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损兵折将超过十万人。更要命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威信降到最低点。孙权与刘备开始展开政治攻势,骂曹操是国贼,是企图篡位夺权的乱臣贼子。在此之前,孔融就曾想过尊皇室而抑曹操,但被曹操杀了,还被株连全家。曹操大开杀戒的原因,乃是相信袁氏集团覆灭后,自己统一中国指日可待。不料马失前蹄,他在最风光之时,从云端重重跌了下来。
曹操的野心,路人皆知,只是不敢说罢了。现在孙权、刘备拿“乱臣贼子”攻击曹操,其威力堪比十万大军,曹操的处境非常被动。但他不可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他得奋起反击。曹操写了一篇文章,被称为《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写给天下人看的。你们说我坏话,说我是国贼,我要为自己辩解:
起初,我被举为孝廉时,就自认为不是隐居深山的名士,怕被别人当作是凡夫俗子,想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以博取名誉,故而当任济南相时,革除弊害,清扫污秽,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正因为如此,遭到许多豪强的怨恨,我担心祸及家人,便称病返回故里。当时我还年轻,就在谯县以东五十里处修筑精舍,打算夏秋读书,冬春射猎,本想待上二十年,等天下政治清明了,再出来做官。然而我未能如愿。
后来我被朝廷征为典军校尉,便改了想法,想为国家讨伐贼寇,建立功勋,希望死的时候,墓碑上能写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几个字,这就是我的理想。董卓之变后,我便兴义兵讨伐,后来我成了兖州刺史,破降黄巾军三十余万人,又讨伐袁术,令他穷途末路而死。紧接着,我又摧破袁绍,杀了他两个儿子,继而击破刘表,天下这才大体平定了。
身为帝国宰相,我已是位极人臣,这已远远超过我当年的理想。假若没有我,不知有几个人会称帝,几个人会称王。或许有人看到我势力强盛,又不信天命,便妄自猜测,说我有篡权的野心。每念及此,我总是耿耿于怀,故而对各位说的这些话,都是我的肺腑之言。
不过,若要我因此便放弃兵权,把部众交给有关部门,回到封国武平,那却是万万不可。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一旦没了兵权,就会被人所害。我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为国家考虑,因为我若失败,国家必定岌岌可危。所以我不能为了博得好名声而让自己陷于灾祸之中。
我的封邑有四县,食户三万,我哪来的德行,能拥有这么多呢?天下尚不平静,我不可让位;至于封邑,我可以退还。现在我归还阳夏、柘、苦三座县城共计二万食户,只留下武平县的一万食户。这样做,大概可以减少对我的诽谤,减轻对我的责骂吧。
从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曹操的压力是何等巨大,以致他要把众人的指责,拿到台面上来说。首先,他吹嘘自己的功绩,破黄巾、伐董卓、讨袁术、败袁绍、征刘表,并自吹“遂平天下”。曹操是要得出一个结论:你们说我要篡位,错了,我是那些想篡位夺权的野心家的克星。不是我曹操在,天下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了,我是国家的柱石。
其次,既然说自己不迷恋权力,那么为什么不功成身退、交出兵权呢?曹操说,我不交,是因为交了不但身家性命难保,还会危及国家社稷。当然,他还是做了些让步,退了自己的部分封邑。毕竟不做出点样子,显不出诚意。
阻力来自外部,中原已肃清,但西方与南方的军阀尚未消灭。孙权与刘备联手,曹操尚没有力量征服,他把目光对准了实力平平的张鲁。据说他是汉初名臣张良的后代,祖父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张陵。张鲁不仅是个宗教领袖,也是重要的军阀头目。与中国各地其他政权不同,张鲁建立的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不置长吏,各部首领都是宗教大头目,称为“治头大祭酒”。初学者叫“鬼卒”,而信教已久者则称为“祭酒”。这种特殊的政权模式,在中国独树一帜。
张鲁是个独立的军阀,与其他军阀往来不多,势力相对也较弱,自然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曹操把征服张鲁的任务交给司隶校尉钟繇,同时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率部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师。在曹操看来,征服张鲁,北可威慑关中的韩遂、马超,南可进窥巴蜀。不过他的部下高柔可不这样认为,高柔进谏道:“大军西征,韩遂、马超等人定会怀疑我们别有用心,认为我们表面上征讨张鲁,实则要夺取关中,到时必会叛乱。我认为不如先取关中,只要关中平定,一纸文书下达,张鲁就会乖乖投降了。”
这话要是出自郭嘉之口,曹操怕是会听的,但高柔说话分量毕竟太轻,曹操不当一回事。然而,高柔所料不差。得悉曹军欲征汉中,关中诸将大骇,韩遂、马超立即与各地诸帅碰头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曹操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攻张鲁只是他的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夺取关中。
这一次,曹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明明是想出兵汉中,怎奈关中群雄并不买账。马超与韩遂,以及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余位将帅,举旗叛变,纠集了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开赴潼关,阻止曹军西进。
曹操勃然大怒。这一事件足见朝廷对关中已失去控制力,若不迅速镇压,必定夜长梦多。他马上派安西将军曹仁赶往前线,节制诸将,遏制关中联军,并下令只守不攻,等待援军到来。曹操安排好后方各项事宜后,便亲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前线。
曹到了前线,曹仁报告说,关中叛军十余支军队都抵达潼关,曹操听完后却面露喜色,大家十分不解,忙问他为何反倒高兴了。曹操说:“关中土地辽阔,若敌人各自分兵把守要塞,想一一剿灭他们,非得用一两年的时间不可。现在他们都凑到一块了,虽然人多势众,却谁也不服谁,群龙无首,正好可以一举歼灭,这比逐一击破要容易得多,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又有人说:“关西兵卒习惯使用长矛,倘若我们不派出精锐前锋部队,恐怕打不赢。”曹操笑道:“战场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中,而不是在敌人手中。虽然敌贼惯用长矛,但我会让他们的长矛没有用武之地。请诸君在一旁观战吧。”
由于长期与游牧部落作战,关西骑兵所用的矛比一般的矛要长,这样骑在马背上拼杀时,长矛的冲刺威力会非常惊人。曹操居然夸下海口,说要让身经百战的关西骑兵无法发挥长矛的威力,在座的将领无不面面相觑,将信将疑。
关中之战,在建安十六年八月打响。曹操率主力部队进抵潼关,与马超等人对峙。潼关位于险要之地,渭水在此与黄河合流。当时关中联军主力集结于渭水,渭水北岸几乎成了真空地带,而要进入渭北,只能从河东郡西渡黄河。有人便提议,应大举渡过黄河,直插敌守卫薄弱之处。曹操没有这样做,他把主力悉数开赴潼关,摆开硬碰硬的架势。这种战法,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军事原则难道不应该是避实击虚吗?
避实击虚是对的,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战场的形势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曹操解释道:“若我军大举由河东郡向黄河西岸移动,势必引起敌人的警觉,到时他们定然会沿着黄河布防,想渡过黄河就难了。”曹操的谋略,当真是神鬼莫测,他于潼关外集结重兵,关中联军自然放松了对黄河沿线的守备。这时曹操暗中派徐晃、朱灵率步骑兵四千人沿黄河北上,在蒲阪渡口渡过黄河。当然,关中联军在这里守备虽弱,并也不是毫无戒备。
徐晃渡河后,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被敌人发现了。关中将领梁兴连夜率五千人攻击徐晃,徐晃奋起反击。这一战非常关键,倘若徐晃战败,曹操的计划就泡汤了。所幸徐晃大发神威,大破梁兴,关中军狼狈而逃。徐晃在黄河西岸修营筑垒,确保了黄河渡口的安全。
蒲阪渡口已控制在曹军手中,曹操大喜,遂令大军从潼关北撤军,先北渡黄河,再沿河北上。曹军前锋渡过黄河后,马超已发现曹操的动静,急点步骑兵一万,发动进攻。曹操不愧久经沙场,临危而不乱,他让众将士抢渡黄河,自己则与虎贲之士一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这种沉勇与镇定,着实非常人所能及。
当时马超的部队节节逼近,箭矢如雨。曹操气定神闲地坐在胡床上,岿然不动,箭矢纷纷落在他周围。统帅的这种表现无疑给全军上下一种极大的鼓舞,人家帝国丞相都不慌乱,我等小兵乱什么呢?整个撤退井然有序。作为卫队司令的许褚却不免着急,担心乱箭不长眼,射中曹操,便扶着他上船。曹操刚上船,一支箭就射中了船上的一名船工,船工应声而倒,死了。许褚一手操起一副马鞍,遮在曹操跟前,挡住飞来的箭,另一只手撑住竹竿,把船向江心摇去。
曹操还留了一手棋。眼看敌军快接近河岸,校尉丁斐依计把大量的牛马放了出去,这些牛马没命地向前冲。马超手下那些士兵虽然骁勇,却都有点贪财,很多人不去追曹操了,而是四散抢夺牛马。在马超部队陷于混乱之时,曹操的船已渐行渐远,最后一批士兵也摆渡过河。
当时已渡过河的曹军将领见对岸一片混乱,非常担心曹操的安全,个个神色慌张。直到看到曹操安全渡河后,大家才转悲为喜,有些人不禁涕泪直流。曹操呢?他只是大笑道:“今天差点被几个小贼困住。”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曹操不但全无惧色,还对适才的种种危险轻描淡写,其内心之强大,实属罕见。
渡过黄河后,曹军沿黄河北上,一直到了蒲阪渡口。蒲阪渡口已被先锋徐晃、朱灵牢牢控制在手里,故而数万大军再次渡河,进入关中联军防备空虚的渭北地区。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倘若他一开始便摆开进攻渭北的架势,马超等人一定会严加防备。他故意以重兵佯攻潼关,吸引敌人主力,再迅速撤离潼关,北上渡河,实现了进军渭北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