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曹操北征乌桓时,为何不顺势消灭割据辽东的
TUhjnbcbe - 2024/10/4 17:3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中,都对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进行了深刻的描绘,第一便是官渡之战,第二则是赤壁之战。

两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其中官渡之战更是曹操政权的生死战,也是打赢了这一场战役后,曹操才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

当然官渡之战并没有彻底击败袁绍,曹操想要统一北方,事实上还是任重而道远,此时的曹操开启了北征乌桓,想要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

在曹操北征乌桓的过程中,袁尚和袁熙是两个主要对手,也是袁绍残余势力中的代表,它们在北方盘踞时,有意勾结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康,想要一同对付曹操,这让曹操在这一背景下,远征乌桓,却仅仅消灭了袁尚和袁熙的主要势力。

对于公孙康占据的辽东,却始终没有侵占半寸土地,那么曹操北征乌桓时,为何不顺势消灭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一、趁胜追穷寇

从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就举兵不断追击袁绍,袁绍的大军也是屡战屡败,最终还丢了大本营,这让曹操可谓是取得了一个罕见的巨大胜利。

袁绍战败后,残余势力可谓是四散奔逃,其中比较有威胁性的就是袁尚和袁熙所带领的骑兵部队,这一支部队已经逃往了乌桓附近,打算与乌桓争夺领土控制权,同时联合辽东的公孙康,一举对抗曹操。

当袁尚和袁熙所率领的骑兵部队,在进驻乌桓取得胜利后,曹操立即决定调派大军进军乌桓,打算继续镇压这一支部队。当时曹操在战略上是要彻底消灭袁尚和袁熙的,这让辽东的公孙康,成为了两股势力都要拉拢的人。

占据辽东的公孙康,在辽东的根基很深,加上不参与中原诸侯争霸,这让他一直没有什么影响力,不过袁尚和袁熙在被逼无奈之下,还是选择了拉拢公孙康,希望他能够参与到讨伐曹操的军事行动当中。

公孙康对于袁尚和袁熙提出的逐鹿中原的计划,实际上并不感兴趣,于是他希望两人另请高明,公孙康不愿与袁尚和袁熙结盟,也拒绝了曹操的好意,这让公孙康成为了当时不少逐鹿中原的诸侯看来,他成了一个妥妥的另类诸侯。

没能得到公孙康的帮助,袁尚和袁熙两人,硬着头皮与曹操派出的远征军抗衡。

不久后,袁尚和袁熙两人因战败纷纷毙命,这让曹操的部队进入到了乌桓,后来还来到了辽东半岛,与公孙康达成了友好之盟。

曹操却没有借助这个机会消灭公孙康,在历史上看来是非常可惜的。不过曹操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他要有消灭公孙康的借口,另一方面还要有夺取辽东半岛后实际的目的。

这两个条件,显然曹操都是不满足的,曹操当时要的仅仅只是趁胜追穷寇,一劳永逸地解决袁绍残余势力的问题。

二、公孙康主动表示臣服

看到袁尚和袁熙的势力被曹操派出的远征军彻底消灭后,在一旁的公孙康心里很是明白,自己根本不是曹操政权的对手,于是主动提出要表示臣服,这让曹操颇为感动。

为了表忠心,当袁尚和袁熙的残兵进入辽东半岛后,公孙康命令部下立即抓获袁尚和袁熙,将两人的首级砍下后,主动献给了曹操。曹操看到两人的首级后,也非常明白公孙康的意思。

于是立即应允了公孙康的册封之意,利用手中的皇帝,给了公孙康一个册封,这让两人的臣服关系就此形成。能够臣服于曹操的公孙康,在曹操看来已经属于不需要打的对象了,公孙康也就此逃过一劫。

除了主动表现臣服以外,公孙康还真在做到了他履行臣子的义务,在曹操征伐其他军阀时,还给了曹操不少支援。看到公孙看的表现后,曹操也是十分满意,这让他决定在政治上维持一种平衡状态,这对于曹操来说,便腾出手来解决更为重要的问题。

相比于北方的其他军阀,公孙康在辽东基业深厚,加上辽东距离曹操的大本营很远。

这让大军从中原出发,在刚刚扫清袁绍的残余势力后,立马转入对公孙康的战争,在军事上是行不通的。曹操也认识到目前自己的部队士气正旺,如果擅自对辽东的公孙康开战,打赢了不占便宜,打输了则会影响自己的整体军事布局,同时还会影响到部队的整体士气,可谓是得不偿失。

获得曹操的肯定以后,公孙康的主动臣服还引发了不少军阀效仿,这给曹操减少了很大的军事压力,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曹操更加不敢主动进军辽东,以免在政治上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影响。

要知道当时天下未稳,想要君临天下,没有信誉是不行的,这让曹操在政治上承认了公孙康的臣服,也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仁义的形象,为自己的政权赢得合法性,创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这一点也是曹操十分看重的。

三、辽东意义并不重要

保留公孙康战局辽东,除了有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经济上的考虑,当时的辽东土地贫瘠,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加上距离中原很远,经济上并不发达,拿下辽东可谓就是捡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经历过黄巾军叛乱的东汉末年知识分子都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国家赈灾不利对地方的影响非常严重,这让曹操肯定不会重蹈覆辙了。

为了甩掉辽东这个烫手的山芋,曹操除了承认公孙康的臣服以外,还免除了他的不少税赋,等于说让他自行管理辽东的财政开支,将辽东的这个包袱始终丢给别人,这让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精明之处,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了辽东这个拖后腿的地方,加上公孙康管理辽东得当,北方在战乱平定以后,很快进入到了经济恢复阶段,这让曹操终于有了实力,南下完成全国的统一。

尽管后来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可是曹操在军事上的整体布局还是非常高明的,战争中征集粮草物资也没有强行加给辽东地区,这让辽东始终保持了稳定,给了曹操稳定后方减少了不少压力。

从稳定北方,集中主要精力对付重要敌人的战略布局来看,曹操没有消灭公孙康,不仅减少了军事上的压力,还在政治和经济上,让自己处于优势,可谓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

远征乌桓期间,仅仅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没有对占据辽东的公孙康开战,看似是一种军事上的遗憾,事实上则反应了曹操在这方面的深远布局。

在政治上承认公孙康臣服,这不仅不费一兵一卒暂时解决了辽东问题,还稳住了公孙康,让曹操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解决更为主要的敌人,这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形成了一种双赢。

从曹操后来的连战连捷,统一北方来看,没有趁远征乌桓期间,夺取辽东,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值得后世战略家学习和效仿。

经济上是一个包袱的辽东,早在曹操远征乌桓之前,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辽东在当时的定位,于是在公孙康表示臣服时,曹操立即表示允诺,没有半点怀疑的意思。

这并不是曹操没有对公孙康有所怀疑,仅仅只是在战略上稳住公孙康,让自己站在了政治的制高点上,为消灭主要敌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让曹操在整体战略上获得了胜利,这体现了战略家的整体战略观,让后人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操北征乌桓时,为何不顺势消灭割据辽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