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苏轼在词作上有很大成就,开创了北宋豪放派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年知密州知州时所写。这一年他41岁,因上书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所忌,感到在朝中难以立足,则自请外调。先调去杭州,后申请调到山东密州,以便为了与弟相见,但由于彼此公务缠身,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此时两兄弟分别已经有7年。中秋月夜,银辉洒地,苏轼的思弟之情滚滚而来,不由对月抒起怀抱来,便有了这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苏辙词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便是苏辙。苏轼与苏辙向来感情深厚,我们先听两个小故事便可知其一二:
小故事一:相传苏轼和弟弟苏辙一同参加乡试,两人的座位被安排在同个考场的斜对角。当试题出来了,苏轼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是出自哪部书,慌得他一阵抓耳挠腮。苏辙见哥哥这反应,提起笔管子就轻吹了几下,苏轼听后居然有如神助,奋笔疾书,即时交卷,还拿了高分。怎么回事呢?原来弟弟的暗号是告诉哥哥试题出自《管子》。
小故事二:这一年的制科考试。他们又作弊了,其中一题是《礼义信足以成德论》,轮到弟弟弄不清出处了。哥哥察觉弟弟陷入困境后,拍着桌子找监考官要砚台,还一个劲儿地骂:“小人哉!小人哉!”监考官被骂得一头雾水,苏澈却茅塞顿开!因为孔子曾骂弟子樊迟:“小人哉,樊须也!”错不了,这就是题出自“樊迟学稼”!哎,这也就心意相通的苏氏兄弟想得出来也听得明白。
(故事一、二,摘自《两宋19年一现的奇才苏轼,究竟有多奇?》)
苏轼与苏辙,年龄只相差2岁,他们一同进学,一同进士及第,一同在朝为官。苏轼性格率真,豪放洒脱,喜写文直言极谏,易得罪人,弟弟性格沉稳,隐忍坚韧,会经常劝勉哥哥,排忧解难,两人相持相扶,感情深厚。这一次,苏轼自请外调,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被迫,形似被贬谪,也就是变相地被排挤出朝廷,一直意气风发的苏轼,心里不免产生了抑郁愁闷感,自然更想对弟弟说一说了。如今正是中秋月夜,想起自己孤身一人,弟弟近在咫尺,却远在远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作为大文学家的苏轼不可能直言自己的思想,那他是怎样借诗歌来表达,借月亮来传情呢?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把酒问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不仅让人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好感,想探一探它究竟是什么样子。随性自然的苏轼也就端起了酒杯问起了青天:“明月几时有?”明月时时有,苏轼并不是真想问出月亮具体诞生的时间,他只是感慨今晚的月亮,实在太让人向往,忍不住心生探究之心,但青天不会回答,可词人的想象却能壮飞逸兴,遨游天际。词人不免想起了曾经的神话故事。相传美丽的嫦娥,不顾人间的恋人,偷食了仙丹飞入了月宫,因为月亮上有美轮美奂的宫殿,有让人遐思的琼楼玉宇。词人也想象着如今的月宫,应该比以往更华丽更美好吧:“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毕竟事物是往前发展的。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老庄思想因为对月的向往,词人也产生了飞临月宫的欲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思想,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也“龆龀好道”,讲究道家思想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在诗词中表现出“出世”想法,比如“羽化登仙”《前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所以此时,“我欲乘风归去”也就并不离奇了。此时苏轼确会有“出世”想法,毕竟一路意气风发,何曾收到过朝廷的冷遇,自己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维护朝廷利益,敢于说真话,指弊病,堂堂一颗热血,遭人践踏,如何不心伤,如何不愤懑,还不如啥事都不管,过自己逍遥日子,三山五岳何处不潇洒?“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许归去之后,烦恼忧愁也就都消散了。
词人对月宫的向往,想要“归去”的思想,反应出对现实的不满,也是诗人对眼前困境的苦闷抒发。但老庄思想不仅给了他“出世”的思想,也给了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加之儒家思想的影响,词人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就此“归去”的,他的济世抱负,他的人生理想都还没有实现,所以,月宫虽好,但他担心这华丽的宫殿,这高处的“琼楼玉宇”只会禁锢人的思想,阻碍人的进步,使自己成为困在笼中的金丝雀,醉生梦死,没有了热情,于是,苏轼感慨“高处不胜寒”。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唐李商隐)
想来苏轼也不愿做那“寂寞嫦娥”夜夜寒心了。
寂寞嫦娥,“夜夜心”月下独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实在人间真的有许多美好的,值得留恋的地方,即便是在月下“起舞弄清影”也好过“高处不胜寒”。浪漫的诗人李白有诗云: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
“起舞弄清影”应是从这里脱胎而来,独自一人花间饮酒,举目无亲,邀月成朋,自得其乐,兴致所至,还能起舞弄影,何处不潇洒,何时不肆意,这种人间乐趣岂比华丽的月宫差?词人将人间比仙界,用肯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对人世间的抉择,显示了对困境不屈服的态度。
从“我欲”到“又恐”再到“何似”,词人经历了内心困闷的折磨之后,终于看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和热爱的东西。在人世间有他还未实现的理想,有他心心挂念的兄弟,困境和磨难是暂时的,人世间的美好才是长久的。也正是这份对未来的美好坚持,使他在面对任何困境时都能乐观豁达。当他初次被贬调往杭州时,就积极治水,修建水利,发展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第二次被贬杭州时,更是留下了“苏公堤”的美名。这次在密州,他与老百姓共同下田捕蝗治蝗灾,上山祈雨救旱灾,想方设法抓匪盗,上书朝廷免税赋,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并快乐自己的事情。后来他因“乌台诗案”下狱三月,历经生死,贬去黄州,依然还能乐观地享受生活,开坡种田,吟诗作画,寻觅美食,“东坡肉”即红烧肉,就是苏东坡在黄州时制作的。想来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在苏轼的眼中看到美好吧。所以,尽管苦闷彷徨,他仍旧还是选择在人间,何况人间还有来自他至亲至爱的兄弟的关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思念亲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已悄悄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时间已不知不觉间入了深夜,思绪万千的苏轼还在辗转反侧。为什么如此夜深了,还有人没有入眠呢?
当年苏轼二十一岁进京应试,名动京师,后又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两宋国祚19年,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仅41人,至苏轼应制考,大宋立国已年,之前最高成绩也就出了一个第三次等的吴育,因此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弟弟苏辙也不遑让,入第四等,被仁宗赏识“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两人自小在一起,入仕之前从未分离,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兄弟二人才陆续分开,相隔两地,但也常常相互吟诗唱和,表达兄弟情,比如:苏辙思兄作《怀淹池寄子瞻兄》,苏轼《和子由淹池怀旧》,共同怀念当年他们随父进京赶考,停留淹池的日子。
这一次因父丁忧短暂相聚后,朝廷风气已变,王安石变法已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也因反对新法被迫离京。苏轼也是一样,因不苟同新法的有些主张,最终选择请求出京任职。这是意气风发的苏轼第一次遭遇朝廷的冷遇,实则是变相地被贬出朝廷,辗转反侧的苏轼自然也就想到了弟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月儿正明,风儿正静,正是思亲怀人之时,苏轼想得多了,也就辗转难眠了。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明月寄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被冷落的凄凉,与弟不能相见的忧伤,思虑深起,心中也不免怨起月亮:不应该对月亮产生怨恨的,可是它为什么老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这么圆呢?杜甫诗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真不是月亮看人下菜碟,是人的主观情感赋予月亮个人感情。苏轼当然知道自己的怨责无理,只是古人习惯于对月抒情,感慨心怀罢了。历来,就有诗人喜欢看月、念月、想月、思月、寄月。大诗人李白写月诗歌三百来首,几乎首首是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首实在是太千古有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健《十五夜望月》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慕遮》)
去年月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月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渣子》)
……
有着前人的对月寄情,苏轼也不能免俗,对着月亮发出忧叹和哀怨来。不过,苏轼向来乐观豁达,只在短暂的忧思之后,心境突然逆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月的阴晴圆缺,是自古常事,是自然规律,那么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人生常律,没什么好忧伤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不能相见,那就好好祝福吧,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想来远在济南的兄弟苏辙此时应该也在这月光下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苏轼《颍川初别子由二首》)
苏轼把他的浪漫与情深都给了自己的兄弟,这首写给兄弟的抒情诗,就这样穿越了千年,感动着千千万万离人的心。后人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