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草船借箭”的故事,这件事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杜撰出来的事情。不过背景确实发生于三国时期,也被很多三国迷津津乐道。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国演义》的故事“编”得不圆满,如果曹操射出的是火箭,诸葛亮、鲁肃必死无疑;又有人针对前面的说法反驳,认为当时不存在火箭,所以诸葛亮可以放心大胆地到曹营面前浪。
抛开逻辑不谈,在广义上的东汉末年,有火箭这样的武器吗?如果有的话,它又被应用于哪一次战役呢?
三国“三大战役”都存在火攻,但无火箭的身影
三国时期有三场有一定规模的、后续影响比较大的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三大战役”有一个共性,都用到了火攻的办法,而且都是火攻的一方获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中,徐晃等人抄略过一批袁绍军粮,尽数烧毁。曹操得到许攸带来的消息,孤注一掷奔袭乌巢,烧光袁绍军粮,这也是曹操扭转劣势,奠定胜局的一战;“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不一定是用铁索连起来,有可能是数量众多、排列密集),黄盖向周瑜献上火攻的计策,并且执行了这次火攻,借助风势将火势蔓延到曹操在乌林的军营中;“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堵截到夷道和猇亭之前,陆逊用火攻扰乱蜀汉军队,并且水陆并进切断、包抄蜀汉军队,取得巨大胜利。
由此可见,火攻在三国时期是非常常见的制胜手段,不过三国“三大战役”中的火攻都没有出现火箭的身影。
“官渡之战”时,徐晃等人先是击败运粮军队,然后再烧粮,曹操烧乌巢的时候用的是捆柴;“赤壁之战”中,黄盖用的是火船;“夷陵之战”中,陆逊用的是茅草。火箭压根没有上场。所以很多人认为,至少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战场上是没有火箭这样一种武器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曹瞒传》:“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大放火。”《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三国时期应用火箭的经典战例——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
在魏太和二年、蜀建兴六年、吴黄武七年(即公元年,不过“陈仓之战”发生于冬十二月,在公元年),魏、蜀、吴之间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战役。
诸葛亮一伐与“石亭之战”。诸葛亮一伐失败后,曹真预测诸葛亮下一次北伐会走陈仓道;“石亭之战”中东吴取得大胜,同年十二月,为了吸引曹魏注意,诸葛亮进行第二次北伐,也就是本文中的“陈仓之战”。
《水经注》引注《与兄瑾书》:“以向陈仓……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诸葛亮举数万大军进攻陈仓,陈仓守将叫做郝昭,虽然只有一千多人,但已经做好准备,并且郝昭本身也具有相当出色的守城才能。诸葛亮在劝降无果之后,对陈仓发动攻坚战。
诸葛亮使用云梯和冲车作为攻城器具,郝昭则用火箭烧毁云梯,用石磨打坏冲车。最后双方坚持二十几天,诸葛亮粮食告罄,曹魏的援军也赶到,于是蜀汉撤军。在这次“陈仓之战”中,火箭起到不俗的效果。
《魏略》:“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草船借箭”时期有火箭吗?
“陈仓之战”发生于太和二年,“草船借箭”的背景是“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两次战役相差二十年,有人认为,“陈仓之战”时出现火箭,不代表“赤壁之战”时存在火箭,有可能是郝昭“首创”。但实际上早在三国时期之前的西汉甚至先秦时期。在《周礼》与《墨子》中都出现关于火箭的记载。
《周礼·夏官司马·虎贲氏/道右》:“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
其中枉矢、絜矢是“八矢”(古代八种箭矢的合称,包括凡矢,枉矢、絜矢、杀矢、鍭矢、矰矢、茀矢、恒矢、庳矢)中的两种,枉矢由弓射出,絜矢由弩射出,二者都可以与火结合。
《周礼注疏》:“二者皆可结火以射敌、守城、车战。”
另外还有《墨子》的记载。
《墨子·备城门》:“救车火,为烟矢射火城门上。”
其中的“车火”当作“熏火”,这句话后面也是防备火箭射到城门上产生熏火的方法。可见火箭早就被应用到战争当中。
《周礼》和《墨子》的成书时间有争议,并不完全确定为先秦时期,但肯定要早于东汉末年。所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使用火箭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草船借箭”的背景
有人认为“草船借箭”中没有火箭出现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失误,其实不然。“草船借箭”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赤壁之战”之后四年后的第一次“濡须之战”。
第一次“濡须之战”记载较少,也没有规模巨大的杀伤和土地上的得失,但还是留下“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和“草船借箭”的典故。
孙权乘船到曹操营前,曹操下令射箭,一时间箭矢都附着在船的一侧,让船失去平衡,有倾覆的危险,于是孙权下令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侧也插满箭矢,最后有惊无险地回营。虽然没有“借箭”的目的,但也可以视为“草船借箭”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原型了。
《魏略》:“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
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桥段并非空穴来风,至于曹操为什么不使用当时已经存在的火箭,或许是因为环境不利于火箭作战(当时的火箭燃烧有限,水战中孙权随时可以取水救火);或许是火箭的射程和穿透力较低(根据《通典·兵十三》中的记载,火箭在箭头上悬挂一个盛油小瓢,必然要增加重量);或许是火箭的制作成本和运输携带都比较不方便。究竟是何种原因,小编也不敢妄下结论,还是靠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水经注》、《周礼》、《墨子》、《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