功业无成的悲伤。前后《赤壁赋》创作于黄州,黄州的日子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期。曾经的少年才俊,二十岁左右就进士及第,当过中央官员,历任地方首长的风云人物在政治上是有着较大抱负的,谁曾想会摊上“乌台诗案”这样的晦气事,搞到差点被杀头,最终被贬黄州。他不慨叹功业未就,他内心没有“悲”,反而是不合常理的。所以说,客之“悲”,也是苏轼之“悲”,只不过,苏轼是借客之口言己之悲罢了。
说“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的就是“人生短暂”。用长江的无穷无尽反衬人生的短暂。
说“欢乐无多”。“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几句说的就是“欢乐无多”。所谓“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指的是当晚的赤壁之游。赤壁之游,让苏轼体会到了人间的至乐,让他得到了“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得到了与月徘徊、流连的美好,但他说“知不可乎骤得”。“骤”字,不能理解成“突然”“骤然”,而应该理解成“屡次”“多次”。这就相当于说“如此欢乐的夜晚不多啊”。
综上所述,“悲”有三因,那么“喜”从何来?答:苏轼用佛家思想抚慰了“悲”。
针对“人生短暂”这个问题,苏轼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两句应该翻译为“先生您懂得流水和月亮蕴含的道理吗?世间一切流逝的事物都如同这流水一般,最终并没有真正地流逝;一切时满时缺的事物,都像那明月一般,最终并没有真正增加或减少”。苏轼实际上是在借流水和月亮阐述佛家“八不缘起”的道理,规劝这位朋友不要执着。世间万物在佛家看来根本就“不来”,当然也“不去”;“不生”,当然也“不灭”,“不增”,当然也“不减”。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执着于水的流逝、万物的逝去。
又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变”是从俗谛上讲的,世人有所谓生灭来去、多少大小等观念;但从真谛上讲,天地万物根本就没有什么“变”的问题,或者说“不变”。“物与我”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不生之生,那些眼睛看到的形态、躯体都不过是假象而已,都是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一个部分,是一个过程而已。苏轼短短的几句话,实际上是劝诫朋友放下“人生短暂”的执着,同时也是宽慰自己。
“变”与“不变”的道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为了讲明这个道理,我说:“刚才走进教室的语文老师不是现在的语文老师,你们信吗?”学生颇为惊讶。我说:“从‘变’的角度讲,我的头发又长了一点点,我皱纹又加深了一点点,否则我为什么需要理发?我为什么会老?所以‘刚才走进教室的语文老师不是现在的语文老师’。但是从‘不变’的角度来说,我身上所有的元素都来自这个宇宙,百年之后,我这个形态消失了,但是对于这个宇宙来说,一切都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些形态罢了,所以为什么要悲伤呢?既然‘物与我皆无尽’,那么你羡慕‘长江之无穷’,哀叹‘人生之须臾’干什么呢?正如苏轼反问客的‘而又何羡乎?’”。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了。
针对“功业未就”这个问题,苏轼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万事万物各有其主,换句话说,功业也是有“主”的。不是属于你的,你不可强求。强求,只能是徒增悲伤。不强求,那么人生岂不是就没有“得”了吗?人生还是有“得”的,下言。
针对“欢乐无多”这个问题,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月”常有,大自然的美景无穷无尽,你我可尽情享受。“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没有人会不让你欣赏美景,怎么会“不可乎骤得”呢?美景不可多得,正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所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前赤壁赋》中,“悲”有三因,“喜”有三因,一一相对。“主”的话使“客”豁然开朗,所以主客皆喜。
再说《后赤壁赋》。就思想深度而言,《前赤壁赋》较之《后赤壁赋》要深得多。《后赤壁赋》表达思想主旨,主要靠隐喻。“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这是隐喻,是象征。攀登险峰,俯视长江,种种不畏艰险的行为,让我看到一个在仕途上同样积极进取的苏轼。他在官场上是如此的独特,因此恐怕同僚也是“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这一声“划然长啸”,如果不是指“乌台诗案”,那也是指某种发生在苏轼身上的重大打击。这种打击,让他惊恐,让他放弃了攀登,选择“反而登舟”,在一只小舟上自由自在地飘。
在长江上自由自在地飘,有多么愉快呢?苏轼以“鹤”表达这种愉快。“鹤”与“道士”又是“二而为一”的。所以,《后赤壁赋》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道家的逍遥之乐、自在之乐。
《后赤壁赋》不展开谈论玄理,所以思想深度较浅。但作为文学作品,它并不比《前赤壁赋》逊色。《前赤壁赋》深刻,但《后赤壁赋》略带奇幻;《前赤壁赋》人物举止对话有“仙气”,但《后赤壁赋》有人物举止对话有“人间烟火气”。
总之,苏轼的积极进取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而抚平苏轼内心伤悲的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前后《赤壁赋》合璧,儒释道三家思想完美汇通。
转载请注明
河浦中学语文微课堂(sthpzxywz)
「本文来源:中国记录者新闻」
小朋友们,在我们上课开始前,你们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吗?孩子们呵呵笑,有些孩子不好意思把眼睛捂住。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男生和女生是如何形成的吧!
12月9日上午,一堂“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防性侵”健康教育课在红旗小学拉开了帷幕。在课堂上,医院妇产科的骆燚医生,从“认识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什么是性侵害行为”“如何预防性侵害”“遭遇性侵害怎么做”等方面讲授青少年们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基本常识。骆燚医生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儿童安全教育,设置情景模拟、提问互动、奖励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和分辨什么是性侵害,增强了自我防范意识。孩子们纷纷表示这种课非常有趣,希望骆医生能再来上课。
不仅如此,医院的黄丽医生给孩子们带来了中医课题,以及生活中一些常用中药知识的普及,通过黄丽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著名的“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中医典故,也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
还医院急诊科的谢移江医生,为孩子们准备了生命急救的课程。在给孩子们讲完理论知识后,接着让孩子轮流上场实操急救,手把手教孩子心脏复苏的位置,力度,频率。通过反复实践,大多数孩子已经熟练掌握急救的方法,流程。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不仅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