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我带孩子把杜甫足迹做成地图,大语文时代这
TUhjnbcbe - 2021/7/15 16:43:00
北京主治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9.html
本文授权转载自“帝都小五妈”(pku5mama)这两年“大语文”很火,除了知道要多阅读拓展视野,不少家长都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背了很快就忘,该怎么加深记忆?语文跟其他科目是什么关系?孩子喜欢古诗文,该怎么再加一把火?回答这些具体问题,离不开大语文学习的核心观点:孩子需要掌握的,不再只是孤立的字词句段篇能力,而是对文化、历史等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眼界和思维能力。之前我说过,父母要帮助孩子把书读厚。怎么读厚?我给大家推荐了不少经典书籍,而今天我们要强调的是,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没有时间怎么办?有地图啊!此河南非彼河南咱们从一首非常熟悉的诗看起。这首诗是杜甫写的,杜甫老爷子当时写得很爽,但后世读起来可有点晕头转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乍一看好像挺好懂,就是听说打了一个大胜仗,我开心、我自豪、我抑制不住兴奋的脚步往外撩。可是,这满篇的地名,是咋回事?又是河南又是河北,又是襄阳又是洛阳。剑外和蓟北,更是没听说过。巴峡和巫峡,又是哪里?如果孩子强行背这首诗,也可能很快记住,但肯定容易忘呀。而如果我们结合下面这幅图来看,就一目了然了。原来,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一直在蜀中(四川)避难,现在他听说叛军被平定了,立刻就急着要回老家了。题目里的河南、河北,不是现在的河南省和河北省,而是唐朝的河南道和河北道,这两个区域被朝廷官军收复了,而杜甫的老家在河南道的洛阳附近,自然也就太平了。第一句的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也就是杜甫所在的蜀中地区。杜甫听说“收蓟北”,高兴得不得了——蓟北是指蓟州以北,相当于现在北京以北,是叛军的老巢,这里是用“收蓟北”来代指叛军被全面平定,不是简单收了这一小块地方。要是现在,杜甫最可能的行动是买一张高铁票,走宝成铁路转陇海线,六个小时就到家了。可是在古代,他要先坐船穿过嘉陵江上的巴峡,再进入长江穿过巫峡(这一段水路用红线表示)。再上岸,经过襄阳,奔洛阳(红线带黄点的线)。好家伙,短短两句诗就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几个地名用“即”“穿”“便”“向”几个字连接起来,是不是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兴奋激动、归心似箭?我在这里开了个脑洞,如果他坐的是高铁,这句诗就得写成“即从成都穿秦岭,便下西安向洛阳”了。李白走过的路其实,杜甫这首诗里的中间一段路线,李白也在一首著名的诗里走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首诗里,李白的路线是这一段——这里的白帝,是指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江陵,是指现在的荆州。上边提到杜甫回洛阳,就是从嘉陵江到重庆,从重庆到江陵,再在江陵上岸走旱路。他们共同走过的这一段的前半段(图中红色箭头),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咱们中学还学过一篇课文,是郦道元的《水经注》里的,说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岸山连着山,没有缺口,坐在船里,视线都被山挡住,只有中午和午夜,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水经注》还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不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出处吗?还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不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出处吗?看来,李白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化用了经典的地理学作品,形成了更加经典的文学作品呀。历史上的四川盆地前边两首诗,都是从四川盆地的水路往外走。而如果看一看中国地形图,我们就会发现,四川盆地真是一个安乐窝,它四周被高山包围着,像是天然的城墙,把这里保护得紧紧的。难怪历史上很多政权在这里割据。这圈城墙,只有两个口子,这两个口子,如果从外边往里进攻,都很难通过。一个口子是上文所说的,李白和杜甫走的水路——他们是自己坐小船顺流往外走,这个容易,而数十万大军逆流往里走的话,简直不可能。还有一个口子,就是四川盆地北边的剑阁(剑门关)。(图中蓝色箭头是水路,红色箭头是陆路)哈哈,你猜到了,这里说的是李白另一首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你跟孩子读到《蜀道难》里的“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加深记忆,那就看看这幅图吧!剑阁就是剑门关所在地,这里其实就是老天爷在大山里阴差阳错地劈开的一条缝。这条缝又窄又陡,在这里建个关口,真的是一个人守着、一万个人也过不去。这个口守起来容易,可是选守将很关键,如果不是最亲近信赖的人,当了“蜀奸”(狼与豺),把关让出去,那整个四川盆地就被包饺子了。学好语文离不开地图你看,我们读着诗的时候,拿地图一对照,不但更好地理解了诗,而且学习了地理,还锻炼了综合的观察、思辨能力。不但是读诗,其他语文知识也有地图的用武之地。我们还是拿熟悉的知识点来举例。大家都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表面上大张旗鼓地修一条路上的栈道,迷惑敌人,背地里从另一条道路杀出来了。成语解释说,最早是韩信帮刘邦进攻项羽的故事,我们一查历史和地理:哦,原来,从四川北边的剑阁这条小缝里出去以后,在绵延漫长的秦岭里,还有几条道路可以钻到北边,其中一条叫陈仓道,还有一条叫褒斜道,这些都是李白所说的“蜀道”。韩信就是让人明着修褒斜道的栈道,暗地里走的陈仓道。很多男宝妈说孩子喜欢听三国演义的故事。这一点特别能理解,男孩子都有战斗精神,都崇拜英雄嘛,那看三国演义只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些画面?当然不够啦。三国演义对照地图来看,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关公千里走单骑是走的哪条路?赤壁之战是在哪里打的?马谡丢失的街亭到底有多重要?就说失街亭这件事,小五妈画了一幅图——诸葛亮跟韩信一样,目标都是秦岭北边的西安。但由于蜀道太难,诸葛亮没走那几条小道,只让赵云在这里当疑兵,自己带大军从秦岭西边的祁山绕过去。(图中红色粗线,横着的是秦岭,竖着的叫陇山,街亭就在陇山的豁口上)图里的粉色圈圈地带本来是魏国的,但诸葛亮大军一到,几个主要的长官都投降了,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派马谡堵住街亭这里的小口(图上的五角星),诸葛亮就可以从从容容把粉色圈圈巩固住、消化掉,然后以这里为根据地去给魏国胸膛里插上钢刀。街亭一失,所有美好图景化为泡影,只能以最快速度撤退,要不然连诸葛亮都要当俘虏啦!你说,马谡该不该杀?“图”与“书”不分家今天这几幅图,都是小五妈拿了一个现代的地图,自己画上去的。对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来说,可能很难做到,这里只是拿了几个语文知识点作示范。主要还是提醒大家,别忘了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时,把空间也考虑进去。我们平时总是说“图书”,“图”和“书”是并称的,都很重要。一场战争在哪里发生,一首诗是在哪里写的,一个文学家到过哪些地方……这些,我们都可以去探索。我一直觉得,书贵精不贵多,看足够的书是前提,但能够把书里的知识融会贯通才是关键。至于该怎么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培养孩子看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玩拼图式的地图。在学龄前,家里至少要备一张正式的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这些地图很好买,就不列版本了。下面几本地图类的书,是小五妈精选的,可以在孩子上学以后入手,还是按从小学到高中的推荐顺序。

资源推荐

1.《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适合年龄:上学前和小学阶段2.《手绘中国历史地图》适合年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3.《地图上的中国史》适合年龄:高中4.《中国历史地图集》最后一套王者级别的,高中学霸或喜好文史知识的爸妈可以入手,摆在办公室充门面都相当有逼格。这是小五妈家里这套书的实拍:5.地图文章中的几张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在看”,并长按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带孩子把杜甫足迹做成地图,大语文时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