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
作者:郦波
诵读:荷之韵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首标志着苏轼蜕变成为苏东坡的千古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在题记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是说苏轼和朋友一起在沙湖道中,突然空中有朵雨做的云,促不及防没有带雨具,他人都是狼狈躲雨,唯东坡居士吟啸徐行。他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前行,独杖和芒靯轻轻捷便利,犹胜过马儿,怕什么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了。料峭的春风啊,把我的酒意吹醒,寒意虽然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勤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路啊,信步归去,于我而言,无谓风雨无谓天晴。
这是怎样的境界呢?这就是东坡居士的境界。而此前的东坡并不是“东坡”,只是苏轼,此后的东坡才是名扬千古的“东坡居士”。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的七月七日,地点是黄州东南的沙湖岛中。黄州,不错,“是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就是苏轼到东坡的蜕变之所。
说起苏轼来,历史上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评价,乐观、旷达、圆融、超脱,可这些品性的源头又在哪儿呢?我以为只是四个字:赤子之心,或者说“纯粹”。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本来都是天使,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欲望、情绪、习性,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诱惑,都使我们渐渐丢失了原本的纯粹。当然,这也是成长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当大多世人都在红尘中迷失了“本我”的时候,还有极少数的人,他们还能保有最初的纯粹,我们便称那样的人是有“赤子之心”的。李后主、苏东坡、王阳明、纳兰容若,莫不如此。李煜与纳兰因亡国丧妻一直痛苦,把一颗赤子之心引向致深的伤感与痴情,故尤能真切感人。而苏东坡与王阳明则因人生的大坎坷,把一颗赤子之心引向超越,最终升华出更加卓绝的自我,从而光照千秋。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身陷诏狱,大难不死,之后被放逐穷荒,在边远的贵州龙场悟道,终于成就了五百年来第一完人。而苏轼同样因为“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大难不死,之后被远足黄州,在僻远之地痛定思痛,终于成就了千古一人的“东坡居士”。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由东坡居士、阳明先生而观之,诚然如是。当然,苦难只是契机,最后能否挣脱、超越、升华,那还要看每个人的天赋、素养、心性和积累。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心中同样只有沉郁和悲凉。元丰三年的二月,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虽免于一死,贬谪黄州,但因其罪官的身份,当地政府并不提供住所、食宿,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全家寄居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中。所以,某一个夜晚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独、寂寞、寒冷,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久居寺院终究不是办法,时至五月,苏轼无奈全家搬往江边被废弃的官府驿所——临皋亭。转眼到了中秋,无限窘迫的苏轼提笔写下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大梦一场的世事,带给苏轼的最终只剩下阵阵凉意。此时,不只是精神的苦闷,物质生活的艰苦,也是苏轼此生从未遇到过的。因其罪官身份,没有俸禄,也就断了经济来源。加上苏轼生性好客,不善经营,以前虽有俸禄,却无多少积蓄。此时每日全家用度不超过文,并且把钱串挂在房梁之上,谨慎支取,可见当时窘境。
见此情景,当地有一位叫马正清的读书人向官府申请下城东一片荒地,交于苏轼开垦。苏轼大喜过望,放下士大夫的矜持,带领全家整饬荒地,躬耕陇亩,竟然觉得其乐无穷。他想起唐代白居易当时被贬中州的时候,也特别喜欢中州城外的东坡,而如今自己便躬耕黄州东坡之上,所以一时顿悟,自号东坡。由此一念起,人生境界咫尺千里!后苏轼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带领家人,在东坡之上盖起了五间房子。因瑞雪初临,遂手书“东坡雪堂”。从此东坡居士和东坡雪堂就成为黄州最厚重的文化积淀。正是在东坡的陇亩之中,耕作之中,他反思人生,直面过往,绝往日之非,找到对理想、信仰的坚持。就在这种反思和寻找之中,曾经的苏轼,现在的东坡居士,放下了那些自以为是的浮华,找回了自己的本心,和自己,和世界达成了真正的和解。
他以最俗的“东坡”二字为号,不在乎世邻的讥笑,扛起锄头来就像个农夫。他常与野老村夫为友,活得就像一个黄州的土著,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只有放的下,才拿的起。从黄州偏僻的尘土里站起来的东坡居士慢慢的开始成为一个大写的奇迹。标志着这种升华的,就是这首《定风波》,东坡居士雨中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人到中年,回望向来的萧瑟,“已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境界呀?
有了这种境界的东坡居士,在这一年的秋冬,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黄州成全了苏轼的时候,苏轼也成全了黄州。黄州赤壁虽然不是赤壁之战的旧址,却因此名满天下,成为人文胜迹。所有的人生坎坷与磨难,其实都是为了让你能像东坡居士那样,找到这样的契机,找到这样完美的人生姿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郦波,字云水,号沧溟,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嘉宾。其代表作品有《王世贞文学研究》《五百年来王阳明》《宋元明清那些爱》等。
诵读:荷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