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王冠以诗书画合璧展现传统文化积淀中工网
TUhjnbcbe - 2024/10/22 16:20:00

王冠《秋成》×68厘米

苏轼《赤壁赋》(局部)

王冠《天抛红绒》×68厘米

王冠《梦绕黄山》×68厘米

王冠《君子之风》×68厘米

齐白石《祖国万岁》

本报记者凌鹤

核心提示

王冠是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优秀文艺工作者。他长期从事美术、书法的创作、出版、组织管理工作,严谨治学、勤于创作。在艺术创作上,大力提倡对“书画同源”艺术精神的传承发扬,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并深入钻研,为后世留下丰富的艺术佳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其一生致力于推进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开创辽宁美术新局面,作出了诸多贡献。

开创辽宁美术新篇章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宋惠民在《王冠书画艺术》序中写道:“辽宁之所以能成为美术大省,而且每个阶段都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重大成就,有赖于辽宁美术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营造的和谐、团结的环境,而这又与一届又一届美术界的领导者所倾注的心血与热诚分不开,这其中,王冠就是最为人乐道的一位,受人敬重的一位。纵观辽宁美术界60年,王冠当年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和付出的大量心血,时至今日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王冠(年—年),原名王冠安,吉林榆树人。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毕业后,王冠一心投入美术事业,长达六十余载,是辽宁美术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王冠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即创作绘制了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传播先进思想,凝聚群众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美术业务骨干,参与筹建了辽宁省美术创作室并任副主任,发挥专业特长,广泛团结辽宁美术、书法人才,创作了大量优秀美术、书法作品,为辽宁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冠先后担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画院院长、辽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参与组建了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恢复辽宁画院、辽宁美术馆,是辽宁美术界具有开创性、广受肯定的老一代突出代表。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胡崇炜谈到,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在沈阳成功举办,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书法界的空前盛会,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观展者川流不息,使中国当代书法发展进入新阶段,亦有力助推辽宁当代书法快速发展,王冠先生的组织、协助工作贡献巨大。年,王冠被省文联授予从艺60周年辽宁文艺终身成就奖。

深入探索诗书画有机相融

王冠真正进入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并大胆创新,是在其65岁以后。晚年始终勤力于传统绘画的开拓深耕,出版了多部注重学术性与研究性的书画专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认为:“王冠老师将用于画面点题的文字书体大写,与托物寓意的画面并置同构于通幅画面中,聚散避让,虚实轻重,互为倚靠,主次相谐,以求达到书风与画作相得益彰,互相映衬,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取得相融互补,和谐而不生龃龉的统一,这既需要智慧勇气,也需要识见和匠心经营意识。我想,以王冠老师积数十年的学养修为,以及他多年从事艺术管理的练达通透,‘治艺宛若小烹’,书画合璧的实践进一步深入完善,成为他晚年艺术人生的一种价值体现。”

王冠在书画上的题词,均是自作诗。他首先构思画面内容,接着赋写贴切的文字。画黄山,题写“梦绕黄山”;画红海滩,题写“天抛红绒”;画沧洲白鹭,题写“一点沧洲白鹭飞”……在画上题大字,非常需要综合素养,体现文化积淀与审美追求。诗通过画来表达,画表达诗的意境,并与书法相融,这种立体式构思组合,成为王冠绘画的独有特色,是其儒雅好学的写照。

人品艺品双修影响无数后学

在王冠80岁时,中国美协主办了王冠从艺60周年画展,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其画集,这是王冠一生唯一一次画展。王冠常说:“业务是你的生命,会给你真正进步的阶梯。”画展举办时,有人建议一同举办座谈研讨会,王冠拒绝了,他说:“画的好坏我自己有尺度。大家都认可、喜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画作品,我的作品还是留给后人评价吧。”

王冠深入研究历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综合修养广博深厚,赋予其艺术作品高雅的格调与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其人品艺品双修,为每一个后来者提供了研究学习的范本,也深刻影响着其子女的成长。

“人若豁达天地广,处世从容日月长。”这是王冠的人生格言,也是其家训。王冠的女儿、辽宁省美协主席王易霓说:“父亲在全国美术界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生前和我说,美协的工作是引导全省美术家的重要平台,工作会很繁忙,但千万不要忘了你的专业是美术,要带领美术界走出一番天地,或者作出一番事业,你本身的眼界、业务能力不能低,这是你能做好工作的一个前提。父亲的话,总在我的耳边萦绕,一直激励着我踏实实践,也使我在创作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王冠的一生,勤勉自修,成为人们眼中学养深厚、技艺精湛的画家,谦谦君子和仁厚长者,其不懈的奋斗和奉献、探索与创新赋能后继者,耕耘不辍于美术天地。

经典鉴读

JIANDU

齐白石《祖国万岁》

于极简中寓意浓厚爱国情

凌鹤

年国庆时,95岁的齐白石以真挚的感情创作了国画《祖国万岁》。画作63×30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画面以茁壮的万年青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

细读该画,在形式上,字、画总体错落排列成粗细、长短不等的三条竖线,并不做复杂的穿插变化,可谓简而又简。在色彩上,红的果、绿的叶、黑的字、白的纸相互对比,艳而不俗。此作品曾作为年邮电部发行特种邮票《齐白石作品选》小型张主图。

齐白石弟子娄师白曾说:“白石师选墨比较讲究,却并不十分苛刻。他不注重墨的名气、年代的久远和价格的贵贱,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使用效果来选择。白石师一般不用新墨,而是将墨存放5至10年再用。他说,‘新墨胶大,用之光浮而不黑,略陈则胶性轻,好用。’除用墨以外,设色对中国画至关重要。白石师对于颜色非常重视,他曾说,‘用色重于用墨。墨色不易褪,而颜色则容易褪。因此用色宜浓厚。’白石师在花卉创作中,用的主要是红、黄、蓝三原色,其他颜色大都用这些原色调配而成。在红色颜料中,齐白石早年使用胭脂红。此种颜料制作程序烦琐,且易褪色。后来,受吴昌硕影响,齐白石多用西洋红颜料。他常说,西洋红‘色夺胭脂,古艳绝伦’。”

细观《祖国万岁》,的确如此。

齐派传人吴悦石的弟子刘鹏谈到,齐白石50岁来北京时,其作品虽师法于石涛、八大山人、陈淳,融合己意,但一时不被认可,惟很受陈师曾重视喜爱。陈师曾劝齐白石“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要独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并赠诗:“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在陈师曾启发下,齐白石改变画风,在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开创了气势雄伟的大写意派。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用鲜的洋红点花朵,用浓墨作花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画面清新、健康的情调。《祖国万岁》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新中国的成立给齐白石的艺术注入了新活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白石老人怀着真诚的艺术之心,将许多此前从未涉及过的意象一一纳入笔下。但由于身体健康原因,齐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有些题材甚至只有一两件作品传世。因此《祖国万岁》尤显珍贵。

艺术微论

文人书画不能缺少哲理性

文心

“十一”国庆假期,故宫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展览。苏轼被誉为千年不衰的全民偶像,人人都能从苏轼身上找到共鸣,盖因其流传不朽的艺术佳作、文学经典启迪了心扉。作为千古文人代表的苏轼,其文人书画管领风骚的核心要义是其丰富且易领悟的哲理性,而当代画坛,文人书画有流于轻浅与浮夸之态。

综观苏轼的人生,虽不平顺,却旷达自勉,积极适应环境与调适心境,发现生活情趣,寄情创造与创作,展现释然的胸怀。苏轼的很多经典作品都产生于被贬时期,却生发出巨大的正能量濡染人心,以至千古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书画达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苏轼。其创作雅俗共赏。

我们从苏轼传世作品中既可学习其高超的技艺,更可采用其受用无穷的人生态度。如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如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后人临习不辍,经久流传。

苏轼所开创的文人画写意之境,真谛是对万物的哲学认知,让心胸开阔豁达,体味生活的本真之美,初心的欢乐与真纯。所以他的书画作品清新脱俗,真切生动,展现一颗有趣的灵魂。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书画,成为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富有思想价值的艺术体系,他们以书画寄寓人生感悟,在翰墨丹青中体现天人合一、万物生发的勃勃生机,益智千秋万代,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秀木。

苏轼是文人,更是哲人。他留给世间的,除了丰富的文艺世界,更可贵的是一种具有温度、厚度、韵度的生命哲学。从苏轼的艺术人生,从文人画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得到这样的启迪:以智慧引领人生,引领艺术,发现生命养成之美、之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冠以诗书画合璧展现传统文化积淀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