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是一位常客,多少高中生因为背他的文章而头疼不已,但是每每提到他的大名时,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为什么呢?
因为他豁达。苏轼的豁达,似乎是出了名的,一提到豁达的人生态度,脑子条件反射的都会想到苏轼的大名。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宽慰弟弟苏辙而做的诗。
苏辙在他十九岁时候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但由于考中进士并未到任,心中留有遗憾。苏轼作为兄长,秉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态度,在途径此地时,便写下了这首诗宽慰自己的弟弟。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
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里吧。
这首诗中,满是“雁过留痕”的哲学思想,为什么非要去注重结果呢?过程才是一切啊。留下了痕迹,不代表鸿的停滞,鸿还得继续飞行,至于飞向何方,无问西东。这就是苏轼一贯的豁达处世态度。除了安慰别人,他还有着许多事宽慰自己。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是一个朝堂上的失意者,更是乌台诗案的受害者。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因为苏轼偶尔写下的一篇文章,被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他启奏苏轼在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因为这个事情,苏轼在监狱里足足呆了天,每天都饱受着死亡的威胁。
或许是在死神旁边走了一遭,苏轼出狱后不再专注朝堂,开始寄情于诗歌,将自己的理想全都放在了宇宙、天地、山水、万物之间。
从监狱出来之后,苏轼左迁至黄州。这时候的他,对于朝堂的政事心灰意冷,却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旷达洒脱,在此期间,许多佳作都表达了苏轼的豁达心态。
在《赤壁赋》中,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感叹万物的恒久与人生的渺小。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他感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早已经自我修复完好,从从前苦难的人生际遇中跳脱出来,表现出自己豁达、豪情的一面,任风吹雨打,自己走完自己的一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洒脱的各个地方来回穿梭,最后在一次调任中死亡。或许是这样孤寂的死亡方式,他早有预见,也早早的挥洒下自己豪情与无畏。最终豁达而洒脱的“离去”。
我想,即便是这样坎坷的一生,他终究还是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