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十代艺名一览:
第一代:鸿
第二代:臣、亮
第三代:光、海、胜、文、君、泰
第四代:廷(亭)、广、万
第五代:瑞、茂、奎、振
第六代:得、盛、凤、春、浦
第七代:致、岚、钰、长、连、竹、福、悦
第八代:杰、正、宝、坪,云,诚、润、续,庆,
第九代:阔、荫、轸、鹤、豫、华、雄、俊、桐
第十代:增、虎、存、贤、维、仁、浩。
评书师承关系表
第一代:王鸿兴1
第二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第二至三代:
安良臣——张海风,邓光臣——张沛然,何良臣——柯光玉
(另有安太和一枝)
第三至四代:
张海风——胡永隆,张沛然——戴明山,柯光玉——赵廷贞、柯廷然,
安太和——恒永通、张永福、吴永春、张永兴、韩永滔
第四至五代:
胡永隆——何茂顺、刘茂顺、陈茂胜,
戴明山——张君义,
赵廷贞——尚奎明、昆奎明、王奎盛、苏奎庆、王奎海、齐奎远、刘奎
远,
柯廷然——牛瑞泉、华瑞生(共七人,号称“七瑞”),
恒永通——庆有轩、李有源,
(另有姜振名一枝)
第五至六代:
何茂顺——奎胜城、高胜泉、刘胜常,
刘茂顺——陈胜通,
陈茂胜——陈胜芳,
张君义——双文兴、海文泉、林文圣、白敬亭,
尚奎明——李凤山、马凤云,
王奎盛——任春山、谷春山,
牛瑞泉——程德荫、奎德顺、关德志、戴德顺(共十八人,号称“十八德”),
庆有轩——奎道顺,
李有源——田道兴,
姜振名——吴辅庭、哈辅源、连辅轩、春辅祥;
(六代尚有:陈胜长、贾胜岐、尹胜云、蓝德俊、许德胜、冯德泉、张
德诚、张德胜、韩德宝、魏凤祥、何凤鸣、王凤岐、程凤祥、高凤鸣、孟春柯、崔春玉)
第七代:
(陈胜通——):曹聚锐、魏聚宽、德聚明,
(高胜泉——):文岚吉、马岚波、宫岚彩、张岚溪、田岚云、曹岚兴、
张岚泊、张岚涛、芮岚亭;
(白敬亭——):群福庆、陈福生、文福仙、春福兰、陈福庆、伊福宾,
杨云青、董云坡,
裕昆勇、王昆兰、孟昆永,
世殿丞(臣)、梁殿元、桂殿魁、王殿远、文殿成;
(福、云、昆、殿不分)
(李凤山——):李长彩、徐长胜,
赵连波、桂连封、胡连城、张连仲,
梅竹兰、刘竹桥;
(长、连、竹不分)
(程德荫——):王致廉、张致兰、霍致高、德致厚、李致清,
英致长、王致玖;
(戴德顺——):陈悦贤、陈悦真、马悦卿、李悦明、李悦斌、李悦辉、
吴悦庆(号称“七悦”);
(奎道顺——邢义如,田道兴——石义舫);
(吴辅庭——):胡昆英;
1王鸿兴:(生卒年不详)清代评书艺人。原为雍正年间北京著名的弦子书艺人,后改说评书,在西直门内新街口酱房夹道说《三国演义》,成为北京评书的创始人。按师承关系推算,评书乃由王鸿兴肇始。他一生收弟子八人,即所谓的“三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白文亮、黄福亮、佟起亮、翟士亮、刁亮)。“五亮”均以演唱弦子书为业。北京的评书是由“三臣”流传下来,迄今已传十余代。
2何茂顺:(生卒年不详)专说《东汉》、《英烈》,刀枪架子好。
3奎胜城:(生卒年不详)专说《英烈》。谈到伍殿章大战康茂才时,能比仿几手钩法,颇为精妙,得自乃师何茂顺临终授艺八手护手钩。
高胜泉:(生卒年不详)能说《英烈》、《东汉》、《水浒》、《三国》等。向不修饰外表,专讲充实内容。其人广览多读,号称“腹阔第一”。其盔甲赞新颖生动,且能摹拟枪招,系得自乃师临终授艺八路枪法。
刘胜常:(生卒年不详)为人憨直,说书从不掺包袱,专以评讲叫座。摹仿锤招最为精妙绝伦,系得自乃师临终授艺八式锤招。
4双文兴:(?—)北京人。满族。原名双厚坪(艺名一说双文星)。其艺术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
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蚆蜡庙——拿费德功》、《鄚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
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双厚坪几乎没有留下遗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脚本,经过艺术再加工,即是陈荫荣《兴唐传》一书。
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人称“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5白敬亭:(生卒年不详)评书艺人,艺名白文亮,是双厚坪的师弟。他擅长短打书,最拿手的是《施公案》和《永庆升平》,常常到清代各家王府里去说“家档子”(堂会)。他本是瓦工出身,说到书中人物杜克雄挥舞大铁锹,边说边比划,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6马凤云:(生卒年不详)最擅文口《英烈》,无变口,无刀枪架。
7程德荫:(生卒年不详)最擅《善恶图》,逝世后此书即成绝响。
8戴德顺:(生卒年不详)“十八德”行七。光绪初年由天津来到沈阳,演说《大八义》。后
在东北另立门户,广收门徒。其下传弟子为“悦、庆、桐、浩”。
9哈辅源:(生卒年不详)蒙族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评书艺人。乳名双儿。曾拜师姜振名。他口齿伶俐,语言流畅,尤谙旗人风俗,擅长“倒口”,讲述故事生动。初登书坛,便受欢迎。他与其师姜振名在《康熙私访》等八段短评书的基础上,丰富情节,加工润色,编演了《永庆升平》全书。内容以清初北京仓库两面、跳宝案、耍人的混混儿为主体,由于他熟悉地痞混混儿那些人物,说书时模仿得逼真,使听众如身临其境。该书结构严密,情节曲折,是哈辅源的代表书目。该书曾由郭广瑞笔录,于光绪年间印行,其后有续书一百回,则署名为贪梦道人撰。有诗道之及其《永庆升平》曰:传神逗趣山东马,妙语合时哈辅源。何事清营夸得胜,全凭大肚冠三军。名震当年田地会,瓦刀利胜大环刀。堪怜瘦马终无福,不及英雄抢切糕。
10曹聚锐:(生卒年不详)本名曹卓如。从前在衙门当差,家道小康,本人博闻强记,擅说《聊斋》。
11张岚溪:(?—?)北京人。民国初年(一说二十年代初)由京至津,在天津长期演出。其书目主要为《三国》和《明清八义》。张岚溪京剧知识颇为丰富。他表演时不仅经常借鉴京剧演员表演身段,而且他也会唱京剧的唱腔与著名唱段,因此他的书有声有色,艺术性很强。在《三国》四奇(张岚溪、张慰臣、西子云、吴志子)之中,只有张岚溪是来自北京的“道儿活”演员,而且集唱、做、说、表于一身,是说《三国》评书演员中表演艺术最全面的。曾进宫为皇家讲说《三国》。收徒有品正三、李正奇、谢正华、明正顺等。三十年代初,病逝于天津。
12田岚云:(生卒年不详)精于武术且广览多读、博闻强记,自出艺以来便享誉书坛。擅说书目有《明英烈》、《东汉》、《水浒》,刀枪架美观。为人性情刚烈,颇有侠风。
13群福庆:(?—)北京人。原姓吴,乳名群子,字光甫,排行在二。幼时曾在点心铺学烘炉烤点心的手艺,一干八年。后因酷爱评书,乃至被辞退。拜师白敬亭,艺名本为吴福庆,但谐音“无”很不吉祥,改名群福庆。他在天桥撂地演出,由于嗓音好,口齿清,台风正,善于表现书中英雄人物,能将其侠肝义胆和威武气概表现出来,因此很受听众欢迎,赢得“挑帘红”的美誉。他原说《施公案》,后又从刘竹桥那里学到牛瑞泉编写的《于公案》。由于故事结构严谨,穿插巧妙,颇能引人入胜。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他还向马凤云学习《盗马金枪传》。
群福庆为人聪明机警,讲义气,礼让为先。当袁杰亭说《施公案》时,群即改说《于公案》;后袁病倒,群才复演《施公案》,享名达三十年之久,并有“活黄天霸”之誉。他说书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同行中以识时务、讲艺德著称。收徒刘荣安、陈荣启、许荣田等。
14张致兰:(生卒年不详)清末曾考取秀才,因与仕途无缘,改说评书《聊斋》。他精通文言文,学识渊博,擅长将原文逐字逐句译成白话讲解;说书如同讲学,讲得原原本本,有声有色。他说书非常认真,有“书馆成学馆,说书兼对书”之赞誉,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曾在《北京新报》副刊上刊登他编写的白话《聊斋》。
15王致玖:(?—?)北京人。原名王得宝,是清末天津著名的相声演员。后由英致长代拉为师弟,弃相声而说评书,并一举成名。代表书目是《永庆升平》,有“活马成龙”之称。其特点是说书口紧,但是紧而清晰,有条不紊,快而不乱;演出时经常把相声技巧巧妙地揉入评书之中,包袱多而脆,喷口甜而响,使相冷隽不频,变脸灵活不厌。收徒众多,有张杰鑫、许杰泉、吴杰森、常杰淼等。剑侠书《三侠剑》虽系张杰鑫创演,但王致玖在编纂过程中起到总设计与指导作用。
16马悦卿:(—)绰号“马大嗓”,原籍直隶临榆县。二十五岁拜戴德顺为师。声音洪亮,袍带、短打皆精。在年3月30日的“评词研究员毕业等级分数表”评比中,他以85分最高分,荣登有二十一名评书艺人参加的此项活动之榜首。其代表作有《大隋唐》、《大八义》、《清烈传》等。系沈阳评书的奠基人之一。
第七至八代:
(曹卓如——):赵英颇;
(岚——):品正三、冯正春、廷正川、赵正升、霍正荣、汪正江、马正明、李正奇、丁正洪、崔正侠;
(福——):张荣久、曹荣禄、顾荣泉、陈荣启、许荣奎、李荣奎、阎荣山、赵荣发、段荣华、刘荣安、刘荣云、许荣田、傅荣庭、孔荣清、杨荣保、刘荣魁、刘荣芳、蔺荣林、安荣魁、阎荣山;
(云——):阎伯涛、范伯成、王伯芝;
(殿——):刘继业、刘继云、姚继贤、徐继田、王继兴、王继隆、李继有;
(荣、伯、继不分)
(致——):王杰魁、袁杰英、袁杰亭、袁杰武、广杰明、常杰淼、张杰鑫、李杰恩、富杰俊、金杰华、金杰立、李杰芳、文杰玉、双杰海、刘杰谦、许杰泉、王杰钰、张杰宽、吴杰森、杜杰峰,
陈士和、李士元,
顾云亭、王云汉、乔云斋、叶云棠、松云山、聂云贵,
(杰、士不分)
(悦——):杨庆鑫、汪庆柏、赵庆年、富庆升、甘庆雨、金庆治、金庆岚、广庆华、贾庆巡、许庆堂、李庆魁、李庆扬、杨庆泰、田庆义、张庆祥、陈庆禄、苑庆山、乔庆贵;(号称“十八庆”)
严宝森、绳宝珍;
(长——):潘诚立、张诚斌、张诚润、瑞诚咏、盖诚兰,黄诚志,徐坪玉、蒋坪芳、福坪安、周坪镇、邱坪钧、孟坪义、李坪兴,吉坪三,
陈润发,
卢醒笙,
(诚、坪、润不分)
1赵英颇:(?—)北京人。拜师曹卓如,说《聊斋》极负盛名。他以环境铺排细致、情节描绘入神,摹拟各种音响逼真见长。他的声调丰富多变,风吹雨渲,门户启阖,甚至一颦一笑,一呷一饮,皆有形有声,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在广播电台中播讲评书《聊斋》之《席方平》、《续黄粱》、《王者》以及《官梦弼》、《莲香》、《聂小倩》等篇,均获得听众嘉许。建国后,他首先到电台播讲新评书《白毛女》、《登记》,受到群众欢迎。收徒齐信英、佟信魁等。
2品正三:(—)北京人,满族。出身评书世家,父亲文殿成是清末民初著名评书演员。自幼学习评书与古文,21岁正式演出,拜张岚溪为师。他虚心求教,广采博学,向文福仙学《东征》、向盖诚兰学《杨家将》、向田岚云学《明英烈》、向李豫鸣学《龙潭鲍骆》。年还通过当年双厚坪的挚友掌握了双说《隋唐》的路数。经过他潜心研究,弃诸本之短,集众家之长,以家传《隋唐》为基础,参照双的《隋唐》,整理出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隋唐》(又名《兴唐传》)。这部书稿后来由其亲传弟子陈荫荣口述,经人整理,成为一百四十万字的《兴唐传》,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年出版。
品正三以会书多而出名。他可以连续讲说从隋到北宋的一系列评书,有《九老兴隋》、《隋唐》、《隋唐小英雄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八部,人称“品八套”。他说书不哗众取宠,人们称其是“给书听的‘品八套’,肚里宽绰技艺高”。
品正三古文功底扎实,文学修养较高,说书时讲、评并重,说、做俱佳。他摹拟人物惟妙惟肖,描景绘情细腻入微,生、旦、净、末、丑行当分明。他谦虚好学,平生有“三爱”(爱看书、爱看戏、爱杂学)、“三多”(多学同行长处、多听观众反映、多请教于前辈),达到了“三阔”(耳阔、眼阔、心阔)。他不图虚名,“要做学十当一的人,不做学一当十的狂生。”他告诫弟子,“艺无止境,为人不可狂妄自大。”
品正三可称一代评书名家,德艺双馨,不幸于年英年早逝。
3丁正洪:(—)又一艺名丁凯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县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两辈在京开设“肆雅堂”和“肆文堂”书店,专门经营古书。他读私塾十年,特别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酷爱评书艺术。年拜张虚白为师,在北京学说评书。直到成名后,听众誉其“古事今谈”,他才告知家里此事。他的《西汉》曾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演出,出关后久占沈阳,以及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在沈阳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会贤等。他和固桐晟、李庆魁、卢醒笙(一说与宋桐斌、施星夔、卢醒笙)被誉为“沈阳四大说书家”。解放后,听众又送他一幅“古为今用”的幛子以示赞誉。
丁正洪以说《西汉》、《列国》、《封神榜》和《西游记》誉冠曲坛,有“丁西汉”之称;此外,还说过《火烧红莲寺》等短打书。演出时能将前两者连续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可说“一节”(四个月)。他说书的特点是:不仅背诵原文,而且能用现代语言加以准确地解释,做到“古事今说”;通俗细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情节设计,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手法多变,既有史实依据,又不受历史束缚。善于说“书外书”。说书时常常引经据典,不时地插进一些稗史野闻和民间传说,张中有弛,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丁正洪曾任沈阳市艺曲协会会长。年,应锦州邀请前往演出,被挽留加入锦州市曲艺团。年卒于锦州。遗稿有《后套封神榜》片断。
4陈荣启:(—)北京人。陈福庆之子,拜师群福庆,先说《施公案》,后说《精忠传》。二十年代初,曾在大连、营口、烟台、天津等地演出,颇受欢迎。后在北京演出,说《精忠传》最为精到。他的表演以平稳、细腻、深刻见长,善于刻画人物,铺排情节。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年逝世。
5刘继业:(生卒年不详)拜师世殿丞,擅说《济公传》,尤以“喷口”最为出色。
6王杰魁:(—)北京人。早年从艺,二十三岁在北京说书,并开始登上书坛。拜王致连为师,得其亲传。擅说《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是最早演述《七侠五义》的评书艺人。其说书以说表细腻,翔实准确而著称;说书细中有细,吐字慢,娓娓道来,别具艺术魅力。他擅用“变口”,用变换语音声调和以不同方言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的对白来塑造书中的各色人物。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间习俗的描述多有独到之处。王杰魁从民国初年起就享誉书坛,主要做艺地点在天桥福海居,演出三十余年。三四十年代,他在北京说《包公案》,有“净街王”之美称。当时一些商业电台也连续播出其录音。年后,是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拿手杰作《包公案?三吃鱼》有记录本,五十年代曾在《曲艺》上发表,并收入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编的《评书传统作品选》。
7袁杰英:(?—)北京人。拜王致廉(一说白敬亭)为师,以《施公案》最负盛名。其书以小花脸式的人物——小脑袋瓜赵璧为书胆,将赵的一言一行、一衣一履、一车一马都说得诙谐幽默,是情理中的笑料。金受申曾评论:“其说王凤山毒死余瑾时,一步一紧,令人神往,说宋天忠不得已而施权诈,宛如目见。”他的听众面广泛,尤其是知识阶层和戏曲艺人,多是座上常客。他善用细节发挥,讥讽时弊,淋漓尽致,人称“二号双厚坪”。他艺术造诣高深,在当时评书界与品正三、王杰魁齐名,有“说书的梅兰芳”之称。他与其兄袁杰亭、其弟袁杰武在书坛并称“袁氏三杰”。
8常杰淼:(?—)山东人。年曾在北京说书,后经许杰泉介绍,在天津拜师王致玖,不久移居天津。其书目有《永庆升平》与《东汉》等,袍带、短打皆擅长。后在许的帮助下,编写了《雍正剑侠图》,年在营口演出时,一炮打响,后来返津后受到青睐,并成为红书目。常杰淼因此与许杰泉、张杰鑫被誉为“评书三杰”。常杰淼说书时语言简捷明快,动作刚健雄壮,词句基本固定,能最大程度地适合听众的口味。另外,他也能武书文说,引经据典,说的有滋有味;台风老练、大方。年曾与张杰鑫同在“三不管”四平台大棚中对台演出,以《雍正剑侠图》对《三侠剑》。年电台出现后,他被约为第一批上电台播音的老艺人。年逝世于天津南马路葫芦罐。
二十年代中期,《雍正剑侠图》以文字的形式在《新天津报》与《新天津晚报》连载并结集成书出版。临终前将未完成的书稿传交弟子蒋轸庭续写与刊发。至四十年代已累计出书近四十册。收徒徐轸怀、赵轸铎、佟轸方、来轸义、蒋轸庭等。马轸华与兰轸琪系四十年代由蒋轸庭代师收徒的代拉师弟。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口述本《雍正剑侠十三部》。
9张杰鑫:(?—)保定人。家境优越,自幼喜爱评书艺术,后正式下海说书。关于其拜师情况,说法不一。金受申曾指出,张杰鑫是在天津拜王致玖为师的,且是其掌门大弟子;另一种说法是张杰鑫在年近不惑之年正式拜师,即在年前后;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王致玖“五杰”弟子中行二。其书目《十粒金丹》、《升仙传》和《永庆升平》等,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后在王致玖、英致长、徐长胜的策划与直接协助下,由张杰鑫编纂演出了《三侠剑》,到年已成为红极一时的书目。上海正气书局曾于年印行了《三侠剑》37卷,计五百余万字。
他说书综合诸多著名评书艺人的艺术精粹于一身,长枪、短打皆能,表演时迟、疾、顿、挫掌握准确恰当,使观众能够清晰地品味其艺术韵味。他的“拨口”更是出色,将诗、赞巧妙地汇集在一起,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悬念感。他塑造的“金头虎”贾明,机智、多谋、活泼、幽默,绝无轻浮甚至低级庸俗的表现。收徒“四轸”马轸元、孔轸清、杜轸明、蒋轸龚等。年病逝于天津金家窑寓所。近年曾出版了他的口述全本《三侠剑》。
10刘杰谦:(—)北京人。原名刘汉卿。幼年家贫,二十岁时曾在王府里当厨师。业余时间常去书馆听评书,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后洁身自爱,愤而辞工,在内外城打零工。不久决心改行学评书,并于年拜德致(臻)厚为师,学习《包公案》和《小五义》。此派书说的是石玉昆的“本门活”,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精雕细刻,重彩浓墨,很适合有文化水平的听众欣赏。其风格是从细微处显露真情,讲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其说书口齿清晰,语韵沉重,甜脆动听,表演神完气足,从容洒脱,台风潇洒自然。他摹拟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分明;善于借鉴戏曲的表演动作与声韵,以弥补与丰富说工之不足。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设计用冀、鲁、豫、晋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评论时注意风趣,常常抖响诙谐幽默的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特别是对包拯刚直不阿、秉公而断、执法如山的精神,众侠义不畏权奸佞臣的淫威,敢于和黑暗势力挑战,诛豪强除恶霸的壮举,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书坛上有“活包公”之誉。
刘杰谦品德高尚,忠厚诚实,爱护同行,为维护艺术家的道德一直坚持走正路。世代相传的品德修养要求禁忌溜、扒、谝、卖、踹、奸、懒、曲、滑、坏。因此他深知高台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艺业,尊重同行的成就,从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曾深恶痛绝地说:“明着扒踹别人,就不应该,暗地里使阴活儿,那更不道德了。”他强调“说书要讲口德,口德就是艺德”。
刘杰谦属第八代演员,与张少兰、张霈兴、品正三结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编了评书《富贵寿考》,演出于天桥福海居茶馆,并不保守地主动传授给品正三。“七七事变”后,他曾辗转到潼关、山海关等地演出,坚持走正路,决不觍颜事敌的信念从未动摇。年,其师兄金杰立约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钻研的《包公案》,颇受欢迎。解放后参加红桥区曲艺团任副团长,整理加工其代表书目《包公案》,以《新三侠五义》的名称,写出了《乌盆记》、《土龙岗》、《五义结拜》、《陕北四老》等四部分,后在《新生晚报》连载。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终于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以洋洋百万言形成文字稿本。他还多次当选为市级劳动模范。年在津逝世。
出版评书作品:《大五义》(春风文艺)等。
11陈士和:(—)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丞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年),正式拜张致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致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年来到天津说书。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以及天津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聊斋志异》单行本。
12金庆岚:(—)北京人,满族。少年学过京剧,艺名金秀山,后改行说评书。先说《济公传》,由于他把京剧的手眼身法步吸收到评书之中,一举成名。年在沈阳书曲研究社学习,后投身到李庆魁门下。李代师收徒,将书艺传授于他。金庆岚常在沈阳翔云阁茶社说书,还到过大连、安东(今丹东)、锦州、抚顺等地。年去长春,常进伪“皇宫”说书。他曾在电台播讲过《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打罗汉》、《七剑八侠》等书目,是长春市第一个上电台的演员。他博览群书,常依据小说、戏文改编成评书讲述,人们评价他是:有声、有相,书路子宽。收徒郭桐声、李桐森等。
13李庆魁:(—)东北评书艺人。年轻时当过清兵,民国初年拜马悦卿为师。其代表作有《大隋唐》、《盗马金枪》、《精忠说岳》、《五女七贞》、《双镖记》等,被人称为“评词大王”。年被推选为奉天(沈阳)改良书曲研究会会长。张作霖曾送其一块横匾,赠语“威镇华夷”,沈阳书迷赠之“柳下遗风”的银盾。在临终前曾嘲笑大汉奸张景惠,演说《杨继业碰碑》,将“大将难免阵前亡”说成“大将宁死不称王”,显现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14潘诚立:(—)北京人。清末民初在北京献艺。他擅说“长枪书”,以《明英烈》见长,《隋唐》、《精忠说岳》、《包公案》等均是其代表作。其文化造诣较高,“插笔书”引经据典,“武打书”长枪短打,尤是“拨口书”更有其独到之处。他嗓音洪亮,刻画人物性格细腻生动,描摹人情世态活灵活现。受双厚坪的影响,他勇于抨击社会黑暗现象,常常把时事新闻穿插书中,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他说书技艺精湛,文武兼备,文雅而不庸俗;为人谦虚有礼,注重仪表。他的“书外书”堪称一绝。张作霖曾邀请李庆魁、梁殿元和潘诚立三人同说《精忠说岳》,分别由李说《河北三战》,梁说《牛头山》,而潘则说难度最大的《虎帐谈兵》。这段在书馆只说两天的书,这次竟然说了两个月。他历数自古用兵之道和各种军事知识,说的多是“书外书”。张作霖对其评价颇高。有人说“北京来个潘诚立,吓跑了李庆魁,吓不动梁殿元。”
年(一说年)在北洋政府业务局赞助下,北京成立了第一个评书艺人组织——“评书研究会”。潘诚立自任会长。在他的主持下,对当时流行的几十部大书进行了鉴别,确定了二十九部书为推荐上演书目。评书研究会促进了北京评书艺人的团结和艺术交流、切磋。后潘诚立逝世后,该会停止了活动。他还曾自编评书《明清野录》和《龙潭鲍骆》,均获得好评。
15徐坪玉:(生卒年不详)擅说《水浒》,尤其是摹拟武松的形象,有“活武松”之誉。
16福坪安:(—?)北京人,满族,原名钮古禄氏?福布森。自幼从师徐长胜。出师后演出于京、津间。解放后,赴东北演出,久占辽南,逝世于营口。常演书目有《大隋唐》、《三侠五义》、《明英烈》、《永庆升平》。他说《永庆升平》有“活马成龙”之谓,《明英烈》学于士英无比,刻划人物,一人一相。《大隋唐》有“瓦岗山亮队”一节,亮廿四队,人、马、刀、枪赞,各说廿四套,堪称一绝。收徒李鹤谦、吴鹤龄、董鹤良、郭鹤鸣、马鹤逸。
17周坪镇:(—)北京人。从师徐长胜。经常演出于京、津间,后来落户天津南门里。年逝世于津宅。其人有“周八套”之城。因他所演的八部书,每套都是“底”活。这八套书是:《封神榜》、《东汉》、《水浒》、《盗马金枪》、《五女七贞》、《西游记》、《彭公案》、《后小五义》。他说书词句考究,几无闲言,自然幽默,引人入胜,包袱多。《五女七贞》中有一段“百鸟朝凤”和“百兽朝麟”,可充分说明他学识广博:他能讲说一百只鸟和一百只兽,名称、形状、习性,个个活灵活现,只只如在眼前,堪称一绝。曾编著《五女七贞》在《新天津报》、《新天津晚报》连载,并出版了单行本计二十册以上。收徒李鹤仙、刘鹤兰、张鹤瑞、崔鹤桐、王鹤轩等。
18吉坪三:(—?)相声兼评书艺人。相声门内系冯昆志的弟子,评书系李长彩门下。20世纪初曾在天津兼演相声与评书,评书以《清烈传》为主。后赴上海并辗转汉口、南京献艺。年回津。年起在电台广播,年曾在电台演播评书《济公传》和《清烈传》。年在北京启明茶社相声大会中以单口相声担任大轴,颇受欢迎。、年曾在天津三角地书场说演《黄杨传》。年双目失明。年逝世。
19卢醒笙:(—)辽宁沈阳人。原名卢宝昆。自幼从武,27岁前曾当过警察。后拜李长彩为师,专攻评书《水浒》。由于他生得魁梧,留一部络腮胡须,尤以摹仿鲁智深最为酷肖,上场时再穿布袜僧鞋,故有“活鲁达”之誉。他除在茶馆献艺外,还常上堂会,为社会名流说书。四十年代为沈阳评书“四大说家”之一。建国后,参加沈阳民众曲艺团,该团记录了其《水浒》演出本。
第八至九代:
(赵英颇——):佟信魁、齐信英;
(正——):陈荫荣、陈荫魁、马荫良、刘荫清、李荫川、陈荫廷、张荫林、张荫年、张荫忠;丁建中;
(荣——):叶祥真、刘祥明、孙祥瑞;
(伯——):张青山、李月三;
(继——):段兴云、许兴魁、王兴阁、马兴田;
(杰——):张阔兴、袁阔成、阿阔群、宋阔民、吴阔惠、陶阔九、傅阔增、苗阔泉、杨阔庵、曹阔江、马阔山、高阔轩、连阔如、胡阔洲、刘阔漳、孙阔英、赵阔汉、张阔峰、尹阔良;
陶湘九;
蒋轸庭、马轸华、徐轸怀、赵轸铎、佟轸方、来轸义、兰轸琪、马轸元、孔轸清、杜轸明、蒋轸龚;
(士——):文健华、刘健英、张健新、黄健声、张健声、刘健麟、刘健卿;
(阔、轸、健不分)
(庆——):固桐晟、宋桐斌、李桐孚、段桐明、金桐纯、庄桐严、郭桐声、李桐森、宋桐茂、黄桐鳌、高桐鸣、岳桐春、顾桐峻、王桐轩;
(宝——):吕俊会、
(诚——):李豫鸣、张豫兰、高豫祝、赵豫堂、邢豫如、边豫塘、张豫民、唐豫祥、蔡豫卿、尹豫恒、朱豫章、王豫荆、丁豫良;
(坪——):刘鹤云、毕鹤勋、李鹤谦、李鹤仙、刘鹤兰、张鹤瑞、崔鹤桐、王鹤轩、吴鹤龄、董鹤良、郭鹤鸣、马鹤逸、吴鹤轩;
张豫华、徐豫田;
陈华启、刘华振、马华鑫、赵华轩、李华臣、张华宾、王华瑞;
(润——):马雄章;
(鹤、豫、华、雄不分)
1齐信英:(—)北京人。自青年时就酷爱评书艺术,师承赵英颇、陈荣启。后又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启儒为师,说演单口相声兼工捧哏,但终以评书为主而声名鹊起。他擅说公案书及神怪书,如《彭公案》、《聊斋》等,尤以《聊斋》而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响应党和政府“说新唱新”的号召,积极编演新评书,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红灯记》等;改编出版了《婴宁》、《辛十四娘》等《聊斋》回目;发表过评书《北方勇士打飞贼》等。年,齐信英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年他发起组建了北京青年曲艺队并任副队长。
齐信英说书台风沉稳从容,醒木一拍,在几句定场诗过后,娓娓展开故事情节;在刻画人物方面,用语准确,人物形象鲜明;对场景和环境描写细致入微。年12月14日,因心脏病突发,齐信英猝然离世。出版评书作品:《婴宁》、《辛十四娘》(均为中国曲艺版)等。
2陈荫荣:(—)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年全部整理完毕,共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起义》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弟子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3丁建中:(—)一说年出生。丁正洪之子。自幼出于受家庭熏陶,在家乡河北冀县丁家庄读书时,就喜欢读历史书籍,热爱评书艺术。青年时代从事革命工作,曾在公安部门任职。建国后,协助其父研究评书艺术,共同探讨《西汉》,逐字逐句进行加工润色,深得其父艺术精髓。年正式登台献艺。年加入沈阳市大东区曲艺团,演说评书。年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全部《西汉》,受到同行和听众们的好评。年10月25日病故。其表演特点是:吐字清楚、尖团分明,不论背诵原文还是人物对话,都句都分明,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生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出版评书作品有《张良扶汉》(春风文艺)、《韩信挂帅》(春风文艺)等。
4张青山:(?—)东北评书艺人。原在天津献艺,三十年代到沈阳说书,自成一派,是当年评书界说“武扣”的名将。三、四十年代曾编演并在长春“新京”印书馆出版了《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共八集)两部大书。年曾用稿费在沈阳市皇姑区开过青山书局,一年后辍业。年去长春,曾与固桐晟合写过研究评书的论文,发表在当时的《麒麟》杂志上。解放后参加了吉林省曲艺团,五十年代两次来沈阳,年病故。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武松打虎》一书,《洪武剑侠图》有刘浩鹏口述本正续集四册(花山文艺版)问世,《水浒拾遗》有其本人口述改编本《梁山轶事》(吉林人民版)问世,后来还曾被艺人改名《梁山复仇记》讲述。
5袁阔成:(—)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年后带头说新书。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
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二百六十余讲的《三国演义》,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年优秀文艺创作奖。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阔成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理事、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营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出版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人民)、《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人民)、《大闹神州擂》(黑龙江人民)、《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6傅阔增:(—)北京人。受业于著名评书艺术家王杰魁,得王亲传。擅说《包公案》、《小五义》,说书时艺术颇似其师,以表现社会生活风貌、描摹人物、声态、心理细致见著,特别是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以及民间习俗讲得通俗透辟,颇受听众欢迎。王杰魁去世后,傅的《包公案》在北京享有盛誉,书馆争相邀请。他于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年开始记录《包公案》,长达数百万字,书稿在“文革”中遗失。
7连阔如:(—)一说年出生。北京人。满族。原名毕连寿,笔名云游客。幼年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即辍学。年进入评书界,先拜李杰恩为师学习《西汉演义》,又向张诚斌学说《东汉演义》,并得到热心听众孙昆波的悉心指点。连阔如虚心好学、记忆力强、勤记笔记、刻苦钻研,将陈荣启的《明英烈》、刘继云的《精忠传》学到手,后创立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人们称赞“见识实在,胜人一筹”。三十年代末,他在北京伯立威广播电台连续播讲《东汉演义》,有“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之美誉。接着又在其他电台直播《水浒》、《东汉》、《隋唐》、《明英烈》等书。—年间,连阔如还应邀在报刊上发表评书。计有:《西汉演义》(《小公报》)、《明英烈传》(《时言报》)、《岳飞》(《立言报》)、《东汉演义》(《民声报》)、《卅六英雄》(《新北平报》)等。年初,他努力开展曲艺革新运动,在戏曲界艺人学习班上被选为主任委员,带头学习《社会发展史》,并组织成立了大众游艺社任社长,在前门箭楼上开设书场,普及新曲艺。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期间,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会”,连阔如被选为副主任。他先后播讲了《二五长征》、《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李有才板话》等长篇新评书。年初,他自愿赴朝鲜,担任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大队长,在前线表演评书《武松打虎》,古事今说,阐明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真理。归国后又赴西南各地汇报演出,编写了《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等现代评书作品。年10月中国曲艺研究会成立,连阔如任副主席。同时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三国演义》。年3月,为了贯彻总理“南北曲艺要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指示,赴上海演出,以《头请姚期》、《诵赋激瑜》、《辕门射戟》三个长书受到好评。同时又学习南方评话,向扬州评话名家王少堂虚心学习《武松》,仔细记下心得体会。年1月,北京宣武说唱团成立。连阔如参加至年退休。几年间,他在董记、和记、张五、刘鸿宝、通州、赵一轩茶馆和东安市场凤凰厅等处演出。同时悉心研究《三国演义》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他还与长子连振翔、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整理了袍带书中的赞赋,并汇集成册,可惜在“文革”中连同群福庆托付给他的《五女七贞》书稿,均付之一炬。
连阔如曾在电台连播《三国》、《西汉》、《东汉》、《隋唐》、《明英烈》。其每一部书书情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说书时台风潇洒,神满气足,语重声宏,口齿清晰,娓娓动听。尤其是连派三大书目(《东汉》的打功、《三国》的评讲、《水浒》的民俗),经过他认真揣摩,反复加工,每部书都刻画出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连阔如曾任北京市戏曲界讲习班主任,全国文联理事,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中国戏改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年出版了名著《江湖丛谈》,后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再版。年8月18日病逝。
8刘阔漳:(—)祖籍河北省武清县大孟庄乡寺各庄。原名刘春贵。早年拜金杰立为师(在金杰立所收“七阔”弟子中行六),从艺于辽西,定居在锦州,曾开设茶馆并说书(锦州解放初在市内开私人茶馆)。后合营改制为锦州曲艺社一社。先后任锦州和平曲艺社、锦州曲艺社经理,并参与评书队演出。擅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后小五义》及《三侠剑》,尤以《五义》系列,颇得乃师真传。平素敏而好学,融会百家,有“无书不晓”之美称。他还为他人写过不少“书梁子”,自己还编演过一部长书《风尘三侠》。后因年高病重,不幸于年3月18日逝世,仅留下《棍扫萧金台》、《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升仙传》等录音资料及一些“书梁子”手稿。出版评书作品:《三侠剑?棍扫萧金台》(春风文艺)。
9孙阔英:(约—?)黑龙江哈尔滨人。十三岁开始学艺,师承袁氏三杰之袁杰武,得到袁氏真传,成名于曲艺界,有“南北二阔”之称(南袁阔成、北孙阔英)。孙阔英青年时曾六访张清山、三拜固桐晟,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在评书表演上突飞猛进。其代表书目有《包公案》等,此书记录整理本曾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10尹阔良:(.5—)黑龙江哈尔滨人。原名尹作友。曾任本溪市曲改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协理事。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业到哈尔滨市公安局任公安员。年正式步入曲坛。曾受赵玉峰、赵士海等指导,后拜袁杰武为师,并随袁阔成学艺。长期坚持说新书,在改编和创作过程中,与人合作出版《白楼锄奸》获全国长书播出三等奖,《节振国》由黑龙江电台播出,《战斗在敌人心脏》在全国多家电台播出。改编演出有《烈火金刚》、《暴风骤雨》等十余部新书。出版评书作品:《白楼锄奸》(与人合作,春风文艺)
11陶湘九:(—)北京人。回族。自幼随其兄陶湘如学艺,后拜郭瑞林为师,与马三立等同为第四代艺人。解放前,在京津等地卖艺谋生。年拜金杰立为师,有《大明英烈》、《隋唐演义》、《岳飞传》等代表作。同时他还将不少长书的精彩章回改编为单段评书,如《秦琼打擂》、《狮子楼》等。年陶湘九参加北京青年曲艺队并任队长。他积极支持当时“说新唱新”的曲艺改革。他和齐信英一起带头说演新评书,改编说演了《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书目。年全国曲艺汇演,他表演的《杨子荣舌战小炉匠》被评为优秀节目。年调至福建,任福州市北方曲艺队队长,为南北曲艺交流和培养相声、评书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
12蒋轸庭:(—)天津人。原名蒋昆,字玉昆,笔名蒋介磊。系茶房出身,有一定文化基础。约在年拜常杰淼为师,与乃师关系密切。年常逝世前,将《雍正剑侠图》的“册子”及为《新天津报》撰写而尚未发表的稿件,全部遗留给蒋轸庭,由其继续撰写。后由蒋口述,黄健声、蒋轸龚等执笔书写。三十年代后期,蒋轸庭曾以《明清八义》为底本,改编成《金刀会七义》并出版单行本。蒋轸庭演出口齿流利,语汇丰富。其艺术风格是以语言取胜而形体表演方面则未能继承乃师独到的技艺。收徒有张枢润、罗枢平、李枢勋、李枢信、聂枢林、秦枢宝、曹枢林等。四十年代代师收徒,代拉马轸华、兰轸琪为师弟。
13马轸华:(?—)天津人。世居天津北仓,少年丧父,流落于市区。业余喜唱太平歌词,后被张寿臣代拉为师弟,算是焦德海弟子,按相声门排名马寿岩。年蒋轸庭代拉马为师弟,算是常杰淼弟子,入评书门名为马轸华。三十年代曾应电台之邀,每天演唱太平歌词。后在三角地书场正式演出评书,整理演出《李金鳌》(又名《沽上英雄谱》,俗称《混混儿论》),可演四个月。这是一部最具天津风味特色的书目,也是马轸华的代表作与成名之作。年改说传统评书《水浒》,在张枢润等人协助下,借鉴戏曲表演动作,在演述传统书目方面也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他口齿清晰,声音甜润悦耳,有时在评书中穿插使用相声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他善于借鉴京剧的程式与各种身段,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四十年代收徒牛枢通、王枢祥、于枢海等,建国后收徒童枢源等。年病逝于天津城内鼓楼西属所。
14张健声:(—)天津人。原名张耀明,字孝声,以字行。在戏剧界的艺名是张笑声,健声是其评书艺名。幼年就喜爱文艺表演,从少年时代起,先后参加过京剧、评剧、文明戏等的演出活动。他擅演小生,曾同关菊隐、小侠影、戴更璧、新凤霞、陈少舫、花迎春等同台演出,赢得赞誉。年拜师陈士和,专习评书《聊斋》,为陈所器重。他认为评书是适合一人同时表演多种角色的一门艺术,讲述须和舞台表演相结合。因此,他立志改革,在评书的舞台戏剧化方面孜孜探索。陈士和逝世后,便由他继续讲述《聊斋》,曾记录过三十余段。后只寻觅到十余段记录稿,经整理后出版,即《评书聊斋志异》第三集和第五集,包括《折狱》、《张鸿渐》、《红玉》、《聂小倩》、《云萝公主》、《婴宁》、《佟客》、《伍秋月》等。
15固桐晟:(—)北京人,满族,镶蓝旗。原名固松年,学名有德,曾用名张静泉。光绪二十九年夏历三月廿五日生于北京西单。其先辈是没落的清室镶蓝旗贵族,其侄赵佩茹是著名相声演员。他七岁起读书,年来到沈阳,喜听李庆魁说书。年父亲逝世。年(一说二十六岁)来到锦州,登台讲述《燕山外史》,名声鹊起。在此时间内,他苦学政论、史论、奏折、书序、传记、杂说等样式,丰富学识才情;试论国家大事、历史教训、山川风貌、社会习俗,使说书纵横捭阖且波澜起伏,转接之间意外难测。二十八岁时开始说自编的《清宫外史》(又名《九龙祚》)。全书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活灵活现,尤其是对清宫的典章制度、风俗礼节均有批解。年农历二月廿五日,在沈阳小西门里西龙海饭庄正式拜李庆魁为师。此后在东北及天津等地说书。年认陈士和为义父,学说《聊斋》。后辗转于铁岭、辽源、沈阳、营口、天津一带,得到“高台教化”、“艺术超群”、“苦口婆心”、“谈古论今”等赞语。年在天津电台播讲《东周列国志》、《东汉》等专章。年到长春,参加吉林省曲艺团;年加入长春市曲艺团。老舍、郭沫若、陶钝都很关心《清宫秘史》,年曾有专人记录整理达四十余万字,但不幸在“文革”中散失。固桐晟先后被选为长春市曲艺团团长,市人民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省、市先进文艺工作者,省曲协副主席,并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年8月5日在长春市西五马路二十七号家中逝世。
固桐晟以净、洁、脆、快、领、卖、乍、惊的风格演说宫廷朝政,边疆烽火,社会家庭,人情世故以及刻画各类人物;其评书是以杂学、民俗学著称于书坛,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以书外书名扬于世。他说书注重一个“评”字,“说评书要替群众评论评书中的是非,言不在多,要画龙点睛,三分说七分评,说的是书,评的是理,说书的要讲理,正理歪理都能讲。”此外,他的贯口、判词和奏折也是一绝。一生说过《列国》、《西汉》、《东汉》、《三国》、《水浒》、《千古疑案》、《明史》、《海瑞》、《聊斋》、《儒林外史》等二十多部古今评书。现仅存《清宫秘史?泥打西太后》和《聊斋?二班》的录音以及《缇萦救父》、《西门豹治邺》和《范进中举》的评书文字稿。出版评书作品:《西门豹治邺》(吉林人民版)等。
16宋桐斌:(—)山东蓬莱人。原名宋继武。幼年家境贫寒,童年来到东北,为谋生计,辗转于辽宁省各地。在这段时间内,不仅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还经常出入于说书馆,和许多书曲艺人建立了友谊。年在铁岭正式拜陈庆禄为师,学说评书。年即在沈阳登台献艺,并落户于沈阳,演说《三国》、《封神榜》、《西游记》、《水泊梁山》、《清廉公案》、《大红袍》等,俱是其拿手书目。他还曾与丁正洪合作编演《后套封神榜》,别出心裁,情趣横生。他是沈阳第一位上电台播讲评书的艺人。四十年代,电台赠其一枚“广播千日”的纪念章。五十年代初,任沈阳艺曲协会首届会长;年后任沈阳曲艺团书曲队副队长等职。年出版中篇评书《哪吒闹海》。
宋桐斌的表演不仅注意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塑造,而且对书中典故、榜文、奏折等都有研究,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能随时穿插幽默诙谐的包袱。有传人刘浩鹏、萧浩然等。
17顾桐峻:(?—?)天津人。其父顾云亭系英致长的掌门大弟子。自幼从父学艺,由于聪颖精明且学艺用心,几年间将《包公案》、《大宋八义》等书目均学到手,同时还学到《于公案》。他被公认为是得英致长真传最全面的继承人。顾桐峻口齿清晰,表演传神,加以他的文化水平高于他人,在青年时期即成为新一代评书演员中的佼佼者。二十年代中期《新天津报》和《新天津晚报》相继约请顾桐峻将评书《大宋八义》写成文字稿逐日连载,继之又将刘葆初未竟之作《于公案》写出,同时在《新天津报》连载,并分别结集成书。后其未完成的《大宋八义》之撰稿工作,由其师兄岳桐春完成。
18高豫祝:(—)北京人。拜师张诚斌,擅说《东汉》。他以讲述情节丰富细致、描摹人物生动逼真见称。三十年代末曾在《天津时报》连载前部《东汉》,达数年之久,后出版成书,计百余万字。年加入北京宣武说唱团。从年开始,曾记录了他的后部《东汉》,书稿约一百多万字,不幸在文革中散失。他为人忠厚老成,颇受行内人尊敬。
19李鹤谦:(—)天津人。原名李国安。九岁上学读书,在校期间就喜爱民间艺术。十六岁毕业后随父亲学习打铁。十九岁拜师福坪安学说评书。二十一岁登台演出。先后在鞍山、营口、大连以及黑龙江省各地演出。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此后他潜心钻研新书,并整理改编了《鲁达除霸》等优秀传统书目,颇受欢迎。年参加曲艺汇演,演出的《古城星火》获优秀奖。整理改编并演出的《杨家将》、《野猪林》和新书《三打乌龙镇》均曾在省、市电台播放,深受好评。
李鹤谦的评书艺术,不仅继承了福派评书幽默细腻、顿挫有力、“咬字如捉虎”的艺术特色,而且热情饱满、嗓音洪亮、粗犷豪放、泼辣大方,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曾任中国曲协会员,曲协辽宁分会会员,营口市文联委员。
第九至十代:
(荫——):王宽章;
(兴——):李鑫荃;
(华——):李存源、姬存林、姚存礼、顾存德、姜存瑞、黄存洲、索存寿、魏存发;
施星夔;
(阔——):丁增启、耿增春、马增祥、朱增富、孙增奎、张增福、张增友、王增智、刘增秀、邵增涛;
连丽如;
田占义;
赵维莉;
(轸——):张枢润、董枢权、于枢海、巩枢和、罗枢平、李枢勋、李枢信、聂枢林、秦枢宝、曹枢林、董枢敏、牛枢通、王枢祥、童枢源;
(增、枢不分)
(健——):刘立福、张川;
(桐——):陈浩先、刘浩鹏、萧浩然、陈浩智、佟浩如、杨浩成;
(俊——):芦仁堂、张仁璧、郭仁鹏;
1李鑫荃:(—)河北安次人。早年在北京粮店学徒,18岁开始喜爱上评书。年始边听书边听记录,同时私淑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学讲《东汉》、《三国》、《列国》。两年后开始表演。年正式拜段兴云为师,在北京的门头沟、通县、丰台、朝阳门及天桥一带行艺。年后又曾先后向连阔如、阎荣山学习说书,还曾向马连登学《隋唐》、《包公案》。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并开始改编新书,演出了《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苦菜花》等。六十年代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新书《红岩》、《平原枪声》。年在中国曲协举办的说新书交流会上,与袁阔成同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在北京市举行的曲艺汇演中,编演的《沙坪坝》、《和氏璧》曾先后获奖。在电台、电视台录制了评书《三国演义》、《雍正剑侠图》等传统书目。
李鑫荃说书细腻平稳,语言生动,善于拉典,讲述娓娓动听。出版评书作品:《和氏璧》(中国曲艺)、《忠义响马传》(整理马连登本,工人版)、《雍正剑侠图》(花山文艺)等。
2李存源:(—)河北省涿县人。自幼随父李荣奎闯江湖卖艺,曾随启蒙老师陈华启学说《济公传》。三十年代末又拜丁正洪为师学说《西汉》和《列国》,一直到18岁。他天资聪颖,又苦心钻研,能背诵大量古诗文。像说《西汉》,可以滚瓜烂熟地背诵《治安策》和《阿房宫赋》。年开始在锦州南门外首次登台,一举成名,赢得“出艺红”的美誉。解放前夕,他回到北京来说《西汉》,并穿插说《列国》故事,在天乐轩、三合成、万乐园、天有轩等茶社演出,台风酷似乃师。当时北京只有他一人能说《西汉》。六十年代初,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录制其《西汉演义》十五段,《列国》和《战国》七段。
李存源说袍带书深入浅出,娓娓而谈;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口风从容幽默,节奏疾徐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尤擅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善于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将性格、心态传情传神,画龙点睛;语言运用富于地方色彩,并时而在书中抖出“软”、“硬”包袱,博人一粲。通过他的评讲,能够使世远年陈的上古故事为今人领受,足见功力。出版评书作品:《苏秦与张仪》(北京版)、《孙膑与庞涓》(宝文堂)、《赠绨袍》(中国曲艺)、《西汉故事选》(中国曲艺)等。
3姜存瑞:(—)天津人。原名姜炘熙,笔名震宗。年七月初二出生于天津杨柳青。七岁上义学,年在天津河北关上木场做学徒学雕刻术,喜听张岚溪的《三国》并向之学习,直至年4月18日正式拜蔡豫卿为师,先学《隋唐》。年正式登台。此后先后向顾存德、蒋轸庭、福坪安学艺,深得他们的艺术精髓。他主创书目有整部改编的评书《三国》以及《温酒斩华雄》、《舌战群儒》等文武片断;改编的新书有《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等整套节目。自五十至八十年代参加过历届天津及全国的评书汇演及津门曲荟。
姜存瑞的表演风格豪迈而不失细腻,分析人物和情节鞭辟入里且细致深刻;发音字沉口清,如穿云裂帛;精于赞、赋、话作料、书外书,能大段背诵古文。长于袍带书,尤以《三国》最为著名,享誉书坛。
4施星虁:(—)辽宁沈阳人。沈阳四大说书家之一。20岁时参加张作霖军队。从小博览群书,酷爱古典文学,尤其是对《三国》爱不释手,不仅记熟故事,而且能背赞赋。青年时参加过东北军。年拜张华宾为师学说《大隋唐》。而《三国演义》、《济公传》、《青衣女侠》、《黄河大侠》、《军阀祸国记》等均是其代表作,在省内颇有影响。他说书人物形象逼真,语言幽默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滑稽三国》,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当时听众中流传着四句话:“丁正洪准(准确)、马兴田正(正派)、李华臣俏(俏皮)、施星夔俗(通俗)。”这是对四位艺人艺术风格的准确评语。晚年有《济公闹相府》、《张作霖学艺》等遗稿传世。
5马增祥:(.9—)原名马岐。北京人。年毕业于北京市文化局曲艺训练班。现任北京市曲艺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演员、演奏员。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志》编委。后拜师陈荣启学说评书。年曾在青岛广播电台录制评书《响马传》(回),并由十四个省市电台播放。年曾在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录制回目《响马传》。
6张增友:(—)原名张振佐。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熏陶走上评书艺术之路。他擅说袍带书,代表作有《东汉演义》等。近十年来,他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许多学生都曾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子张少佐便是众多学生之一)。他的表演讲究“领、卖、乍、惊”,所讲评书沉稳有力、意趣盎然,被人赞为“只要能听,不能不听”。
7刘增秀:(.3—)河北张家口人。原名刘进仁,曾用名刘林宝。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和内蒙古分会理事。幼年时拜胡阔洲为师,主学评书。曾参加呼和浩特市说唱团,有《大隋唐》、《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作品。—年间出版长篇武侠小说《长城大侠》、《金马女侠》、《海兰剑》、《龙虎风云》等。
8邵增涛:(?—)天津人。原为西河大鼓演员,艺名邵田铸。建国初期改说评书,拜张阔峰为师,入门后改名邵增涛。主要书目为《三侠剑》。年南开区书曲队建立时,他是基本成员之一。后致力于革命故事新书目的学习与演出的准备工作。在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中,与顾存德、张立川演出了三人评书《铁道游击队》片断《夜谈敌情》。五十年代末,他已成为南开区书曲队主要演说新书的演员。年创作新书目《大闹铁路局》,共三十多万字,叙述天津铁路工人反对军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史实。年将《红岩》改编成评书演出。六十年代收孟祥光为弟子。
9连丽如:(—)北京人。原名连桂霞,满族。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年高中毕业后入北京宣武说唱团随父亲学艺,学会长篇评书《三国演义》、《东汉演义》,又向李鑫荃学习了新评书《红岩》。十年动乱中下放当了工人。后来回到宣武说唱团,以惊人的毅力恢复演出了《东汉》、《三国》,并与贾建国一起整理改编了《朱元璋演义》、《隋唐演义》等,受到欢迎。曾为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东汉演义》和戏曲故事《赤壁之战》,在全国五十多家电台播放。年为青岛电台录制了中篇评书《山岛克敌》。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评书《哪吒》和中篇评书《三打祝家庄》。此外还主持播讲了大型电视艺术片《听书、看戏、话三国》,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优秀演播艺术家”。她还和贾建国一起整理了一百多万字的评书手稿《东汉演义》、《程咬金》、《山岛克敌》等。曾在鞍山召开的“千山书荟”上表演评书《智激周瑜》,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年8月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并随团多次到各地矿区演出。年至今,她多次到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表演评书和授课,并为新加坡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电视台录制了十几部长篇评书,载誉而归,并大大扩展了中国评书艺术在国外的影响。她与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并称“当代评书四杰”。3年起开始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开设“丽如书场”,每天准时播讲《康熙私访》、《东汉演义》等书目。
出版评书作品:《斩莽剑》(两册,中国曲艺)、《逍遥王》(两册,工人版)、《程咬金大闹瓦岗寨》(北方文艺)、《左良传》(两册,工人版)、《康熙私访》(紫禁城版)等。
10田占义:(—)中国铁路文工团评书演员。早年师从相声名家王世臣学习相声,后拜袁阔成为师学说评书。年曾向李鑫荃学习短篇评书《海底青松》、《刘宗敏马渡汉江》、《三绝碑》,编演了新评书《一把闸》参加调演并获奖。其代表作《秘密列车》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书稿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年以来在中央、北京、天津、青岛等电台、电视台陆续播讲了《虎门销烟》、《林祥谦》、《古城锄奸》、《民国风云》()、《夕照紫禁城》()、《古今通鉴》及《李自成》(二百回)等多部中长篇评书,成为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
田占义说演评书,不独宗某家某派,而是博采众长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他说书态度严谨,风格端正,口风严,动作洒脱,尤以近现代题材评书为佳。他还不拘泥于传统手法,吸收电影、戏曲、话剧等姊妹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展现情节。
11赵维莉:(.10—)山东蓬莱人。笔名韦丽。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曲协理事、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河南省八届人大代表。从年起,为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先后录制了《仇与爱》、《三八线枪声》、《神州擂》、《萍踪侠影》、《玉叶冠》、《三女乱唐》、《巧破乾坤楼》、《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第一奇案》、《雪山飞狐》、《宝瓶奇案》、《碧血剑》、《少年诸葛亮》、《难忘的》、《吕四娘新传》、《宫门挂玉带》等二十余部,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双剑恩仇恋》、《吕四娘新传》,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康熙大帝》。曾多次获全国大奖,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年起与人合作出版了《三女乱唐》、《八虎之乱》、《双剑恩仇恋》、《紫禁城的刀光剑影》、《孤星三剑客》、《丐帮血泪情》等文学作品。年拜袁阔成为师。她说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自觉运用故事口风,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
12张枢润:(—?)天津人。师承蒋轸庭。年初登书坛。曾在天津南市三不管撂地,和郭瑞林、尹寿山、焦少海等相声艺人搭伙。常说书目有《精忠说岳》、《剑侠图》等,保留节目《大宋八义?五小闹府》深得顾桐峻真传,颇得好评。写有《北方评书纵横杂记》一文,对研究北方评书的形成发展和风格流派有很大的资料价值。
13刘浩鹏:(—)辽宁沈阳人。年拜宋桐斌为师学说评书。年加入沈阳曲艺团,后调入沈阳市皇姑区曲艺团。年在沈阳电台演播长篇评书《海瑞》。年后,整理出版了多部长篇评书。出版评书作品:《再续小五义》(两册,北方文艺)、《洪武剑侠图》(两册,花山文艺)、《洪武剑侠图续集》(两册,时代文艺)、《龙公案》(两册,内蒙古人民)、《武当剑侠传》(内蒙古人民)、《血泪鸳鸯剑》等。
14萧浩然:(—)辽宁辽阳人。生前为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拜宋桐斌为师。年曾为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水浒》段,并于年元旦开始播出,反响强烈,得到广泛好评。拿手书目是《三国》、《春秋》、《水浒拾遗》、《邹应龙》等,也说过《节振国》等新书。
15芦仁堂:(—?)辽宁昌图人。原名芦栢祥。生于年6月8日。十六岁时在哈尔滨拜李俊岚为师,学会全部《大隋唐》、《明英烈》等长书,曾辗转四平、长春、呼兰、牡丹江、北安等地。年参加黑山县曲艺团,从艺多年;年到锦县红光曲艺社。年于四平聚英茶社,结识张青山,二人相交莫逆。张青山亲传《梁山复仇记》一书,此后即为其拿手书回。有徒弟徐洪贵等。《梁山复仇记》与《水浒外传》(袁阔成本)一同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6郭仁鹏:(—)辽宁盘山人。系中国曲协会员,盘锦市曲协副主席,盘锦市文工曲艺团团长。十八岁拜程怀玉为师,后又拜李俊岚为师。常演书目有《兴唐传》、《梁山后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风尘剑侠》、《节振国》、《桥隆飙》、《烈火金刚》等,和年两次应邀到北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