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angshengyinhsi/7517.html“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北宋时期,苏轼的一首《念奴娇》将我们带回到三国那个激荡人心的时代。而在苏轼的这首词里面,他的主角并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是那个雄姿英发的周瑜周公瑾。然而,苏轼认识的那个周瑜,似乎和我们认识的周瑜有些不同,在苏轼眼中,周瑜是“千古风流人物”,而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只是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阴险小人。当然,我们现在许多人也知道了,那个心胸狭隘的周瑜只不过是小说中的形象而已,与正史中的周瑜有着天壤之别。正史中的周瑜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周瑜就变成了这样一副模样了呢?这全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还是另有蹊跷?周公瑾的真实形象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极高,形容他的词语基本上都是“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韬武略”等盛赞之词。周瑜出身士族,自幼与孙策交好,在孙策崛起时,帮助孙策横扫江东,为江东基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周瑜出山的时候只有二十岁,比诸葛亮、郭嘉等人出山的年纪都小。而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更是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一时间,周瑜声名大噪,让魏军闻风丧胆!由此可见,周公瑾绝对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帅才,难怪陈寿要说“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除了军事能力出众,周瑜的战略眼光也非常人能比。赤壁之战后,周瑜曾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只可惜,他最后病死在了巴丘。不仅如此,周瑜还是一个举贤任能,气度非凡的人。像鲁肃、甘宁这些东吴大才都是经过周瑜举荐而得到重用的。在周瑜接管东吴大权时,程普仗着自己年纪大,资历深,不把周瑜放在眼里。而周瑜则自降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让程普对他十分敬佩。这就是著名“饮醇自醉”。因而,陈寿将他比作鲍叔牙,蔺相如,而且说他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由此也就知道了,《三国演义》所谓的三气周瑜,纯属子虚乌有。周瑜就是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人品高尚,而且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长得帅,《三国志》记载“瑜长壮有姿貌”,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过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人,后来则完全变味了,甚至极尽贬斥。历朝历代的演变周瑜的形象转变是从东晋开始的。我们知道东晋王朝是一个偏居一隅的朝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面大做文章,于是选择了同样偏居一隅的蜀汉作为正统,因此作为敌对方,周瑜的形象就不能太好。在东晋人习凿齿所著的《晋汉春秋》中,更是直接将周瑜、鲁肃定义为小人,可见当时对于周瑜的偏见有多深。而这种偏见仅仅是因为周瑜是东吴阵营的一员。此后几百年,蜀魏的正统之争一直没有停过,而东吴像是被人们直接忽略了一般,似乎东吴根本不配去辩论什么正统性。而作为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人们对他的印象自然就不好了。杜牧就曾经在自己的诗句中调侃周瑜,说“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这时起,文学作品中也开始贬低周瑜了。到了宋朝,三国正统之争更是愈演愈烈,最终以朱熹的“尊刘贬曹”胜出而告终。而且南宋与东晋有着同样的遭遇,也是偏居一隅,所以蜀汉的正统性更容易得到认可。当然了,既然要尊刘,那么无论是曹还是孙,都要遭到贬斥。周瑜也就逃不过他们的魔掌了。宋朝以后的元明清,基本上都是遵从朱熹的理论,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周瑜,早就已经不再完美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历朝正史中,虽然对周瑜有所贬斥,但也都还有个度,更多的是在指责他的站队问题。但在民间的演义里面,周瑜的命运就只能用悲惨来形容了。《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定义成为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不过好歹承认了不少周瑜的功绩,至少赤壁之战前,周瑜还是很厉害的。只不过,罗贯中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给周瑜正名,而是为了塑造更厉害的人物形象——诸葛亮。赤壁前,周瑜能够百战百胜,但是一遇到诸葛亮,就开始不断吃瘪,最后被活活给气死了!这其实是为了与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当然了,这些都是虚构的,除了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赔了夫人又折兵、借东风等等都或多或少有些欺骗性,要么是将周瑜的功劳分给诸葛亮,要么直接是虚构的。不过,《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并不是最惨的。宋元之际有本《三分事略》更是将周瑜描写得非常不堪:政治上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不顾,军事上看似有才,不过貌似是个人就可以打败他,在人格上,更是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就这样,一个风度翩翩,心胸豁达的儒雅才子,竟然硬生生地被说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庸碌之辈,实在可悲可叹。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经说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给三国分类了,他们更喜欢的是刘备,那么东吴的周瑜自然就不被认可了!就这样,在各方面的影响之下,周瑜的形象一天不如一天,到了今天,许多人只记得周瑜拼命喊出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即便正史中早有记载,然而正史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又哪能与那些民间作品相比?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欢迎留言讨论。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