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水月为媒,山水为介,读赤壁赋,品苏轼
TUhjnbcbe - 2024/10/27 16:19:00

历史长河,众多文人。

小编最爱苏东坡。爱其才华,更爱其洒脱与豁达。

东坡诗文,小编最爱《前赤壁赋》。

爱“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闲适,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悠然……

最爱苏子答客的智慧与豁达。

苏子答客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子与客本来泛舟出游,看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顿觉浩浩乎,飘飘然,乐在其中。于是饮酒乐甚,随后扣舷而歌之,快乐的氛围包围着二人。谁知,客人一曲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从中来。开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面对客人无法抑制的悲伤,苏子说了上面这段话。

这段苏子答客,既是答客,也是诗人自解被贬郁闷。寥寥不过百余字,却将苏子的豁达写得淋漓极致。

水月为媒

苏子劝解客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以水月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月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事物,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消逝,却又没有真正消逝。月,阴晴圆缺,一直在变化,而月亮,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联系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咏唱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自始至终都在变化,以人之力,不可改变。

水月的存在、变化,自古有之,从未改变,也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作者选择水月作为劝说的媒介,富有诗意,又冷静克制,富有理想。这样诗意与理性兼有的媒介,自然可以让客人快速平静,认真聆听苏子的劝说。

变与不变

从水月衍生到自然,变与不变,其实都是随心而定。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苏东坡生活的时代,物理和哲学自然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但这个变化的观点,却是符合哲学的运动思维,符合物理的运动规律。从变化来讲,万物都在运动,都在变化,那么你我在变化,历史在变化,曹操这样的一世枭雄淹没在历史之中,苏子与客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不变的角度来讲,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存在的。曹操虽然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历史永远不会抹掉他存在的痕迹。苏子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虽然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平凡之举,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就连我等普通众生,哪怕没有文章流传千古,没有美名留在史册,但我们的存在过,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变化,是正常现象。万物都在变化,水月山川,天地星辰,莫不如是。不变,即是永恒,无论我们是伟大还是渺小,历史永远不会磨灭我们存在的痕迹。如此看来,变与不变,我们都不必去羡慕长江之无穷。

想必,客人听到这里,心中悲情自是少了大半。

纵情山水

天地万物,各有所主。不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虽一毫而莫取”。苏子的豁达,不仅表现在“变与不变”的思辨智慧,更体现在“虽一毫而莫取”的冷静。

人之一世,贪嗔痴怒,贪字居于首位。有人贪财,有人贪权,有人贪色。当自己的贪念占据上风,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味豪取,恶念随之而来,痛苦随之而来,罪恶也随之而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无求对我等凡人自是难以做到,但不贪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的。

那我们到底要如何排遣自己的苦闷呢?

苏子早已经为我们解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了美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苏子和客人,可以永远置身自然,共享自然。

清风霁月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就让我们把所有的痛苦迷茫都放之自然吧。就让我们在这山水明月之间体验快乐的人生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月为媒,山水为介,读赤壁赋,品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