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7个人生侧面,带你五分钟看完一部苏东坡
TUhjnbcbe - 2024/6/25 16:48:00

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书中林语堂先生毫不掩饰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喜爱,赞他是具有一种“迷人的魔力”的天才。

这本26万字的长篇传记,原本是英文写就,因而从写法上更照顾到了外国人的阅读习惯。比如写苏东坡的生日,说他降生在天蝎宫下,正是用西方的占星学代替了东方的生辰八字系统。但即使是看译本,也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流畅的写作功底。

本书是用时间顺序写就,从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壮年时期、成熟阶段一直写到他的流放生涯。本文将打破时间线索,选择苏东坡成长中的7个人生侧面,用有趣的故事来组合成一个立体的苏东坡。

天赋:天才少年的天才学习法

苏东坡的少年时代,也像其他准备科举考试的学子一样,必须熟读背诵经典古籍。苏东坡是最用功的一类学生,也是最会用功的一类。苏东坡会将一本书逐字抄写,然后背诵。这种看似最“笨”的方法,实则却最有效。因为对书中内容的认知,抄一遍远远比看几遍印象深刻许多。苏东坡后来为皇帝草拟圣旨或是进谏的时候,对历史过往案例随手拈来,根本无需翻阅典籍。抄书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后来成为书画大家,少年时下的功夫可以说功不可没。

有一则故事可以证明苏东坡的天才之处。苏东坡去世后,有一个姓洪的人接替他的职位草拟圣旨。他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现代教育理论其实早已证明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比如“费曼读书法”就是通过不断重复、理解、反馈、获得进步,用这种不断循环上升的学习逻辑,从而突破脑力的界限。还有不少人追捧的“刻意练习”法,都是被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者、大师的学习方法都殊途同归。

苏东坡的成功,可见天才也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学习,只是天才比我们普通人具有更加坚韧和长久的心力与耐力吧。

天意:与状元失之交臂

苏氏兄弟在仁宗嘉祐二年(年)等到了殿试的日子,殿试的主试官正是欧阳修。当时朝廷为了防止纳贿或徇私,制定了极严厉的规定。考生的试卷在上交考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

苏东坡的文章,欧阳修曾传给同辈观看,大家都非常欣赏。然而欧阳修虽然很欣赏文章的的内容与风格,却误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只好与状元郎失之交臂,名列第二。这也只能归咎于“造化弄人”了吧,不过苏东坡在此时就已经跻身一流学者之列了。

后续的故事也足以证明苏东坡的不世之才。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学权威,其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褒贬,都关乎一位学子的荣辱成败。欧阳修收到苏东坡的谢师函后,对同僚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马上传遍了全京城。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而苏东坡的著作却在遭禁时仍然流传于世。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苏氏兄弟

信念:敬神而不畏神

苏东坡高中后第一次做官,是在仁宗嘉祐六年(年)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位于陕西西部,离渭水不远。

有一年陕西大旱,很久没有下雨,忧心如焚的农民除了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那时求雨也是父母官的职责之一。苏东坡就利用自己的才华,写了一份给神明呈递的状子,为百姓祈雨。秦岭主峰太白峰上一个道观前面,有一个小池塘,据说雨神龙王就住在其中。苏东坡为农人求雨,却并不只是一味奉承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兼具说理,让龙王明白天旱对龙王也没有好处。他在祈雨文里写到:“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亦无失愚夫小民之望。”有理有据,把神仙的职责也点出来了。逻辑清晰,恐怕真的神仙显灵也辩不过他吧。

求神过后,曾下了一场小雨,但并不足以解决旱情。苏东坡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为公爵的,却在某一朝被封为侯爵,实际上是降低了爵位,因此不高兴。苏东坡立刻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

当月十九日,苏东坡出城去迎庙前池塘取回的“龙水”。“龙水”未到时,已然阴云密布,天空昏黑,但是雨硬是不肯下。苏东坡在去祷告的路上,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他便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然后对乌云祷告。等到他们迎来“龙水”,随即放在祭台上,开始念祈雨文。这时暴雨应声而落,普降各地,接连几日,缓解了旱情。苏东坡还特意为此事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后花园的亭子上,并把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这段故事写得很有趣,一波三折。苏东坡的性格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他既是忧心百姓的好官,也是净重神灵的文人,但同时还有自己的独立与自尊。他敬神却不畏神,始终以真性情示人。

喜雨亭

为官:“以人为本”的典范

苏东坡做官时注重民生和政策对百姓的实际影响。在当时权倾一时的王安石强制推行变法的时候,他和司马光、范镇等大臣共同反对,因为他们确实看到了青苗法等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对百姓的层层压榨。

苏东坡给皇帝呈上的“万言书”并没能让皇帝下决心停止变法,只是下诏书严禁强销青苗贷款。苏东坡引用孟子的话说,正如一个偷鸡贼想改过向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鸡。后来终于因为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彻底得罪王安石后,苏东坡被调任杭州太守。

在杭州为官时,苏东坡不仅为杭州百姓兴修水利,疏通漕运,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西湖苏堤,还医院,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苏堤

有两件小事,可以证明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一个经营扇子店的商人因负债被告。苏东坡了解到他家的生意是因为今春多雨而受到影响,就让年轻人拿来一捆扇子,在扇子上写草书、画痩竹,画好交给年轻人拿去还账。这人可算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他一走出衙门就有一大帮人争着高价买苏东坡画的扇子,很快就卖光了。

还有一次,一个年老的乡间书生赴京赶考,却被告欺诈而被捕。那个书生带着两大件行李,上面写着交京都竹竿巷苏侍郎子由,下面署名苏东坡。苏东坡问他行李里是什么东西,书生回答说:“鄙家乡的人送了学生两百匹绸子,算是帮学生的盘费。学生知道这些绸子一路之上要由税吏抽税,等到京都,恐怕只剩了一半。学生心想最出名、最慷慨的文人莫过您苏氏二昆仲,所以斗胆用您二位大人的名字。万一被捕,您会体谅下情把学生释放。学生敬求大人恕罪,下次不敢了。”苏东坡微微一笑,吩咐书记把行李上的旧纸条撕去,亲自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并且给弟弟子由写了一封短信,交给那个双手颤抖的书生带去。

艺术:突破与创新的代表

宋词从唐诗那种衰微沉滞状态中解脱出来,文字清新活泼,比唐诗更近于口语。苏东坡在黄州为官时开始大量填词。但是当时词只是一种抒情诗,内容歌咏的总是“香汗”“罗幕”“乱发”“春夜”“暖玉”“削肩”“柳腰”“纤指”等等,艳词与淫词都很难区分。苏东坡凭借他的才华,不但成为宋词的大家,而且使宋词脱离柔靡伤感的滥调,变成表达胸怀感想的文学形式,流传最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好的代表。

在苏东坡时代,词这种诗的新形式盛极一时。以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晏幾道、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宋词创作,使得词这一体裁成了宋朝诗的正宗。

在国画上,苏东坡不仅创造了有名的墨竹,也开创了崭新的中国文人画派。在中国,书画本就同源,苏东坡在画作中运用笔墨的技巧已与书法的结构与气势原理融会贯通。他的画结构越单纯,越容易表现律动之美。几竿竹、一条曲线、几块粗犷的岩石,聊聊数笔跃然纸上,实际上表达的是心情。所以这一派文人画也叫作写意,也就是中国画中的印象主义。

苏轼《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木石图》

异性缘:人生中的幸运

苏东坡一生与很多女性结缘。在他潇洒的一生中,无论是亲近的妻子、侍妾,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后、身份低微的妓女,都成为他人生中的亮色。与异性的平顺相处,成为苏东坡人生中的幸运之笔。

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但不幸的是,王弗在二十六岁时病逝。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虽然不如前妻能干,但秉性柔和,遇事顺随,在苏东坡之后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与他同甘共苦。

后来,苏东坡在杭州买下了一位年仅十二岁的歌伎王朝云,后来成了他的侍妾。朝云不仅聪明好学,也是最懂苏东坡的人。有一个传世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天晚饭后,一边抚摩自己的肚皮,一边散步一边问周围的侍女:“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墨水”,一个女人说是“一肚子漂亮文章。”苏东坡都摇头说“不是”。最后,聪明的朝云说:“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大笑,称赞道:“懂我的只有朝云啊。”佩服苏东坡的人也都对朝云有好感,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朝云。

朝云画像

在苏东坡的仕途中,很神奇地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在苏东坡时代,四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十分出色。如果没有这样的皇后,像苏东坡这种并不擅长政治权谋的人,恐怕不一定会得到重用。

人生哲学:顺境不骄困境不怨的乐天之道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黄州时,算是死里逃生,开始真正回到民间,成为一介农夫。他在居住的房子东坡的一片田地里耕作,“东坡居士”的自称也由此而来。大山水画家米芾,就是在这里与苏东坡结识。

苏东坡善于做菜。在黄州的时候,因为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就“研发”出一种炖猪肉的方法,后世流传为“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等等,这些菜肴做法都很简单,但在困窘的生活中,他依然能够用心把“吃”这件事认真研究起来,让简单的食材搭配出讲究的吃法,怎能不是大智慧?

到中年之后,苏东坡的处世之道更为达观,能够自给自足就已然心满意足。后来他研究佛教,为了影响当地一种“杀婴”的风俗,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富人募捐,正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心。

苏东坡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别人都觉得那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出了后人传诵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岭南也不是他远居的终点,老年的苏东坡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被认为根本不适合居住,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面对当地无医无药的状况,他却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就是在这样的晚境下,苏东坡仍然保持着乐观、自得且积极的生活方式。他到乡野间采药,考订药的种类;还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出一部《东坡志林》,注完了《尚书》,以及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

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尽管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崇拜具有个人的看法,但这本《苏东坡传》的确生动地刻画出了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和文人的风骨,值得一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7个人生侧面,带你五分钟看完一部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