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苏轼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TUhjnbcbe - 2024/7/30 16:54:00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够超越。苏轼或许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否则没有办法解释苏轼为什么能够在诸多领域都取得过人的成就,苏轼是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还是美食家。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篇人们非常喜欢。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苏轼的豪放诗篇,学习一下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着苏轼自己在险恶的环境之中从容的面对,在惊涛骇浪之中还能够驾驶着自己的一叶扁舟前行。在人生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轻易的就妥协了,就像敌人低头了,只会被别人瞧不起,让自己彻底的变得软弱,更谈不上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了。苏轼在他60多年的人生之中,乐观主义精神让苏轼将苦难变为了乐趣,将磨炼转化成为了坚韧。苏轼被贬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一个受人管束的罪犯,从一名高官突然成为了阶下囚,心情该有多郁闷呀,但是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很快就实现了脱胎换骨,让自己的心态变得超脱了,并且还在黄州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心情是旷达的,既然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那么一己之荣辱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人生就是如此,只要是看开了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苏轼在词中赞扬了周瑜的威武英勇,但是苏轼的感情是复杂的。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的人生经历。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