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苏轼的文稿尺牍比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
TUhjnbcbe - 2024/9/1 16:33:00

近日继续学习苏轼的书法,在反复临写、欣赏之余,感其尺牍、信札及文稿等,与他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比较,非但不逊色,反而自由率意,更加体现出苏公的浪漫情怀、自由精神。

他一生官场沉浮,仕途坎坷,遭人忌恨,多次被贬谪流放,调动频繁,不是在遭贬外放的途中,即是在贬谪的任上。可谓大才难酬宏图志,诗文年华六十秋。倒是文学艺术成就上建树多多,无人可及。但他精忠报国、建功立业之心炽烈,虽说,他也曾任过吏部尚书、大学士等京官,可宏大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未能施展,不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在政壇上轰轰烈烈、青史留名。我想,这应是他一生之憾吧!

应该说,苏公被谪放黄州的四、五年,他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挣扎,淬火历练,后来终于醒悟,不再抱怨与低沉,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处世交往,思想上的解脱带来了文学艺术上的提升。自此后,他的书法修为也臻于妙境,信手挥洒,皆为“锦绣”,进入了大自在之境。

其后他书写欲望浓厚,江山胜迹,友朋相酬,留下墨迹甚多。他的《前赤壁赋卷》,以行楷写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机一片。我猜测,写时他应没有想到名、利,也没存炫耀之心,亦也用不着与谁邀宠,自书自个的文章,写来高兴便是。岂料不经意间,写成了书文双绝,千古流传。那种大气、宽博、厚重、古拙等等,天真烂漫,超然于世,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格局、大气魄、大气象。

董其昌赞此赋卷“是坡公之《兰亭》也”,可谓是知音深赏!此卷与右军之《兰亭》十分相像,对于人生的参悟透彻,使两颗心跨越时空而联系到一起。王与苏,皆是人品高洁、风流倜傥、胸襟广阔之士子哲人,体现在书法上,即是风神潇散,超逸优游,情驰神從,不滞于物,书乃其人也!

此卷全用中锋。锋正力锐,欲透纸背。表面看宽博平实,不露锋芒,憨厚拙朴,实则纯绵裹铁,力道内敛。当然,这种力量又可从字里行间时不时地“闪烁”出来,似有某种奇异、玄妙,着实让人捉摸不透又不得不心生叹服!

苏公对自己的这篇《赤壁赋》信心满满,曾多次书写,而流传最多的这部楷行书,当尤其精采。他五十八岁所书的《李太白诗卷》,也是重要的代表之作。据传这是由汴都道士丹士元口诵李白诗二首,苏轼旁录而成。没有任何安排、设计,随意挥洒中流露出苏轼的真性格、真情感。我敢说,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苏轼二人最为相像,同为才华横溢,同为不羁性情,同为诗文书法俱佳,重要的是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相默相契,诗词文赋中往往大风起兮云飞扬,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调遣日月星辰为其所用,这种气魄古今能有几人!因此,二公怎不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相识不能相逢,只愿诗书合璧,留给后人感知心绪吧!苏公书写李公诗之际,瞬间感情迸发,长笑泰岳昆华诸峰,一发而不可收啊!

刚落笔时,苏公尚能从容镇定,不失俏媚风姿,很快,诗的意境打动了他,将其带入一种悲凉、旷远、深邃的境地。这时,他已忘情笔墨,率性挥洒,写到“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时,笔势起伏,左倚右侧,不顾左右,一味挥洒。及至最后“无复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几句,苏公兴来,那计什么工拙,行书变草,感情难抑,与诗共振,诗意与翰墨浑然一体,朦朦胧胧,难分彼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公五十九岁时,遭贬岭南,流放至睢地(今河南睢县)时,写下了著名的《洞庭中山二醪赋》,一为“洞庭春色”,一为巜中山松醪》,洋洋洒洒六百七十余言,为他传世墨迹之冠。其书苍劲老辣,体势扁方,结构谨严,姿态百出,用笔厚重稳健,精气灵异内含,反映出他晚年已达炉火纯青、超绝高迈的境地。明张孝思赞曰:“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可视为他历经沧桑、波澜不惊、成熟老到的经典之作。

再者,苏公的许多尺牍、信札也是可品可赏之佳作,如《渡海帖》、《屏事帖》、《桤木诗卷》、《致运句太傅尺牍》、《次辩才韵诗》等等,书风、文风酷像晋人尺牍遗意。象《恺木诗卷》,这首杜甫诗被写得疾徐得当,大小参差,随心而出,没有任何做作之感。他的信札与尺牍,字数不多,但写时随心所欲,思想上框框较少,因而做到了节奏起伏,变化万端,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处处精妙,超尘拔俗,笔墨间透出一股郁郁芊芊之气,这既得益于他的豪放、他的才学,也足见他书学的功底深厚,既吃透古人,不践古法,有时出新意,自成一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文图/侯和平责任编辑:梁飞龙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的文稿尺牍比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