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写赤壁,写了三次,留下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怀古怀错了地方。作为一个大文豪,向他的偶像,或者说是敬佩者,表达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怀,是很激情也很严肃的事情,苏东坡怎么会搞错地方呢?这可是很丢人的事。问题是,他就是怀错地方了。赤壁之战到底是在哪打的,一直在争,什么时候开始争的,就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搞错地方来看,应该是在苏东坡之前就开始争了,可以说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意识斗争,于是就出现“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一样的意识谈判,经过一些历史学家的渲染后,基本认同了赤壁之战不是在湖北黄州,而是湖北的蒲圻。才在人们的意识里最终形成一个方案,什么方案呢?苏东坡这个大文豪怀古怀错地方的黄州,是文赤壁,那个打了战的,周瑜黄盖点了一把火,烧红历史半边天的地方蒲圻叫武赤壁。
我以为,历史对赤壁之战的错误判断,不是《三国演义》写错了,也不是《三国志》记载错了,苏东坡更不是怀错地方的问题。那是什么错了呢?是曹操,刘备,周瑜结束赤壁之战后,对这场战争的输与赢,战与撤就各有各的说法,作为当事的三方,所讲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也就是说,赤壁之战结束以后,对于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曹操与刘备,曹操与周瑜,刘备与周瑜,三者之间的说法分歧很大。一点是肯定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基础,就是后来的历史进程,不要说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就是现当代,也还是辨不清真相。我以为,赤壁之战是一场持久战,不是我们所认为了黄盖十几条船、点上一把火就结束了的事。里面大大小小打了多少次,从刘备的博望坡开始,又放了多少把火,都是在哪放的,谁放的,怎么放的,都是值得三国爱好者去思考的问题。
赤壁之战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壮烈,“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横跨几个省战线拉着很长的战争。刘备与孙权相互配合,曹操把刘备从江陵打到了巴丘,刘备被曹操打的败退了几百公里,孙权为了刘备稳住阵脚,在合肥,来了个声东击西,分散了曹操的兵力。孙权在合肥佯动一段时间后,听到曹操派的部队到了,估计是还没打个照面,就走了。曹操把刘备一直打到了赤壁,战争的天平才开始倒向刘备。这时候,曹操大军又来了瘟疫,死了很多士兵,他只好带着部队回了北方。从此,刘备在荆州才有了几个郡的根据地。也就是说,《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没有火功这一说法,是曹操打刘备打的不顺利,又遇到了瘟疫,是自己的撤退的。而《三国志:先主传》又是怎么记载这一著名战役的呢?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先主派遣诸葛亮去见孙权,准备和他结盟,孙权派周瑜、程普等率水军数万人,与先主会合,共同抗曹。联军在赤壁与曹公展开激战,大败曹军,烧毁了曹军的战船。先主和东吴军队水陆并进,一直追击到南郡,当时爆发了瘟疫,曹军士兵大量死亡,曹公只好撤军返还。这段记载放火烧船在赤壁之战中并不是起关键作用的,而是“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才“焚其舟船”。从《三国志:武帝纪》与《三国志:先主传》看,这场战争是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战争,孙权都只是配角,何况周瑜。那么在《三国志吴书》中,只有《周瑜传》记载的特别详细,《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基本是按周瑜传加工完成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这一段记载与《三国演义》基本差不多,先打了一次,曹操输了,这时候黄盖献计,诈降,烧船,曹操大败而归南郡。这里的记载,周瑜是总指挥,黄盖是具体实施者,曹操失败是因为黄盖的一把火“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那就印证了苏东坡所言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过这三处都记在了一个事,曹操大军瘟疫来了。我们知道古代对瘟疫的处理办法就是焚烧。那么到底是因为瘟疫烧的火,还是黄盖的火攻使曹操失败的呢?也就是说,如果是瘟疫,那就不是一把火,而是曹操大军只要是发了瘟疫的地方,不管是船,还是陆地的军营。他撤退时,都会放火烧了。要搞清这个问题,就要搞清到底为什么放火?又是是谁放的火?
从这三处的记载,一个事实是清楚的,那就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确实发了瘟疫。关于这场瘟疫的时间《先主传》与《周瑜传》的记载有点不同,《先主传》,“焚其战船”在前,“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在后。烧船的是刘备,或者说是刘备统领的兵马。《周瑜传》的意思是“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里所说的,与曹操在赤壁相遇时,曹操大军就已引发了瘟疫。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陈寿在《先主传》说的“时又疾疫”,曹操大军而不是到了南郡才发的疾疫,早就犯病了。《周瑜传》的意思很明确,“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是用火攻把曹操打败的。陈寿在《武帝纪》为什么没有记载那把火呢?而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不是因为火,“乃引军还”,而是因为“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不过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的《郭嘉传》却有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从《郭嘉传》我们看到的是“于巴丘遇疾疫,烧船”。这火是曹操自己烧的,而且,打到巴丘,还没到赤壁,曹操大军就开始发瘟疫了。
从《三国志》各处的记载来看,曹操大军瘟疫是真,赤壁之战的火也是真,不过是谁放的,因为什么放的,就有了争议。赤壁之战后,归纳起来为:曹操说,我是瘟疫,自己烧的船,自己后撤的。刘备说,你是被我孙刘联军打跑的,还烧了你的船。周瑜说,是黄盖的好计谋,是我与黄盖的火攻把你打趴下的。为此,我请大家想想周瑜的说法,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投入了多少兵马,《三国演义》是说八十万,据一些人统计是不会少于三十万。那么把一半兵马应付其他各个分战场,在赤壁的连锁的船上,我想不会少于十万人。大家想想,十万人,要有多少船,要绵延多大的面积,起码要占十平方公里。《三国演义》说黄盖二十条快船,相关史料记载是“数十条”,就算是二十条火船又能让多少条船多大的面积迅速烧起来,或者说,曹操根本就不是把部队堆在一起,连锁的船,也分为几坨十几坨,绵延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这么大的范围,真要烧起来,我以为一个月都烧不完,曹操人多,腾出手来,一边砍连船的铁索,一边派人抵御周瑜,都来得及。
有人会说,曹操会没有防备,因为黄盖是诈降,你觉得会有可能不防备吗?那是战争,不是游戏。从而看出,周瑜黄盖的火攻战略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作用,《周瑜传》中的记载自然有“表周瑜之功”的成分。那么刘备呢?“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这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破,再烧船。我们还可以想到一个问题,曹操退后,这些船不能用,刘备所担心的是瘟疫会传给他的部队,所以烧船,不仅要烧船,还有烧掉曹操留下来的所有战略物质。曹操为什么烧船呢?也不仅是为了制止瘟疫流行,我以为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撤退,把火烧起来,能延缓刘备与周瑜进攻的时间。
我以为,整个战争应该是曹操因为瘟疫打不下去了,后撤计划泄了密,刘备,周瑜大军乘虚而入,在赤壁之战的各个战略要地发起了猛攻,曹操,刘备,周瑜三方根据战场情况与制止瘟疫,都烧起赤壁之战的那把火。一部《三国志》,作者又只有陈寿一人,怎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呢?那么这就涉及到陈寿的史学观了。我以为,这种记载可以看出陈寿著《三国志》不主观臆断,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下笔。《武帝纪》的观点,陈寿来自于魏国记载的史料,《周瑜传》的记载来自于吴国的史料,只有一处《先主传》的看法是陈寿自己的观点,因为陈寿没有办法,蜀汉没有收集整理史料的部门,相隔半个多世纪,陈寿不可能找到当事人,只能自己来。我比较赞同三国志《武帝纪》与《先主传》的记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没有火攻这一说法,或者说周瑜的火攻,也只是小范围的,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赤壁之战那把火是处理瘟疫才是关键所在。
我还以为赤壁之战的战线拉得很长,时间也不是《三国演义》里所描述那样的仓促之间,源于曹操大军的瘟疫,可以说是,在曹操后撤的路途,为了妥善处理瘟疫死亡的将士,采用都是火焚,走到什么地方火就烧到了什么地方,曹操大军败退的路上处处是火。
从而,我可以说一句话,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不只是怀错了地方,还寄错了情怀,他的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只是来自于流传民间赤壁之战的通俗话本,而不是正史。或者说,苏东坡当年根本没看三国正史,他看的只是“闲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