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道题: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
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下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10个失分点,希望大家多注意。
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
原文
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
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
正译
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
分析
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不明感情色彩
原文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误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
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
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失分点三、误译原句语气
原文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
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失分点四、漏译省略成分
原文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聊斋志异·郭生》)误译
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
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失分点五、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原文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
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
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
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各位同学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古代官职、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家长请加我
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失分点十、不懂文言修辞
原文
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明史·王祎传》)
误译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
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
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附:6个文言文答题陷阱
一、张冠李戴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由“而宪来求铭”句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来向张耒求取墓志铭,而非苏轼让张耒写的。
二、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没有出现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梁先生)在顺治三年的乡试中中举,顺治十年考中进士。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在神像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的清白。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政绩在三辅中第一。在咸宁做了半年的官,入朝做云南道监察御史。由此可知“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但“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託姻属,宴馈徵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懽,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后一则言如何做人,重点谈的是居官之道,即要“清白”,家人不能“喜奢”,没有关于“勤奋”方面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三、曲解文意即选项中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出错或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的表述恰好与原文相反。
孙博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关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孙博欺骗金人,说的是宦官想把太子秘密送出去,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误伤太子的是京城的人,不是二宦者,该项犯了张冠李戴错误。
四、混淆史实即没有理清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把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割断、或产生理解错误,混淆了人与事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选项出错。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是直言劝谏“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是引发炀帝大怒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是后被奸人杀害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是对应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炀帝出游江都,谨显进谏说:“自先王受命以来,将近四十年,轻徭薄赋,户口增加。陛下认为高丽抗逆王命,稍兴征讨,百姓鄙陋无知,容易产生怨叹,在外为盗的人,经常聚结在一起,陛下驾车巡游,我深深担心不适宜。我希望陛下暂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叫将帅率军进讨,扫清各路盗贼,上承受圣明谋略,指日便可剿灭。陛下如今去江都,是臣的家乡,臣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醒醒后,变色而起,几天都没让护儿晋见。稍后怒气缓解,才叫人引进,对护儿说:“公意既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护儿于是不敢说话。不久,取代宇文述任左翊卫大将军。
从“今被执矣”中可以看出,宇文化及谋反时,隋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捉住,来护儿被捉后也遇害。备选项混淆了来护儿遇害时的背景。
五、主客体混乱即混淆了文中人物与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选项出错。
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由“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句可知,“欲不廉”是作者对古之廉者的揣测,C项却表述为现实存在,错误。另外,“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在文中也找不到根据。
六、不合逻辑即题干在表述时,混淆了分句间的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以致导致选项出错。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文中说“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将军拥有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的结果。备选项把二者并列,逻辑有误。
综上所述,备考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并非无章可循。考生在仔细阅读全文,整体理解文章意思,然后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内容,仔细推敲,认真比对,识破设题误区,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含有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是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修辞语句的翻译方法
1.比喻的翻译。(1)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3)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这里的“杯杓”代指“酒力”,整句话可译为“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3.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在翻译时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怒发上冲冠”,可译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像要顶起帽子”。(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可译为“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4.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又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应译为“到处叫喊喧哗,骚扰破坏”。
5.并提的翻译。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常用并提法行文,考生在翻译时,需要将并提句分开翻译。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时,一定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对”的原则,对并提的部分进行分解,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委婉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7.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钟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练习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