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文言文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
TUhjnbcbe - 2024/5/5 16:09:00

专题1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一、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体会词旷达豪放的意境和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三、原文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注释

《定风波》: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

定风波:是词牌名。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狼狈:窘迫不堪。

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比喻满人世间的风雨烟波。

料峭:形容微寒。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也隐喻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五、词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六、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词人以“莫听”二字,显示出自己不惧风雨的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句承上而来,将“莫听”之意补足,写出在风雨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诗意情怀。“何妨”二字比“莫听”,更多了一点挑战的味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明面上是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实际上又是以象征性的表现方式抒写自己以顺处逆的智慧:人生旅程就像自然界一样时雨时晴,变化莫测,关键是在风雨来袭的时候要挺得住,在风雨中要乐观地坚定地向前走,要相信,风雨只是暂时的,走出风雨,就能走进阳光地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已放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贯见,毋用怀疑;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整体赏析:

上片小结: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

下片小结: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八、问题探究

(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2)全词分别写什么内容?

参考:

序写作词缘由。

上片写雨中事。

下片写雨后感。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参考: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人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6)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

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九、诗歌主旨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十、课堂小结

1、熟读成诵。

2、写作特色:

一)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二)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十一、板书设计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北宋子瞻东坡居士

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蓑衣②料峭

①suō②qiào

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雨具先去:

(2)狼狈:

(3)吟啸:

(4)芒鞋:

(5)一蓑烟雨:

(6)料峭:

(7)萧瑟:

(1)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2)窘迫不堪。

(3)高声吟咏长啸。

(4)草鞋。

(5)比喻满人世间的风雨烟波。

(6)形容微寒。

(7)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也隐喻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

2、,微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2、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妨”“啸”“芒”“蓑”“峭”“萧瑟”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表现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的句子是:,。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是:

,归去,。

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揭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的一句是:,,。

4、《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5、《定风波》中表现词人轻视风雨的句子是:,_____?。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妨”“啸”“芒”“蓑”“峭”“萧瑟”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④料峭:形容春寒。⑤向来:方才。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词作者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理解时要注意题文中的注解,在了解背景情况下分析作答。

诗歌言情,是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文的意境来理解诗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揣摩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时所作。②芒鞋:指草鞋,暗指平民生活。

2.上阙“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隐喻将“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和骑马扬鞭的贵族生活进行对比,体现苏轼对真切而平淡的平民生活的认同。

考查对诗句运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的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3.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含义?

既不要因为突来的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为阳光而欣喜若狂,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不要太在乎。重要的是要有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

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表达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

(三)请描绘诗歌中划横线的句子所写的景象,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第一问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春风”“山头”的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第二问理解诗句的哲理。“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斜照相迎”,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蕴含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的哲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清贫生活。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与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却从未对生活失去过信心,表达豁达的胸襟。

(2)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所谓“任天而动”是从对自然景物的选择和用字(曲笔)投射出其内心的所感(直写胸臆)。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意味着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表达豁达的胸襟。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②芒鞋:草鞋。

6.上阕“莫听”、“______”、“______”最能体现词人从容的气度。

何妨谁怕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出雨骤风狂,“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谁怕”即不怕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7.结合全词,品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处。

此句一语双关,既说出了词人无论面对下雨还是晴天,都能从容面对,不为所动,又表明了词人不为宦海沉浮、人生起伏所困扰,能够乐观旷达地面对的思想情感。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六)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8.“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每词1分)莫听何妨谁怕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莫听、何妨、谁怕点明苏轼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9.“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风雨、晴的含义2分,积极的态度1分)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指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更指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七)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一词,完成两小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②。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④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②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③料峭:微寒的样子。④斜照:偏西的阳光。⑤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外貌描写或夸张,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词,结合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句子。从字面意思分析:手拿着竹杖和脚穿着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结合全文分析,在雨中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谈谈你对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

一语双关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结合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流露的情感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古诗鉴赏。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不但要知道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也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可将上阙所展示的画面描绘为: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2.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在雨中赶路,别人觉得很狼狈,而词人却毫无此感觉的情景。“山头斜阳却相迎”是写风雨后斜阳相迎。答此题,要抓住两个时间点发送的两件不同的事件。一个是风雨中的“吟啸且徐行”,一个是风雨后的“斜阳却相迎”。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13.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考查词篇景、理、情水乳交融的写法。景:风雨斜阳。理:世事变化要泰然处之。情:“旷达”和“随遇而安”。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特别是“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十)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芒鞋”和“料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芒鞋:草鞋。料峭:形容微寒。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和词句进行推断。“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意思是: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芒鞋”指的是草鞋。“料峭春风吹酒醒”的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料峭”形容天气微寒。

(2)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语义双关,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简析。

“风雨”和“晴”语义双关,既指野外遇到的风雨和晴天,又暗指人生路上的逆境和顺境。人生路上高低起伏,顺境不骄,逆境不惧,遇到任何事情能泰然处之,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是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词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风雨和晴天,又暗指人生路上所遭遇的逆境和顺境。词句又用两个“也无”加以修饰和限制,表达了人面对顺境要不骄,遭遇逆境又不惧,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据此理解作答。

(十一)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一词,完成小题。

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④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⑤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1)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相似(_____)。

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白居易《醉歌》)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D

D,都有旷达之意。

(2)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外貌描写或夸张或对比,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面对人生的挫折那种的轻松、喜悦。

赏析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从手法上说,运用了外貌描写或夸张或对比。答手法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诗人的情感。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大意相同即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即说出作者无论面对下雨还是晴天,都能不为天气好坏所动,同时作者也不为宦海沉浮,人生起伏所困扰。此句可谓是作者心胸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的高风亮节的写照。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十二)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前几句写景,后一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

C.下片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平静,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A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A项理解不正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18.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诗歌中的信息。要结合诗歌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赏析有误,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释)①庆历六年,范仲淹贬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20.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初春时节,词人惜春觅春,入得山去所见之美景。下片写偶遇老翁,闲话家常,顿觉与黄莺、山蝶共处的隐逸生活的乐处。

B.上片的“浦映芦花花映浦”句的两个“映”写出了洲岸花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的互相映衬。

C.“恍然身入桃源路”写出了环境的优美。

D.“莺解新声蝶解舞”意思是说,我此时的平和心态好比鸟儿在这大好春光里婉转歌唱,蝴蝶在这百花丛中翩翩起舞一般。

A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要注意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A项有误,应为暮春,从“春欲暮”可以看出来。

2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上片表达了范仲淹与民同乐的喜悦之情,下片表达了旷达的思想。

B.全词风格飘逸,有婉约的一面,也有豪放的一面。

C.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D.本首词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完全一样,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D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来分析。D项的表述不正确,应为:前者有点消极态度,而后者为积极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①

宋·辛弃疾

少日②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③,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④香篆⑤小帘栊⑥。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⑦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释:①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②少日:少年之时。③钟:酒杯。④茶瓯(ōu):一种茶具。⑤香篆(zhuàn):篆字形的盘香。⑥帘栊(lóng):挂有帘子的窗户。⑦元自:原来、本来。

22.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回忆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表明词人被罢官闲居之后除烧一盘香,喝几杯茶之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了。

C.“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句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含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D.此词为辛弃疾被罢官之后闲居带湖时所作,这时的诗人正值悲伤之际,闲居带湖的生活以及被罢官后的落寞心情让他更加觉得悲凉。

B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从“唯有”二字看来,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下阙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就会随之破败,从“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来看,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含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显然B项的“表明词人被罢官闲居之后除烧一盘香,喝几杯茶之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了”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

23.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B.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

C.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试问春归谁得见”问的突然,答得也巧妙,耐人寻味。

D.把春天拟人化是诗词中的常见手法,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本词属于前者。

D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根据诗题“暮春漫兴”和诗句“卷尽残花”,本词中的“春归”是指春去。“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句意是: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据此,答案为D。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古诗阅读。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本词作于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考查通过诗歌体会诗人的形象。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二)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白描涵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让我们对苏轼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

诗歌欣赏(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词欣赏(二):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诗词欣赏(三):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

贬谪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言文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