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华夏诗坛上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民族文化的骄傲,不仅传承久远,而且还会经久不息。唐代曾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其中既有光彩耀眼的杰出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平凡之辈,但是他们的很多诗作都给后世带来了一种精神享受。
虽然时隔久远,唐诗中描述的很多人物和场景都无法再现,但是诗人们通过精妙的描写,生动的刻画,依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下面介绍杜牧的两首七绝,虚实结合,侧面渲染,尽显才子不凡的写作技巧。
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杜牧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晚唐诗人,春天时人们吟诵他的《赤壁》,秋日里大家又朗读他的《秋夕》;很快就要到清明节了,大家更会津津乐道地谈起他的《清明》。
杜牧的诗歌语言清丽,情韵绵长,有些作品自叹幽怨,有些作品饱含哲理,细细品读,令人爱不释手。这首诗描写出一位才子飘逸脱俗的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对这位前辈的崇敬之情。
沈下贤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擅长创作传奇小说,文采斐然,深受很多才子的欣赏。李贺夸他为才人,贾岛曾与其诗歌酬答,李商隐也有诗赞美他气度不凡。杜牧与其是忘年交,他一方面叹息其坎坷经历,另一方面则佩服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见解。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前辈的怀念之情,诗人独自走在爬满青苔、长满荒草的幽径之中,忽然间就想起了“斯人清唱”,可惜此时却无人应和,他的踪迹也无法寻觅。作者用一个“清”字,传达出沈才子的诗歌清丽不俗;“不可寻”三字,则充满了惆怅和悲戚之情。
后两句转而写景,展现出杜牧独特的写作风格。诗人的梦魂重游小敷山,这里曾是沈才子往日的居所,位于湖州乌程县的西南。杜牧曾担任过湖州刺史,所以对其有过了解。可是前辈的踪迹早已不可寻,唯有琮琮琤琤的清流、以及皎洁明亮的新月。
流水如鸣佩一般发出清脆的响声,明月似上衣的前幅一样弯曲,结尾描写形象,又给人一种空灵和梦幻的感受,表达出诗人对沈才子无比崇敬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也不对他的诗歌作品作任何评价,只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却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文字清逸拔俗,令人称赞不已。
屏风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杜牧经常在诗作中描写景物,比如他的《叹花》、《江南春》等名作。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景象,经过诗人的精妙表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幅幅绚丽迷人的图画,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感慨和惆怅。
这首七绝是一首题画诗,在屏风上创作这幅画的作者是盛唐时期的画家周昉,他擅长描绘侍女的形象,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头发装饰,都显得惟妙惟肖。杜牧有一次偶然欣赏到这幅画,便赞不绝口。
前两句介绍了作者和他的绘画,作者说周昉在屏风上描绘了仕女的细腰,显得温柔纤巧。虽然时隔多年,画作已经开始褪色,但人物形象依然非常生动。作者只用“纤腰”二字,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诗意的体验,让大家形象出云堆翠髻、峨眉颦笑的美人风采。
后两句从侧面描写,一位妙龄少女梳着鸾髻、打扮时尚,她“斜倚玉窗”,拂去画上灰尘,然后又出神地凝视着屏风上的仕女,好像在妒忌其美丽的容颜、纤细的腰肢,全然忘记了她自己其实也是非常“娇娆”。
作者通过一个“妒”字,精妙地表达出“倚窗女”看完画作后的感受。作者不提一字赞美,却委婉地表达出屏风上图画的高超水平,也间接地抒写了诗人对这位丹青高手的由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