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联合策划出品河北新闻网、河北省旅游协会导游分会联合制作的“名牌导游带您游河北”系列音频节目带您一起探寻河北美景,讲述河北故事
碧波千顷的白洋淀上
有一个村庄
“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
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
电影《赤壁》中的战船、龙船
皆出自这个村的能工巧匠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名牌导游赵义
走进马家寨
领略雄安新区的造船技艺
名牌导游
赵义
△点击收听音频
马家寨位于安新县端村镇,全村多人。在这个村庄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少年,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割线放木,都不在话下。
马家寨原名马村寨。据传,原为马氏建村,起名马村。宋代曾有驻军在这一带防守,形成寨垒,故名马村寨。当时,宋朝御辽名将杨六郎在这里操练水军,以船作战。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古北口外人迁至,遂改名为马家寨。
△造船工匠在工作
关于马家寨的造船历史,从宋代起便有记载。及至清朝,马家寨所造之船更是成为皇家宝船,乾隆游颐和园所乘坐的龙舟便是马家寨工匠所造。
关于马家寨的造船技艺,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金朝时期,安新县城叫“渥城”,是金章宗爱妃李师儿的家乡,金章宗下旨修建了许多景观和寺庙,“魁星阁”就是其中之一。魁星就是传说中专门点状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马家寨这个村庄便把笔尖对准了马家寨,正要下笔时却被一位莽撞的过路神仙一脚踩扁了笔尖,便成了造船时用的工具——凿子。于是,马家寨没有出钦点的状元,却出了许多造船的“木匠状元”。史料记载,从宋代马家寨就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影《赤壁》中马家寨工匠建造的船
马家寨所造的船样式多、质量好,根据白洋淀特有的自然环境,制造出适合本地的各种船只。
水上运输船和生产、生活用船主要分为:
第一大类,对艚,属大型船,因船体由两只一头平齐的船对接而成,故淀区人俗称对艚。
第二大类,艘船(淀区人称为分艘),属大型船只,船身为一整体,备用工具齐全,可借助风力行驶。
第三大类,舿船(淀区人称舿子),属于分艘的一种,以客运为主,船上建有木棚,内分上下铺,并以梁扇间隔,不怕风吹雨淋,俨如客厅和卧室。
第四大类,舱船类,分三、四、五、六舱,除五舱用于运输外,其他三、四、六舱均以农业、渔业之用。鸭排是放鸭的专用船,鹰排是放鹰捕鱼的专用船,枪排是水上猎禽专用船。
第五大类,拖轮,是拖带客、货的动力船,以内燃机为动力,可拖拉数只对艚行驶,速度快,运量大。
第六大类,画舫船(旅游船)是开展旅游的水上客船,配有机械动力,前后有凉亭、走廊,俗称“水上宫殿”,美观大方,乘坐舒适,速度较快。
△淀上人家的船及其渔具
马家寨人造船有三个绝活是外人所不能及的:
一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能看出树的好坏,据说是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树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即顺树身凸起的条痕)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绝无浪费。
二是“甩线一手准”。古法造船不用图纸,全凭经验和眼力。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家寨的工匠则量材使用,可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
三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把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剃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李辉摄
马家寨村的造船工人已经走出白洋淀为全国各地造船、修船。电影《赤壁》中的战船、龙船皆出自这个村的能工巧匠,马家寨村手工造船技术已纳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造船业为马家寨
培养了众多能工巧匠
解决了马家寨及渔民的生活问题
马家寨的能工巧匠
又为白洋淀造船业增添了光彩
-End-
来源
河北新闻网
推
荐
阅
读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