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中国电影ldquo走出去rdquo
TUhjnbcbe - 2021/5/8 16:42:00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走到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历史转折点。全国电影总票房从年的.7亿元增长到年的.66亿元,年国产影片以.75亿元的票房成绩取得64%的市场份额,刷新近十年纪录,说明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国内观众对于国产大片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走出去”却依然面临重重困境。首先我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扩展有限,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不足,国内“爆款”电影的号召力限于华人圈:《流浪地球》在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也仅有.55万美元票房,占其全球总收入0.8%;其次国产电影“走出去”在文化呈现上还较为单一,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仍然集中在历史片和功夫片:《叶问4:完结篇》以突破万美元的成绩夺得年度华语电影海外票房冠军;此外,电影“走出去”还面临着路径依赖、精品佳作体量小、传播市场半径受限等等问题,因而研究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渠道、内容与机制的课题便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针对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推广这一主题,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海外市场占比、海外传播效果和文化研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如著名学者黄会林先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系列就颇具代表性。该系列图书对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由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主编,贵州教育社出版的图书《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试图对中国电影的政策策略、文化策略、艺术策略、思想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努力建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填补、丰富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研究,为建构“电影国际传播学”这样一个电影学学科分支提供了学理基础,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电影的目光》收录了陈旭光教授、肖怀德副研究员以及多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包蕴丰富。该书总结了近十年中国电影海外发展历程的基本事实和数据资源;调研了国有和民营代表性影视企业对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国产影片的主体、内容、风格类型与海外传播适应性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大量数据分析为基础,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方法、机制、路径与受众做了全面审慎的总结。

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本书不是单纯的就电影论电影,而是将电影“走出去”置于国家文化战略的视野下进行系统化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国文化走向复兴而逆全球化抬头的文化、经济、政治格局中,电影发展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影本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电影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国家文化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本书将电影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维,作为文化传播极其重要的媒介,以高度的媒介自觉、超越电影自身的视域,进行“文化战略”层面的研究,为国家制定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政策以及其他战略布局提供思路,为中国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中国电影国际战略、海外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研究层面的战略高度,在理论形塑上,本书锐意创新设计了一套以点覆面、立体多维的学术框架。从内容策略、渠道拓展、文化/跨文化接受、政府管理与调控/商业机制、期待视野这几个维度来进行框架设置。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电影产业是电影各式复杂经济形态的统称,而电影“走出去”是一个更加综合性的维度,是政府与民间、艺术与商业、市场与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合力突围。本书这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打破了电影文化、产业、市场、受众研究的藩篱,以综合、立体、多维度的研究思路,来构建电影“走出去”的方法论。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体验得到的现实,极具实操性和现实意义。

在形式的建构上,本书立论视野高、方法论独具一格;在图书的内容上,本书别具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本书着力于对欧美、亚非受众心理结构的深入挖掘、探索,通过对受众审美心理和深层心理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类型电影的理论探索,从而创作出符合欧美、亚非受众心理需求的类型电影。在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早期的建设中,心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雨果·闽斯特堡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电影美学研究日益转向观众,观众心理学,特别是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日占上风。受众心理的研究对于电影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现有关于受众心理的研究,多是西方主导的、服务于西方文化扩张与控制的,以中国为主体的研究几不可见。为此,本书用了大量篇幅,详尽地阐述了西方主导下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刻板印象下中国电影跨文化接受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走进”异质文化国家的策略,即生产一批具有观赏性、普及性的商业电影/类型电影,唯有商业影片能够在更大范围的普通观众中形成稳定的消费需求和接触欲望,而类型电影的关键在于塑造来自中国而属于世界的英雄人物,即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品质的中国人物。本书在理论层面上弥补、填充了电影中以中国为主体,以欧美、亚非等观众为研究对象的心理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上又为电影“走进”异质文化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其二,基于国内电影海外推广偏重追求欧美市场,尤其是北美(主要指美国市场)而屡屡受挫这一实际情况,本书打破中国电影“走出去”就是走向美国、抗衡好莱坞这一固化、单一的思维定式。陈旭光教授认为,由于中国文化的“高语境性”,为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应该将目光放在亚洲和非洲等对中国文化认同度更高、文化差异性更小的地区和国家。书中创见性地提出“立足国内,争取东南亚,拓荒非洲、南美,冲击欧美的‘递进市场策略’”,而后以《英雄》、《赤壁》、《战狼2》等案例为基础归纳、反思,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应以“潜力股的亚非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和地区”为突破口这一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海外推广策略。

总体而言,本书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认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从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关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和国家传播,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市场机制,拓展海外推广渠道,创新内容和叙事机制,推动中国真正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之路。书中对海外推广渠道的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推广路径;依托孔子学院进行渠道推广;以“外交+公益”渠道为主导,协同商业渠道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等。

在传播渠道的微观层面上,笔者认为,随着新媒体平台在海外的迅猛发展,电影“走出去”可以趁势搭船出海。据SensorTower发布的一份全球年上半年的APP榜单排名显示TikTok(抖音国际版)APP以6.26亿次下载量排名榜首。短视频有着病毒式的传播力,费玉清的歌曲《一剪梅》5月8日登陆TikTok平台,其标签有超过万的观看次数,歌曲在芬兰热歌排名第二,在挪威、瑞典和新西兰也排在前三,对于中文歌曲来说尚属首例。电影“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理应“由短及长”循序渐进。相较于两小时的电影来说,几分钟的短视频更容易抓取海外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培养海外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引导其慢慢走入中国的电影世界。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国外受众体量大、对平台认可度高、黏性强等优势,通过剪辑中国优秀电影中精彩的片段进行传播这一方式,将平台观众转化为电影观众,将电影观众转化为“中国故事”的观众。这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推广思路符合传播学的基本规律,与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相契合,理应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突破口。

年初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逆境中奋力突围,民族电影工业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这样艰难的时刻,电影人当携手共渡时艰。《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作为思想的工具、理论的武器,既可为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研究的后来者提供镜鉴,又可为电影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对电影工作者亦有着激励、鼓舞和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中国电影要以傲风雪之姿挺过去,继续扩大海外市场和新媒体市场,逐渐减少对影院的过度依赖;中国电影要以任栋梁之态突围出去,让中国电影中承载的价值观、思想意蕴、审美意趣真正走向世界,打破“东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呈现立体全面、至臻至美的中国形象。

本文原载《中国电影报》年7月15日,援引请以原报为准。转载未能联系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号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电影ldquo走出去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