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苏轼苏辙之母千古风流人物背后的伟大母教
TUhjnbcbe - 2024/5/20 19:0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
按:上期文章中重点讲述了苏轼、苏辙母亲程夫人“勉励丈夫、教诲儿子”成就伟大家庭的故事。本期文章选取苏轼亲述母亲“不杀生、不贪财”的故事,让我们继续学习千古名人背后的伟大母教。1、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浅译)我少年时,书堂前竹柏杂花长满庭院,许多鸟儿就在上面筑巢。母亲很厌恶杀生,嘱咐家里的儿童婢仆,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间,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甚至低下头都可以看到孵出的小鸟。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这种鸟的羽毛本来十分珍贵罕见,但它们竟然也很驯服,不怕人也不受干扰。同乡人都觉得这是一桩异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只是不含嫉妒(恶意)的真诚之心,令不同于人类的鸟雀、动物同样感到诚信可靠。民间有老人说,鸟类筑巢如果远离人类,那么它们的孩子就有被蛇、鼠、狐狸、鸱鸢(一种猛禽)等吃掉的危险。而人类不好杀生,那么鸟类自然就会亲近,免除孩子被吃掉的隐患。由此观之,过去鸟类之所以不敢亲近人类,是因为人类比蛇、鼠、狐狸、鸱鸢还要危险。“苟政猛于虎”,信哉!2、苏轼《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浅译)母亲在眉山某纱毂(丝织品)行租房住时,一天,两个婢女熨衣物,脚陷入地中,往下探看,洞深数尺,里面有一个瓮,用乌木板盖着(乌木为名贵木材)。夫人随即让人用土填塞洞穴,而瓮中似乎有东西,象人的咳嗽声。这种现场持续了一年。人们认为是前人埋藏的东西,想挖出。夫人的侄子之问听说后,也想把它挖出来,正好我搬走了,之问就租下了这个房子,挖了一丈多深,没有见到瓮。后来我到歧下任职,住所在一棵古柳下。下雪时,有块一尺见方的地方却不积雪,天晴后,那块地上鼓起数寸。我怀疑这是古人埋葬丹药的地方,想挖开看看。我妻子崇德君(苏轼之妻王弗)说:“如果婆婆还活着,肯定不会挖掘的。”我因此惭愧地打消了这个念头。:苏轼回忆母亲在租房期间,屋里突然出现由名贵木材盖住的一个瓮。但苏轼母亲坚决不让挖掘这种无名、无主的藏物。这种“不取非己之财”的良好家风,也深深影响了苏轼和妻子。苏轼后来在柳树下又遇见同类事情,忍不住想挖出来看看,但经过妻子的提醒后而惭愧知止。可见这种家风已深入人心。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名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想必也是源自母亲昔日的教诲。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原文)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苟政猛于虎”,信哉!苏轼《记先夫人不发宿藏》(原文)先夫人僦居于纱毂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苏辙之母千古风流人物背后的伟大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