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国翻译研究院”可以订阅
“英语环球广播”(ChinaPlus)近日发布了一部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文版本的视频,其中英文译文来自许渊冲。
原文和译文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Tune:CharmofaMaidenSinger
MemoriesofthePastatRedCliff
SuShi
Theendlessrivereastwardflows;
Withitshugewavesaregoneallthose
Gallantheroesofbygoneyears.
Westoftheancientfortressappears
RedCliffwhereGeneralZhouYuwonhisearlyfame
WhentheThreeKingdomswereinflame.
Juggedrockstowerintheair
Andswashingwavesbeatontheshore,
Rollingupathousandheapsofsnow.
Tomatchthehillsandtheriversofair,
Howmanyheroesbraveofyore
Madeagreatshow!
IfancyGeneralZhouYuattheheight
Ofhissuccess,withaplumefaninhand,
Inasilkhood,sobraveandbright,
Laughingandjestingwithhisbridesofair,
Whileenemyshipsweredestroyedasplanned
Likecastlesintheair.
Shouldtheirsoulsrevisitthisland,
Sentimental,hisbridewouldlaughtosay:
Youngerthanthey,Ihavemyhairturnedgrey.
Lifeislikeapassingdream.
OMoon,Idrinktoyouwhosawthemonthestream.
几条热门网友留言:“诗词汉赋只属于中文”;“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英语是无法诠释的”;“没有汉语的豪迈之气,差评”。
这些评价针对的不仅是某部作品,它们质疑的实际上是用其它语言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任何尝试。概括来看,这些评论的核心都是在说中文的独有特质(丰富、意境、博大精深)是英语无法传递的。
笔者认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有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对母语的过度美化和中西方读者不同的成长环境。
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母语非常美,这是因为母语不仅是语言,还是使用者表达和理解世界的第一种语言:中文母语者第一次见到的彩虹不是“rainbow”,彩虹之美也就自然与“彩虹”二字最先联系在一起。母语还包裹着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是一个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热爱有时甚至会超过对一个人祖国的爱,但这种热爱不能走向极端,认为自己的母语太过完美以致不可能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语言本身没有高低好坏,差异只在于每个个体对不同语言和熟悉和感受强烈程度不同。这些都是由个人成长环境决定的,与语言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成长环境促进对母语认同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中文母语者来说,文字传递的内容已经不仅是文字本身,还有很多文字让人联想到的东西。比如一提到“周瑜”,汉语读者已知其是位名将,对其经历有所了解,一些影视作品中周瑜的形象也会出现在眼前。这样立体的周瑜在中文读者脑海里自然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帅才。对于本诗的背景“三国”,中文读者不仅在史实方面比英语读者更为了解,在情感上,中文读者与这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在阅读时进入了由其接触过的各种影视、文字甚至电子游戏构建的三国世界,再次体会到这些故事带给他的情感冲击。
将同样的内容转换为与中文差异巨大的英语,把“周瑜”变为“ZhouYu”,原文与三国历史和文化之间的距离被一下子拉大,这种隔阂导致的结果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与三国有关的情感被减弱,具体表现就是中文母语者感觉英文译文缺乏冲击力。
影视作品中的周瑜(图片:视觉中国)
最后,成长环境的差异让中文读者不能体会到西方读者对于译文的感受。比如看到Gallantheroesofbygoneyears,一些英文读者可能会进入亚瑟王传说的语境,体会到自己文化中的英雄情怀,这种英雄情怀和“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大多数中文母语者不会意识到西方读者的这种文化联想。
对于不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就可以理解的诗句,比如“卷起千堆雪”,目前的译文Rollingupathousandheapsofsnow已经很准确,很有气势了,没什么改善的空间。如果说这样的翻译还不能体现原文之美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样的译文可以满足要求了。这时出问题的不是英文太贫乏,而是批评者给原文赋予了太多不可言说的奇妙特质,并因为这些极为缥缈、虚幻、狭隘的特质对翻译提出了荒唐、已经在阅读译文之前就认定不可能被满足的要求。
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古诗词。中文母语者因其成长环境,对古诗词有较为丰富、鲜活的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中文母语者对原文的理解超越文字本身,一些建立在这些认识上的情感是难以通过文字翻译本身传递给英文读者的,无论译文多么精彩。因此否认译文,甚至翻译古诗词的努力极不公平——饺子不管多好吃,外国人也吃不出家的味道。
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