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曹操与汉室之间,荀彧心向何方赤壁之战曹操
TUhjnbcbe - 2024/10/6 16:43:00

这篇开始咱们写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孙刘联手,让曹操也品尝了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苦果。

战后,刘备拿下部分荆州,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根据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其实整场大战的过程并没有官渡之战那么精彩,一把火的事情,其实战前、战后的故事更精彩。

咱们会重点写下战前各方的形势,先介绍下曹操。

北征乌桓不久,曹操就做出一项出人意料的动作: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而丞相的人选自然就是曹操本人,曹操此举再次挑战忠于汉室臣子们的底线。

有必要介绍下曹操与汉室的恩怨了。

年曹操迎献帝回许县后,双方渐渐有了嫌隙。

献帝依然没有任何实权(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徒然守着虚位,值宿的警卫侍兵,都是曹操的党羽、姻亲(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

议郎赵彦不忍献帝成为傀儡,为其出谋划策,曹操深恶之,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他杀了,此后,献帝周围凡是不和曹操一条心的,多数遭到诛戮(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献帝极怒,这和在郭汜、李傕手下有何区别!

有次曹操入殿求见献帝,献帝一时愤慨,脱口而出: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曹操大惊失色,磕头求出,顾盼左右,汗流浃背。

曹操如此害怕是因为他明白献帝对他很不满了!如果献帝突然动手怎么办?虽说虎贲都是自己的亲信,如果有人被献帝分化,后果不堪设想,

操出,自后不敢复朝请。

这次朝见不欢而散后,献帝也不装了,他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

献帝在长安曾亲眼旁观王允、吕布是如何诛杀董卓,逆势翻盘的,他想再次复制这一操作!

董承作为密谋的核心人物,苦于手里无兵,刘备到许县后,董承大喜,马上找到刘备,拿出献帝亲笔书写的密诏,邀请他共谋诛杀曹操(承遂与刘备同谋)

董承为啥找刘备呢?

1、刘备是汉室宗亲

2、刘备有一定实力,手下关羽、张飞都是虎狼之将!

没有军队你怎么在许县杀曹操!

刘备很痛苦。

曹操多么精明,在许县的都是曹操的嫡系人马,董承密谋的胜算太小了,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一旦事泄,参与的人都将在劫难逃。

再说曹操毕竟对他有恩,现在背信弃义,那和吕布又有何不同,别忘了不久前皇叔刚痛斥过吕布。

但是刘备也没有向曹操告密,出卖献帝,来换取曹操对自己的信任。

不动,这大概也是刘备唯一能做的。

刘备知道许县非久留之地,老对手袁术正巧要经徐州北去汇合袁绍,刘备主动申请截杀袁术。

刘备一走,董承又找了新的同伙:越骑校尉种辑、偏将王子服、议郎吴硕(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

如刘备所料,曹操对许县的监视太严了,密谋的事情很快就败露,所有参与这件事的人全部被诛三族,其中包括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夷三族)

董承的被杀,让一个人痛苦不堪,曹操的二把手荀彧。

是他提出迎请的献帝:现在天子蒙难,百姓忧愁,如果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大顺;秉至公以服天下英雄,这是大略;扶持大义以招引天下俊杰,这是大德。

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已经渐渐偏离了荀彧设想的路线,荀彧面对一个痛苦的抉择:尽忠汉室还是只能竭尽所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曹操攻占邺县后,有人建议恢复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积最大(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

看上图,按照“九州制”划分的话,不仅冀、幽两州尽数为曹操所有,就连并州大部及兖州、青州的部分领土都要归于冀州。

曹操可以一州之牧,将名义上归属汉室的半数领土自己的私家领地。

孔融看出曹操的阴谋,争锋相对提出同时恢复王畿制,畿的意思是直属管辖区,所谓王畿制,指的是首都为中心方圆里以内的都是王畿,方圆里之内的是侯畿(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如果恢复王畿制,豫州、兖州和司隶校尉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归属献帝管辖。

孔融就是要跟曹操的九州制对着干。

当然孔融没有实权,他的意见曹操可以置之不理,但荀彧的表态让曹操不能不认真对待。

身在许县的荀彧写信给曹操,表达了不同意见:现在如果依古制,那么冀州的管辖范围将包括现在的河东郡、冯翊郡、扶风郡、西河以及幽州、并州的全部,这些地方本来人心就不稳,让他们归属冀州,将会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乱,那么天下大业就不好说了。

荀彧当然知道曹操的心思,他能这么说,只能说明他的内心是向汉的。

荀彧的这番表态让曹操吃了一惊。

作为曹操集团的二把手,荀彧不仅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曹操贡献了顶级谋略,还为曹操提供了大量人才,经荀彧引荐的有:荀攸(顶级谋士)、郭嘉(顶级谋士)、钟繇(关中总督)、枣祗(屯田制的首倡者)、赵俨(督军)

荀彧的分量是很重的!

曹操犹豫了,荀彧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与他的想法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是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但是大业未成,北方还没平定,曹操不想内部早早分裂,果断下令终止九州制的讨论,他还专门写信给荀彧:“不是先生及时提出反对意见,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了!”

但曹操又怎会甘心就此罢手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从这方面出发,就容易理解曹操为什么要北征乌桓,这可以显著提高他的政治威望,从而压服内部的异见分子,毕竟打袁绍、吕布、刘备等都是同室操戈,扫荡外族才是真正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稷!

几十年后,司马昭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同样发起了不被众人看好的灭蜀之战。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他和郭嘉的关系最亲密,行则同车,坐则同席,所以最了解曹操的郭嘉,应该已经知晓曹操的一些想法,此时必须力挺曹操的北征之计!和钟会是不是很像?

北征乌桓取得了巨大成功,挟着扫荡乌桓的余威,曹操这次没有受到阻拦。献帝命太常卿徐璆拿着天子的符节前往邺县,拜曹操为丞相(徐璆就是那个从袁术手下逃脱,并将传国玉玺归还汉室的功臣)

西汉的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御史大夫和太尉,曹操此次恢复丞相制,却没有恢复太尉,因为太尉执掌军权,曹操不会把这个位置轻易交给别人。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也很重要,论资历、声望和影响,这个职务应该给孔融,曹操却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郗虑。

为什么选郗虑呢?

曹操想除掉孔融了。

孔融经常批评曹操,碍于其名重天下,曹操表面容忍,内心对他十分忌惮,怕他阻扰自己的大业(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

曹操吸取杀边让的教训,对这些大名士的处理十分慎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刀杀人。

郗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郗虑出身高平郗氏,受业于大儒郑玄,自命清高的他与孔融互相看不顺眼。

献帝召见孔融与郗虑,他先问孔融:郗虑何所优长?孔融回: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郗虑马上反击,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

两人一见面就互相争吵(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有时候还需曹操亲自写信来调解(公以书和解之)

郗虑得到御史大夫高位后,他立马就揣摩出曹操的心事,随即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公欲除孔融,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孔融官)

御史大夫本就专职弹劾,有了郗虑的既然曹公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孔融罪状,下狱而死。

荀彧有没有为孔融说话,不得而知,但从赤壁之战,他没有给曹操贡献任何计谋,就可以看出他的立场和态度了!

曹操拿下荆州后,如果有一个大分量的人对他进行规劝,他是否还会东进攻打孙权就难说了。

兖州内战打到最关键时,曹操想去夺徐州,被荀彧劝阻;

三征张绣无果,曹操还不死心,又是荀彧把他拉了回来,去做吕布这道考卷;

官渡之战后,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还是荀彧劝谏他北上攻打冀州;

每当曹操遇到关键性的战略抉择,都是荀彧为他做出了满分的解题,如果有荀彧劝阻,曹操也许会缓图江东,三国的历史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操与汉室之间,荀彧心向何方赤壁之战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