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本科期末考研笔记古代文学史跨考基础篇
TUhjnbcbe - 2024/6/20 2:46:00

还在为找不到古代文学史的相关笔记资料而担心吗?本篇适用于古代文学史,有学习相关内容却无相应整理、无相关学习经历准备考研的学生,对先秦至汉代重要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内容较为概括,适合打基础或者背记,推荐结合网课、书籍同步阅读。(后续将持续更新古代文学史的其他部分笔记和汉语言其他课程笔记,都是我自己上课根据老师所讲和书中一起归纳的哦!)

先秦诸子概况

先秦诸子学派兴起的社会背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处士横议,谈吐无禁;朝秦暮楚,周游列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显学虽有,但无独尊。

先秦诸子流派及其划分:

最早研究先秦诸子流派的论著是《庄子》书中的《天下》篇。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把先秦诸子划分为“九流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农、杂、小说。小说家不入流,故为“十家九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总体上来看,

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对话体”向“专论体”发展,

篇幅由短而长,

风格由简练质朴(如《论语》、《墨子》)而趋于气势充沛、宏论滔滔(如《孟子》),文采斐然、想象丰富(如《庄子》),说理绵密(如《荀子》),锋利峭刻(如《韩非子》)。

其发展的趋势与进程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古代论说文,自《荀子》、《韩非子》之后,便以“专论体”为其主要形式。

孟子思想的要点:性善、仁政、民贵。

性善论及心性学说:孟子关于“心”、“性”的学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仁政、王道的治理思想:

倡导“仁政”、“王道”,反对“霸道”。l

“恻隐之心”——“推恩”——“保民而王”

民为贵、民意即天意的政治观

《孟子》散文特色:

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辞锋犀利、富于雄辩或慷慨陈词,或旁敲侧击;或欲擒故纵,或一语中的;

或巧设圈套,或步步紧逼,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长于譬喻、形象生动“揠苗助长”、“缘木求鱼”、“再作冯妇”、“五十步笑百

步”、“杯水车薪”

《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感情浓烈,富于诗意,融诗情与哲理于一体;

想象丰富,善于夸张;

构思奇特,行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善于编造神奇的寓言和故事,借以阐发其哲学思想;

词汇丰富,语言富于音乐美,描状事物,细致传神。

先秦诸子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先秦诸子思想为历代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滋润了许多作家的思想与人格。

先秦诸子散文被后世古文家奉为文章圭臬,许多著名古文家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榜样,思想语言文风皆颇受其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为后世文学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成语和典故。

先秦诸子散文中多种多样的文体、写作方法和文学技巧,为后来多种文学样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基本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

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的范围,即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左传和战国策

《左传》的文学性

一、叙事艺术: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故事

《左传》描写复杂的战争的特点:

1是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v

2是作者常着眼于战争胜负的政治分析,有卓越越的历史家的眼光。v

3是在描写战争时时常穿插一些有兴味的细节,有时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一些生动难忘的镜头。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传神的细节;人物之间的对照。

语言特色:简练含蓄,耐人寻味;“行人辞令”之美

《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铺陈扬厉,夸张渲染,发挥至尽。

袒露干脆,一针见血,畅所欲言。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例如:曾母投杼、画蛇添足、韩子卢逐东郭逡、邻人之女、狐假虎威、食玉炊桂、不死之药、惊弓之鸟、三人成虎、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等。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中描绘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

朝秦暮楚追逐功名的策士苏秦(《秦策》一)

为孟尝君经营“狡兔三窟”的策士冯谖(《齐策》四)

善于讽谏的大臣邹忌(《齐策》一)

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唐且(《魏策》四)

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鲁仲连(《赵策》三)

爱子心切而不识大体的赵太后和善于揣摩心理而巧妙进谏的触龙(《赵策》四)等等

《左传》与《战国策》文章风格的比较:

左传——战国策

记叙史实——游士说辞

委婉含蓄——畅所欲言

从容辞令——剧谈雄辩

典雅省约——铺陈扬厉

简练传神——描摹尽致

善引诗书——善用寓言

屈原代表作的基本内容

《离骚》的艺术成就

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美政”理想、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浓烈炽热的爱憎情感;绚丽多彩的神话元素;神奇的幻想,华丽的语言。v

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崇高峻洁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

既有深刻内心的独白,形象直观地呈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又有华丽夸张的外形描绘,象征性地展示了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主人公的形象与所处黑暗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群小形成鲜明对比。v

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王逸《离骚经序》说:“善鸟香草比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

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回旋反复,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

诗歌语言、诗体形式上的变革与创新:

全诗辞藻华美,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词、虚词以及楚国方言的运用,灵活多样;突破了“诗三百”四言为主的句式,创造出包含五言、七言因素的骚体句式,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热烈奔放的情感。

《九章》v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朱熹《楚辞集注》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

《九章·橘颂》洪兴祖《楚辞补注》说:“美橘之德,因以自喻也。”作者赞美橘树正是为自己的高尚人格写照。

《九章·思美人》洪兴祖曰:“此章言己思念其君,不能自达,然反观初志,不可变易,益自修饬,死而后已也。”

《九章·涉江》记叙了作者流放途中的一段行程,抒发了自己守道不渝的决心。

《九章·哀郢》据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是作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占领郢都之时,诗中对国家破亡、人民播迁感到极其沉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天问》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长诗。它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星辰的运行等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的兴亡等社会现象。在这些问题中,作者对旧说异闻、天道天命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表现了作者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黑暗现实的愤懑心情。

《招魂》

《招魂》一篇,有屈原招自己的生魂、屈原为客死于秦的楚怀王招魂等说。从诗中所描写的宫殿居处、饮食、歌舞的豪华奢侈情况来看,当以招楚王魂为是。诗中先夸张铺陈东、南、西、北四方和天上、地下是如何地充满危险,接着就铺叙楚国宫室之丽、饮食之精、歌舞之乐,希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这种铺叙手法,给后来的汉大赋影响很大。

写四方上下之阴森可怖形成对照的是楚国宫室里各种奢侈享乐

《招魂》的文学特色

《招魂》前后部分用骚体,中间招魂辞则全用“些”字做句尾,应是摹拟南方巫音。招魂辞是《招魂》主体,也最富特色。其突出特点在于想象神幻奇特,并展开夸张描写。

《招魂》中的招魂辞篇章结构规整对称,夸张铺排,面面俱到,已经具有赋体特征,开了此种文体的先河。

《九歌》

《九歌》是一组祀神曲,共十一篇,一般认为是屈原晚年放逐江南时根据当地民间祀神歌曲改写而成,所祀有天神(如东皇泰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也有人鬼(国殇)。其所以名为“九歌”,系借用据说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乐章之名。

《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它祭祀的对象是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

《九歌》的文学特色

首先,《九歌》以大胆不羁的想象,跨越人神之界,构思出人和神的感情纠葛及神灵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九歌》文辞优美雅丽,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汉代辞赋

战国时由于荀况最早以赋名篇,赋就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而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名称了。

开汉赋先导的是战国末年楚人宋玉。《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汉赋发展演变的三阶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1.西汉前期以骚体赋为主,杂以咏物小赋,并开始向汉大赋转变,是为汉赋形成期。

代表作家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吊屈原赋》是典型的骚体赋。

《鵬鸟赋》采用问答体。从两方面来.问一答,构思而成,其语句比较散体化,更接近汉代辞赋体的形式。

2.西汉中期.(即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

是汉大赋蓬勃发展的时期,间有骚体赋和小赋,是为汉赋鼎盛期。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食上。

代表作家作品

西汉前期:枚乘《七发》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文帝、景帝时代。先追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仕进,托病辞官。武帝好赋,“安军蒲轮”请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途中。

代表作:《七发》

内容:假托楚太子因纵欲享乐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陈说了奇声、奇味、骑射、游宴、田猎、观涛来启发太子,最终以“要言妙道”使太子痊愈。

主旨:劝戒统治阶级要摆脱腐朽糜烂的生活,倡导追求要言妙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特色:

I、在虚构的框架中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I、句式长短不齐,少用“兮”字句,韵散结合。

II、运用一系列比喻、排比层层铺陈,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事物进行精细的刻画和描绘。

西汉中期: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这是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发展成熟的典型性代表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内容前后衔接的天子游猎赋。前者假托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使者乌有互相夸耀自己国家的强大、自然物产的丰富、君主田猎场面的盛大。后者写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涉猎的盛举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突出天子的绝对权威,最后“曲终奏雅”。

主旨:意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可过于奢侈,但是“劝百而讽一”,客观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子虚赋》与《上林赋》的艺术特征

铺张扬厉

韵散结合

辞采富丽

虚构人物

“劝百讽一”

劝百讽一也叫“曲终奏雅”

出自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

“劝”鼓励、提倡之意;“讽”讽谏。“劝百讽一”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西汉末期:扬雄

代表作品:《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扬雄晚年不再是以天子的游猎为题材,而是以抒发个人的情志为主。代表作品:《逐贫赋》、《太玄赋》、《解难》

东汉大赋的主要题材由天子游猎转向对帝国首都的歌颂,叫做京都大赋

代表作品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东汉中期:张衡《二京赋》

东汉中叶以后,汉赋的创作主流是抒情小赋,是为汉赋转变期

背景:东汉社会政治日益腐朽黑暗,“润色鸣业”为旨的汉大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东汉中叶以后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张衡《归田赋》

蔡邕《述行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

祢衡《鹦鹉赋》

归田赋开了骈赋的先河

辞赋的发展历程:

四个阶段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汉代的赋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骚体赋——汉大赋——小赋

汉赋的发展历程:

1、西汉骚体赋

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

★特点:

内容上:重于咏物抒情,多抒哀怨之情。

形式上: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2、汉代散体大赋

★特点:

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散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

内容上:写物为主,“润色鸿业”。

艺术上:

手法铺张扬厉,辞藻博富绚丽,绵密细致、富丽堂皇。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家作品:.

枚乘:《七发》(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标志)

扬雄:《羽猎赋》、《长杨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3、东汉抒情小赋

★特点:

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

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

艺术上:继承大赋的铺排手法,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代表作家作品:

张衡:《归田赋》汉代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

赵壹:《刺世疾邪赋》

蔡邕:《述行赋》

祢衡:《鹦鹉赋》

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魏晋南北朝时代写赋的人较多,著名的有曹植、王粲、陆机、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江淹、徐陵等作家。

王粲:《登楼赋》一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曹植:《洛神赋》

庾信:《哀江南赋》“赋史”

(二)辞赋的发展历程:

唐宋时代的律赋

律赋有很严的格律:对仗要工整,声律要严密,指定用韵,限制篇幅,束缚了作者的创造性。

唐宋时代的文赋

文赋写作比较自由,叙事、抒情、议论皆可,已相当接近散文了。

欧阳修的《秋声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科期末考研笔记古代文学史跨考基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