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性格鲜明,他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之人,最有代表性的桥段就是他与诸葛亮的交手,周瑜不仅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还被诸葛亮气的吐血身亡,周瑜临终前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
演义毕竟是演义,并非真正的历史,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误解,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思想是“褒蜀、抑曹、贬吴”,他把诸葛亮神仙化,把曹操奸臣化,也把周瑜心胸狭隘化。
且不说周瑜是否心胸狭隘,首先他和诸葛亮根本就没有交际,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一个人指挥,因此也就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故事。
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周瑜已经名扬天下,在他的指挥下,东吴先后取得赤壁、乌林大胜,周瑜又建议孙权出兵蜀地,先后消灭张鲁、吞并刘璋,形成了吴魏二分天下的局面,有周瑜在时,蜀国只有挨打的份。
周瑜之死,其实并非死于攻打荆州的路上,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五年(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36岁。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做出过评价,极尽溢美之词,比如王佐之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对于周瑜的性情,《三国志》中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性度恢廊”,意思是说周瑜心胸豁达。
举个例子,因周瑜年轻,老将程普对他很不服气,而且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以大局为重,从来不和他计较,经历了几次大战,程普最终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折服,还和他成了朋友,并且说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三国局势或许会变得简单,很有可能是东吴一家独大,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不能被误导,比如周瑜的心胸。
罗贯中也许都觉得这样写周瑜有些过分,所以《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后,他诸葛亮之口说周瑜临死前一直心系吴国,并且劝说诸葛亮投吴,这也算是罗贯中为自己的虚构打个圆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