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晚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自小聪慧、又勤奋苦读,21岁就中了进士。一篇《阿房宫赋》,汪洋恣肆、恢弘大气;一首《赤壁》寓意深刻,更是警醒无数梦中人。但是自古人生多磨难,更是天妒英才、难遂其愿,于是他“十年一觉扬州梦”,醒来却已蹉跎半生。
社会动荡、人生无常,加上自己的坎坷遭遇,让诗人开始产生羡僧慕禅的情缘。面对世事沧桑,他也曾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叹息仕途失意,樊川居士更是题写禅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下面介绍杜牧的两首禅诗,深邃悠远,值得一读再读。
赠终南兰若僧
唐代:杜牧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不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以南;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即寺庙。诗的大意是:我家在长安城南一个叫杜曲的地方,我先进土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可是来此游访,发现这里的禅师都不知我的姓名,这才知道佛门对人生诸态早已洞彻省悟。
此诗作于大和二年,杜牧及第登科后、游长安城南文公寺时。前两句先做自我介绍,“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城南,指长安城南;杜曲,地名,在长安南,当时韦、杜两大望族聚居于此,时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语。
杜牧先进土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他制策登科,名震京邑。诗人形象地将自己的这些经历比作两棵仙桂开花,而且花香四溢。亲戚朋友、周围邻居都来祝贺,甚至很多陌生人也都非常羡慕。
诗人应该是骄傲了一把,如此大才也确实值得大家赞赏。他与一二同年城南游览,至文公寺,有禅僧拥褐独坐。杜牧上前与其交谈,其玄言妙旨咸出意表。然后高僧又问杜才子姓名、修何业?旁边人都交口称赞,大师却说,这些我都不知道。
世人都欣羡名门望族、登科及第的显荣,而禅家对此不仅毫不知晓,甚至毫不在意相比对举,从而让醉心于名利者,犹如被当头泼了一桶冷水,顿时警醒过来,并由此意会佛门对人生诸态的洞彻省悟。
怀归
尘埃终日满窗前,水态云容思浩然。
争得便归湘浦去,却持竿上钓鱼船。
这是杜牧晚年的一首诗,当时他迁任湖州刺史,并在此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同时也因为年老体衰,而希望早点退休。诗的大意是:窗前终日积满了灰尘,愿在水态云容中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厌倦了尘世的喧嚣,希望早点隐居湘浦,过一种悠闲的垂钓生活。
首句“尘埃终日满窗前”,就展现了一种慵懒的情绪,灰尘遍地却不愿打扫,整日闲坐,却无心公务,正表现了禅宗随缘自适的理念。诗人经常在窗前向外眺望,天空中白云悠悠、山涧里溪水潺潺。“思浩然”三个字,表达出诗人不愿拘泥于朝堂,希望融入大自然的强烈心愿。
后两句“争得便归湘浦去,却持竿上钓鱼船”,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尘世俗事的厌倦,对大自然的向往。其实杜牧还有一首诗也曾这样描写,“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诗人年轻时胸怀大志,可是一直都得不到重用,于是便寄情山水、流连青楼。
这首诗文笔优雅,只将景语作情语,给人以美好的阅读享受。晚年的杜牧只想悠闲地生活,于是便非常赞同禅家的任运随缘思想。所以“怀归”二字,意味深长,既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出希望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早点安心地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作者年轻时自以为才华横溢而喜欢炫耀,晚年时却慵懒不愿做事。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人生短暂,弹指间就是几十个春秋。那些功名富贵、以及恩怨情仇,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面前,于万事无常的沧桑岁月之中,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