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自登基之后,唯一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是刘备伐吴的时候,当时的局势对曹魏而言已经非常有利了。刘备伐吴,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愿意遣世子孙登为人质,并愿意称臣。曹丕这个人很好虚名,展现出了他政治上的短板,于是加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对此刘晔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刘晔的意思是,孙权官位低微,有畏中原的心,咱们就算接受孙权的投降,给他个万户侯就不小了,封王万万不可啊!一旦封王,无疑是为虎添翼,给了孙权和江南士民君臣之义。再就是现在孙权投降不过是权宜之计。可惜曹丕利令智昏,没有听取刘晔的正确意见。
再就是,刘备伐吴的时候,刘晔让曹丕出兵伐吴,届时天下二分,以当时曹魏的实力是完全碾压刘孙,但这一正确建议被曹丕拒绝。而当刘备刘备战败,孙权在封王之后并没有信守承诺遣世子孙登为人质的时候,曹丕这才知道被忽悠,决议出兵伐吴,但刘晔又表示反对,意思就是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此次伐吴必然失败,而曹丕执意不听,后来果然是大败而归,真应了曹操那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最后,曹丕对刘晔言道:“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这话不过是自己给找台阶罢了。
有总体来说,刘晔是个非常杰出的谋士,像是一个悲剧版的郭嘉。这两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料人料事极其准确,可惜是是郭嘉遇见的曹操。而刘晔遇见的是曹丕。当刘晔发挥作用的时候曹魏已经成型了,又加上曹丕这样疑心重能力又稍有不足的,好不容易熬到魏明帝时期,最后却又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被疏远,只能说刘晔生不逢时,一生最重要的两次献策都被曹丕所拒绝采纳,无论哪次曹丕能够听取意见,都是有机会打破三足鼎立局势的绝佳妙策。只能说可惜了。
刘备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年闰六月大败,在九月,曹丕就以孙权拒绝交出质子为由,宣布南征讨伐孙权。当时在曹丕眼里孙权就是大魏藩国。藩国造反,朝廷自然要率兵讨伐,曹丕考虑问题是政治优先的角度,而非军事上的,而刘晔反对是从军事和战略角度,而不伐蜀主要还是客观条件所限。再就是曹丕篡位称帝,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正名”。此次南征是曹丕登基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曹丕真是想一举灭掉孙权,这次南征曹丕真的是举倾国之兵,曹魏精锐尽出。但不得不说是曹丕在孙权夷陵大胜后还选择伐吴,是很蠢的,正如刘晔所言,最佳时机已经丧失。你老爹曹操三国他都没完成的伐吴,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打下?
十月,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丕此次伐吴由自己坐镇宛城,遥控指挥,兵分三路,东路由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包括张辽、臧霸、王凌等人出洞浦口。西路由上军大将军曹真率领,将领包括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出江陵。中路由大司马曹仁率领,将领包括蒋济、曹泰、常雕等人出濡须坞。江夏太守文聘率军占据沔口,阻断南郡和江夏的联系。曹丕对此次南征抱有很大的信心,如果不能占据江东,最次也得是占领江陵。江陵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北通襄阳宛城,南达荆南交广,东连沔水江夏,西临益州三峡,可谓是四通八达的战略节点。
此次军事行动,展现了显示出了曹魏的强大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对于曹丕的征讨,在孙权看来并不让人意外,可以说,孙权对此早有准备,朱然、徐盛、骆统、韩当、潘璋等将领都是各守隘口严阵以待。等曹丕发起三路攻势之时,孙权命吕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人在洞口抵御征东大将军曹休,诸葛瑾、潘璋、朱然,孙盛占据守卫江陵,防御上军大将军曹真,朱桓,骆统、严圭镇守濡须口,对抗大司马曹仁,三军大大都督陆逊统领全局。这一战,孙权也是精英尽出,这是魏吴首次的全线对垒。只要孙权有一路被击溃,孙权就得全线溃败。
就军事部署而言,曹丕在战略上没有瑕疵,三路大军中,西路曹真而后东路曹休指挥得当,先后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但问题出在夏侯尚军围江陵半年而不破,朱然孤军死守长达半年。威震魏国上下,而后被孙权封当阳侯,而中路的曹仁被朱桓击败而被迫一同退兵。
从十月交战到第二年的三月,双方进入交织态势,此时冰雪消融加上春雨不断,造成长江水位暴涨,此时,潘璋就想再来一次赤壁之战,他率军来到中洲上游,砍下芦苇百万捆,绑成大筏,想靠芦苇顺流而下施展火攻。
但曹魏当中有人料敌于前,侍中董昭对曹丕言道,我军在中洲下游,江水不断上涨,已经是孤军深入,此时如果吴军采用火攻,将无处可逃。曹丕听后如梦初醒,命令夏侯尚赶紧撤离。事情果然如董昭所料,待魏军撤退的消息传来,潘璋懊恼不已,觉得简直下手晚了。而曹丕对董昭大为赞赏,就在这个时候,曹军中传染瘟疫,孙权又趁机重新遣使纳贡,曹丕算是有了一个台阶,只能传令撤军。年三月,曹丕返回洛阳。三路伐吴彻底结束。
这个结果恰好正如战前贾诩、刘晔所料无功而还。总之,这次作战属于时机不对,军事部署也不充分,失败是必然的。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使吴,孙刘再次订立盟约。战后,对于曹魏来说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跟随曹操当年打天下的老人相继离世,第一个去世的就是晋阳侯大将张辽病死军中,随后就是大司马曹仁也在当月病逝,三年后夏侯尚,徐晃、曹休、臧霸、文聘都先后过世,此后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失败告终。公元22年,曹丕驾崩,时年四十岁。
曹丕在短暂的四十年人生中,一共只做了七年皇帝,但却前后三次伐吴。虽然都是无功而返但曹丕始终一次又一次执着地向吴国用兵。原因就在于曹丕就是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在曹丕自己的内心深处,就是绝对不能接受一个维持分裂的守成之主,而是要一一个要一统天下的开创之君。用来掩盖他篡位登基的事实,在他的心里算计里,应当是如何尽快地平吴灭蜀,使天下重归一统,这才是他作为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最为关心的事。用后世司马光的一句话来说:“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从军事角度来说。西蜀地易守难攻。蜀国君臣只要闭门自守,魏国即便大军压境,可能也讨不到多少好处。而江东地势开阔,老爹曾经讨伐过江东。自己攻击江东吴国熟门熟路。其次,曹操在东吴曾经有过大败。如今曹丕若能一举击败孙权,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为父报仇的意思了。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在曹丕看来,西蜀还算是一“国”,而江东完全的曹魏的藩属,孙权在夷陵之战以后的背盟行为,在曹丕看来就是诸侯国造反,如果不给予处罚的,否则何以服众,综合这些因素,曹丕征讨江东就是必然。
而曹丕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第一就是曹丕军事能力不如孙权,曹丕此人精于内政,而外事太差,个人能力又一般,运气还出奇的差,又因为一些主观客观的原因,最终是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