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李公麟白画山水传人乔仲常,后赤壁赋
TUhjnbcbe - 2024/8/17 20:41:00
北京中科白癜风级别 http://www.pfzhiliao.com/

导语:读乔仲常的《后赤壁赋》,仿佛是一场梦中游弋。画卷中的苏轼,神情安详、形态高大。这样的苏轼,正是乔仲常心中那个仍旧意气风发、独领风骚、才情横溢的苏轼。

夜色,总有静寂、感伤、朦胧、清冷的意境,恰恰呼应宋人的情趣。夜景被苏轼所钟爱,是不难理解的。

宋神宗元丰五年一个爽朗的秋夜,不知是夜游还是算梦游,苏轼乘着一叶扁舟,漂到黄州赤壁。乘兴而归,不几天便写下了《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夜间重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后赤壁赋》。

然而,把苏轼定格于赤壁的,更多是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就了苏子的千古风流。出于对苏轼的追慕和怀念,从南宋开始,赤壁赋的视觉表达,便己出现。这地地道道的“诗意画”对画家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也给乔仲常的匠心表现提供了机会。

01以形写神,诗画一律

据南宋《画继·卷四·搢绅韦布》载:“乔仲常河中人,工杂画,师龙眠。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

从上述记载可知,乔仲常籍贯为河中。“仲常”是其名还是字、号,已无从得知。乔仲常与“龙眠”即李公麟为表兄弟,并师承之。当然,后世对此多有论争,大约有:学生、子侄、表亲三说。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关系应当非常密切。因此,乔仲常的绘画技巧与风格受李公麟影响极大。

“围城中思归”,学界认为即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软禁皇帝,迫使宋人割城让金,导致北宋灭亡一事。由此可知,乔仲常身处北宋晚期。此时的画院已经经过了崇宁、大观画学的建制,而且,画学的主持人以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如宋子房、米芾等担任。画院内部的考核也不止于考察生徒的画工,更加注重生徒的文化素养,并要求其“能通画意”。当时的考试,率取前人诗句为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竟日横”、“踏花归来马蹄香”、“嫩绿枝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在多”等,不胜枚举。

风气所被,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不仅突破了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在时间上的局限,更加体现出了一种“诗画一律”的审美取向。后一点,正是北宋文艺界出现的理论风潮。其中对此持论甚笃的就有苏轼。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集中体现了这种倾向: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02白描山水,纸上赤壁

作为李公麟传派的继承者,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所呈现出的面貌不仅反映了李公麟对于山水画的观照,也为元代文人山水画风的出现起到了传接作用。

山水画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南北朝时期分科,到唐朝展子虔的《游春图》确立了山水的独立。而后山水画开始了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以李思训李诏道父子为的代表的“金碧华美”青绿山水,一是以王维为代表以淡彩为主的水墨山水。后北宋诸家,承王维水墨渲淡之格,将墨之五色运用到淋漓尽致。李公麟山水则独树一格,纯用笔线,不施丹彩、水墨渲染,而成就其“白画”画风。

乔仲常得李公麟笔法,但相对李公麟用线宛若游丝细笔一路,乔仲常在画中增加了渴笔、飞白,在用笔上显得更为丰富潇洒。其《后赤壁赋图》所绘之景,虽不似“咫尺千里”,但其用笔的高妙仍然包含万象。

其山石画法最能体现其笔墨之趣,以淡墨渴笔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并不着眼于细节的描摹,以类似折带或披麻的皴笔,体现似有似无的山石结构与质地,而是以笔墨自身的干湿、方圆、刚柔来表现其凹凸起伏。运用渴笔飞白勾皴的山石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虚无之境,使人仿佛置身于到夜晚赤壁的空濛之中,简淡的笔墨同时也点出了苏轼《后赤壁赋》中人生如梦的主体思想。

03异时同图,情境互生

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是最早的一幅对苏轼的“追思”画作。他将苏轼《后赤壁赋》那种仿佛梦境中的场景条不紊地表现出来,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根据《后赤壁赋》原文来看,分为四个自然段最为合理。而乔仲常则巧妙地运用“异时同图”的绘画技巧,将连贯的一次游览活动分割成了九个片段,把纵深的时间转化成了流畅统一的平面,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出现了八个苏轼的形象。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形象完整转化为充满节奏变化的平面空间视觉形象。

乔仲常把苏轼作为了表现对象描绘于画中,巧妙地将客观视角转换成主观视角,画面中幽深险峻的密林绝壁,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苏轼“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情绪。赋文中“履巉岩,披蒙茸,据虎豹,登虬龙”四句本是一个连续发生的动作,乔仲常却将这四句分割成三个段落,看似强化苏轼登山的过程处理,实是他的的点睛之处。

因为苏轼创作《赤壁赋》的背景,正是其遭受政治打击最严重的人生低谷时期。赋文开始描写夜游赤壁,最后却着重写了一个梦境,以虚无缥缈的气氛结束全文,可以窥探出苏轼“人生如梦”的思想。乔仲常将“据虎豹”三字单独题出的“情境互生”,这不正是对苏轼伟大人格的暗喻吗!

乔仲常在结尾处只画了苏轼独立于家门前,向东远望。从构图上来说,与开卷处向西行走的人物形象遥相呼应,使人感觉画面空间的完整性。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起点题作用,苏轼的形象向东望去,遥望中有自己来时的路、幽深的密林、险峻的石壁、西飞的孤鹤、梦中的道人等,他的巧妙安排道出了赋文中“不见其处”,一切皆为幻境的主题。正所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结语:

乔仲常在画史中虽属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但其《后赤壁赋图》的出现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李公麟传派的继承者,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所呈现出的面貌不仅反映了李公麟对于山水画的观照,也为元代文人山水画风的出现起到了传接作用。

——END

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记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公麟白画山水传人乔仲常,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