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书法史上的家族传承
TUhjnbcbe - 2024/6/6 18:16:00
白癜风哪治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俗语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话放在今天,是典型的歧视言论。现代社会讲的是平等自由,一个人即便出身贫寒,也可以通过奋斗而由鼠成龙,因为现代社会不是门阀社会、等级社会。但是,放在古代,这句话的意思就大了。

比如,宋代苏轼家门的书法,就比较有趣。

苏轼是一代文豪,同时是位大书法家。江苏教育出版的《中国书法史》里,说他开创了有宋一代的尚意书风。尚不尚意我不太清楚,但苏轼的书法绝对是杠杠的。文学史上的三苏,声名赫赫,今天呢,我们不妨看看他们的书法。

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获见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见访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洵是父亲,苏轼苏辙是儿子们。假设上面三件遗迹都是真迹,那么,我们会看到,父子三人的书法面貌十分有趣。苏轼乃一代天才大家,曾自称书法是“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拈来烦推求”,但文人的诗笔,有时不可轻信。苏轼书法个性成熟后的字结体扁方,丰左掖右,且多呈欹斜之势。这些特点,细看苏洵的字,都是能找到痕迹的。不管苏轼晚年怎样“意造”,早年的学书,肯定还是要遵从师长的教诲,要有“法”。苏辙和苏轼的字如出一辙,看样子苏辙学了不少哥哥的东西,不愧是亲兄弟。或者二人都是学父亲而出来自己的风格吧。苏洵的字,其实是二王一路。有人说苏轼开创了尚意书风,是颜真卿之后的又一转关,不过细究起来,苏轼的笔法根基,还是二王的,也就是说,是他父亲苏洵一手教导出来的。

据说苏洵早年不喜欢读书,只顾玩耍。二十七岁开始,才用功勤学。二十八岁和三十岁时先后生了苏轼和苏辙,几年后,就在家边读,边教两个儿子读书,所谓父子齐读。后来苏洵带二子进京,经欧阳修引介,他的文章在京师引起了轰动。不久,二子又应试及第,再次名动京师。这样看来,苏洵基本是自学成才,明摆着也是一位天才:从小玩耍,二十好几才发力,然后就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这种人,不服不行。

好事者会搜寻苏家的家族传承,发现苏洵的父亲名苏序,苏序的父亲是苏杲,都是眉山地方的富裕好人,无甚诗名文名。苏杲的父亲就不清楚了。唐代“文章四家”里的苏味道,文名很盛。据说他的一个儿子留蜀,支脉繁衍,到了宋代的苏杲,就是这苏味道的儿子的后裔。这样说来,苏轼往上追,是有苏味道这位文人的优秀基因了。不知道还能否追到汉代的苏武,不过据《史记》载,苏武的才华,主要是在雪地里坚持放羊十九年,和书法、诗文无关了。

话又说回来,古代社会注重门第、家风,这不假。苏轼再天资异禀,其成材,也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导。苏轼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苏迈、苏迨、苏过。这名字起得有趣。迈是刚开始,迨是到达,过是超过。儿子们耳濡目染父亲的书法,也写得像模像样。我没有查到苏迨的书法遗作,下面是苏迈和苏过的书法:

苏迈《致主管学士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用笔的“按压挤兑”方面,苏迈、苏过是得了苏轼的衣钵。只不过苏迈挤得有点厉害,如篇中起首的“邁”字,挤成了一个墨块。苏过呢,我们对比一下苏轼的《赤壁赋》墨迹:

苏轼《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苏过的是苏轼写的,我们也信。苏过的字在结体和用笔上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不过精致度是有所逊色。苏过没留下多少书迹,一件作品也难以概全。总之,苏轼的儿子们在书法上,皆学有所成。

古代的文化,大部分时候,就是这样传承的。

书法史上还有很多家族式企业。比如:

王羲之系统

王羲之家族绝对是历史上最庞大的书法家族。王羲之堂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传说就是他带着钟繇的《宣示帖》南渡,使钟繇古法保留下来。史书多记载王导擅长书法。王羲之是书圣,王献之与老爹齐名,并称“二王”。但王羲之有七个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感觉起名时汉字要不够用了)。王献之最小但名声最大,其他儿子名声虽没献之大,但大概没有不擅书法的,比如:

王徽之《新月帖》(唐摹)辽宁省博物馆藏

随便拎一个儿子,秒杀后世99%的书法家。王氏家族在王羲之之后,有书法之名的如王珣、王僧虔、王志、王慈。鼎鼎大名的诗人谢灵运,是王羲之的重外孙。隋代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王氏家族书法这么盛,除了基因里有文艺天赋外,也与家族的庞大有关。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王与马共天下”的史论,说的也是王氏。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对当时王、郄、庾、谢四大家族有详细考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王羲之“书圣”这个名号,背后的支撑团队有多大,有多厉害。

其他家族,因篇幅所限,以下只作罗列:

欧阳询、欧阳通。

按史书,欧阳询六十八岁上得了欧阳通,也真是老当益壮。欧阳通十七岁上,父亲去世。按照这个年龄,即便得不了父亲书法三昧,得个一鳞半爪也不错。

柳公绰(兄)

柳公权(弟)

范仲淹(父)

范纯仁(子)

范纯粹(子)

米芾(父)

米友仁(子)

赵佶(父)

赵构(子)

赵孟坚(从兄)

赵孟(从弟)

傅山(父)

傅眉(子)

赵龙涛

赵小涛

(这两个名字是因为上面写顺手了,没刹住)

明代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里,勾勒了书法史上的书法传承脉络,很有点武林秘功一脉单传的意味,现録于下:

蔡邕(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传书法秘诀于崔瑗、韦诞,以及他女儿蔡琰(文姬)。蔡文姬传钟繇,钟繇又得了韦诞塚中藏书,书艺超过他的老师曹喜、刘得升。钟繇传庾翼、卫夫人及他儿子钟会。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幼时师从卫夫人)又从父亲枕头里偷看到书法秘笈,继而遍学诸家,终于登峰造极。王羲之传王献之,王献之传外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萧子云传智永,智永传虞世南,虞世南传欧阳询、褚遂良,褚遂良传薛稷,薛稷传李邕。另一支,欧阳询传陆柬之,陆柬之传张彦远,张彦远传张旭,张旭传颜真卿、李白、徐浩。颜真卿传柳公权、怀素等,以至五代时的杨凝式。杨凝式传于韩熙载、徐铉兄弟……

感觉这些书法家的人品真让人大跌眼镜,而且古代的山洞、墓穴、枕头里往往都有秘笈。改日回家我也翻翻我家装粮食的瓮。

这个传承表里还有个趣味处:唐以前的传承,父子或亲戚传承很普遍,唐以后,都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传承了。不知这个能说明什么问题。

不管这个谱系有多不可靠,至少反应了一个现象:笔法的传承,要靠父子、家族或师徒代代相传。说古代是家族社会也好,氏族社会也好,宗法社会也好,科举社会也好,封建制、郡县制、集权制也好,如果有“雅文化”这回事,那么古代的雅文化,就是一代代从这些人的手里传递下来的。这也就是今天很多人追认自己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的后代的原因——尽管王羲之他们若听到看到今人的名声和字迹后,会吓得从墓穴里跳出来。

末了,放一幅赵构皇帝的字:

又一次对近现代书法名家的秒杀。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史上的家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