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要被分离的,必定是连接着的。去,离开。与,交接。“与”,勘校本作“举”,帛书甲本、乙本均作“与”。以为从古本妥。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能被夺走的,想必是给予来的。予之,可以给予别人的身外物。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政权不是用来威慑人的锐利武器。器,一字双意,既指政权又指武器,如同现代语把政权叫做国家机器一样。
将要收拢的,必定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定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定先兴起;将要夺取的,必定先给予。这就叫做隐微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权势禁令这些凶利的政治制度不能随便实施于人。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这一章阐述的是处世之道。处世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控制好度非常重要。想要这样的结果,先必须得那样做。不按此规律来作为就不能实现,不能实现的就不会成为现实。
想要成功,必然得遵循成功之道。成功是有必然条件的,把必然条件都具足了才能成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就是微明。人生在世行驰天下,不要总争强好胜,过度的争有时候会把命都丢了。柔弱之道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该出击的时候也一定要出击。生命者要生存就必然不能失掉根本,失掉根本就会招来灾难。
(1)五虎上将之首关羽
关羽因战乱逃亡到刘备家乡,因武艺高强,刘备留他做了护卫。刘备任平原国国相后,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所辖军队。刘备与关、张二人连睡觉都同一张床,亲如同胞兄弟。
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年,曹操东征徐州,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招降关羽后返回,任关羽为偏将军,并赏赐财物给他。袁绍派大将颜良在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进攻颜良。
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帅旗车盖,策马上前,斩杀一阵子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到颜良马前手起刀落,斩了颜良,袁绍军中的将领们没人敢出阵阻挡,于是解除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起初,曹操钦佩关羽的勇猛,后来发现关羽没有久留曹营之意,于是待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对其赏赐更为厚重。关羽将曹操赏赐的钱物全部封裹好,留下书信告辞曹操而去,赶往袁绍军营投奔刘备。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人马损失很多,曹操在部将的拼死保护下,才逃出来,一路上又遇到伏兵袭击和追兵冲杀,曹操已是胆战心惊了。这时关羽率领的伏兵,拦住了曹操的去路,曹操看自己的部下已是人困马乏,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及他以前对自己恩情,就放了他,宁愿自己回去受军法处置。
荆州安定后,刘备就专心对付曹操,诸葛亮设计东西两路进攻曹操。西路由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进军,曹操听到刘备出兵,马上组织兵力,亲自率兵和刘备对抗。双方对峙了一年。
剩余67%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