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诸葛亮火烧赤壁无惧色,火烧藤甲兵却泪流满
TUhjnbcbe - 2021/5/27 19:18:00

诸葛亮三国里,因善于火战,先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因而被戏称为三国纵火犯。

其中最为杰出的是火烧赤壁,公元年,在赤壁大战之前,由于敌强我弱,他和刘备率领的军队被曹操一路追杀,无处立足,只得投奔刘表的儿子刘琦,驻扎在江夏。

此时东吴孙权得知曹操占领荊州,也十分惊慌,内部文武官员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抗击,使孙权一时竟拿不定主意。

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对孙权分析了当时形势,并晓以利害,说服了孙权和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又和周瑜制定火攻之计,吴蜀联军在赤壁火烧曹操30万大军,致使曹军伤亡惨重,退回北方。

遂后孙权和刘备各自占领了荊州一些地方,三国鼎立之势至此奠定。

赤壁之战奠定了蜀国的地位,而在这些火战之中,诸葛亮几乎滴泪未落,为何在火烧藤甲兵时,痛哭流涕。

公元年,南中地区民族首领孟获挑头反叛,诸葛亮以抚为主,本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平叛策略,六擒孟获而不杀,在第七次擒住孟获时,他迫不得已使用了火战之计。

当时孟获六次遭擒后,仍然不肯归顺,于是便请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出兵助战,兀突骨遂带领3万藤甲兵与蜀军作战,而且初战告捷,这使诸葛亮大为诧异。

此后诸葛亮了解到这些藤甲兵所披藤甲,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制作的,是将山中藤条采来浸入油中,半年后取出晒干,晒干以后再侵入油中,反复十次,这才制成藤甲穿在身上,刀枪不入,而且入水不湿,渡江不沉,可当舟楫。

知道这些情况后,诸葛亮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物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想到藤甲乃木藤浸油制成,虽然刀枪不入,入水不沉,但遇火必然燃烧。

于是亲自查看地形,发现盘蛇谷形如盘蛇,蜿蜒曲折,两边石壁光峭,并且没有树木,于是派人将数十辆粮车推谷中,里面藏好火药,埋伏妥当,遂后设计将藤甲兵引入盘蛇谷,放起烟火,将兀突骨所率3万藤甲兵烧得焦头烂额,拳筋缩骨,臭不可闻,惨不忍睹。诸葛亮站在山上,望见此景堕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在这里我们必然好奇,诸葛亮在赤壁火烧曹操30万大军,其惨烈之状胜藤甲兵十倍,但诸葛亮却面无惧色,为何在盘蛇谷火烧藤甲兵时却泪洒胸前,发此感慨?

在此我们不妨稍作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战对象不同

在三国时期,刘备向来是以正统自居,而曹操在人们眼中乃是篡汉奸臣,所以赤壁之战就成了一场正义的反抗战,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因此对待敌人只要能战而胜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战争方式,对诸葛亮来说都是可行的,所以烧死再多的敌人,诸葛亮也不会发此感慨。

而在平定南中各郡时,作战的对象并非是敌人,而是南中各郡治下的黎民百姓。虽然南中各郡在西汉时就已设立,但在刘备称帝前后,早已把南中各郡看成是自己的地盘,南中各郡的百姓也是自己的子民。

虽然孟获反叛,但诸葛亮心里明白,孟获和其叛军并非是敌人,乃是国家内部矛盾,出于迫不得已,在作战时才采取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故而泪洒胸前,发此感叹。

第二,战争目的不同

正如前一点所言,既然和曹操是敌我矛盾,就应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进而占领敌方领土,恢复汉室大业。故此火烧曹军30万就是彻地的军事胜利,所以诸葛亮面天惧色。

而和孟获及其叛军乃是国内矛盾,并非以消灭叛军,攻占叛军领土为目地。早在出征南中前,诸葛亮就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平叛策略。也就是说,只治一服,不治一死,虽然火烧藤甲兵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终究是对既定战略的破坏,也违背了平叛的初衷。

况且,诸葛亮在末出山辅佐刘备时,就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东联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拒曹操”的整体战略。

所以对南中各郡,诸葛亮的政策是怀柔和招抚,而不是镇压和剿杀,这也是为了给蜀国今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所以火烧藤甲兵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线希望,诸葛亮也不愿行此下策,故而感慨叹息。

第三,战后影响不同

诸葛亮火烧赤壁,惨重的伤亡能够给敌方士兵造成极大的心理威慑,便敌方心里有所畏惧。建安十八年(公元年),当曹操再次下江南征讨孙权时,两军在濡须口相持不下,孙权于是写信给曹操说:“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曹操看完信只好无奈的退回北方。

而平定南中各郡并非是为了给南中各郡军民造成心理阴影,这种惨状越强烈,反而越容易引起南中各郡军民反抗,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把自己正面形象的国家军队造成暴军剿杀的负面形象,与平定南中各郡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四,切身感受不同

赤壁大战时,虽然诸葛亮出谋划策,与周瑜定下火攻之计,但诸葛亮当时并未在场,而是在江油,协助刘备谋图夺取南郡,并没有看到曹魏军队被火焚烧的惨状。

而在盘蛇谷火烧藤甲兵时,诸葛亮登山亲眼看见士兵在烈火中挣扎,其惨状不可笔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临其境,能不落泪?如果说前三点是出于理性的话,那么这一点就确实是出于感性了。亲眼目睹这一惨状,不由诸葛亮泪洒盘蛇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纵观诸葛亮一生,善于用兵,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六出岐山征伐中原,使曹魏大军有“畏蜀如虎”的心理负担。

而在火烧盘蛇谷时,望着火焰中挣扎的三万藤甲士兵,他深深地知道,这是在烧自己的百姓!因此痛心疾首,泪洒胸前,仰天长叹:“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火烧赤壁无惧色,火烧藤甲兵却泪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