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在被曹魏和东吴联合夹击,迅速地崩溃,最终败走麦城,全军覆没前,从荆州北攻的关羽军,其实创造了一个三国时代不小的奇迹,这就是用3万人马,甚至不到3万人马,全歼了来与之对抗的曹魏方面的3到4万先头部队。短时间内起到了“威震华夏”,同时也让东吴方面胆战心惊的战绩。从而让两家罕见地迅速达成了联合对付刘备集团的临时协议。这个小奇迹,就是后来人津津乐道的“水淹七军”。说关羽能以3万人甚至不到3万人水淹七军,打了一个中型的歼灭战,其实是有根据的。前面也说了,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期间,军力本钱最大不超过1.5万人,名义上借荆州后又向南积极发展,占据了长沙醴陵等新区,收降了黄忠、魏延等大将。汉末三国时代的地方部队私人化严重。这也是各地州牧都可以简单地不听调遣,割据一方的基础。
因此只要能新占据一郡,收降一员大将,那么这些州郡的地方军队和新入伙的大将手下的步曲,往往就一并归了新主。刘备扩张了至少4个新郡,那么增加2到3万的人马是正常的。也就刘备在“受邀”入川之前,曾经分析过,此时其手下有4万左右的兵马是比较合理的。正因为赤壁之战后,东吴方面可用的主力人马也不过3到4万人,而且大战之后需要修整和补充,面对刘备的同样3到4万人基本势均力敌。而且双方兵力加起来面对退回北方的曹操仍然不占兵力优势,因此东吴方面才主动放下身段,在名义上又是借给刘备荆州,又是用美人计拉拢。而且面对刘备大力的向南扩张,东吴方面也是垂涎三尺,曾经主动来抢劫胜利成果,但是因为刘备此时力量已经增强,东吴方面也只能被迫达成了临时划界协议。可见一切政Z势力之间,所谓的友好合作,都是建立在双方合理力量对比的基础上。
如果力量对比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立即刀兵相见的翻脸一定比翻书还快。而刘备和关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新晋升的政Z菜鸟,因此从暴发户到再次一无所有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刘备在荆州聚集了4万人马。初次入川带去1万,搞不定之后被迫让诸葛亮和赵云再增援1万;其实仍然剩下2万主力在“上将”关羽手里。在彻底搞定西川前,刘备和诸葛亮必然不敢把赌注全部押上去。曹操以5万大军都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汉中,谁敢说刘备就一定能用区区2万人一举搞定大一个数量级的西川?因此必然至少留下一半人马给关羽,至少要保住荆州大本营。因此留给关羽的最多不过2万人马。正因为刘备在西川进展顺利,并且用实力击败曹操。挫动了曹操的主力,而导致关羽在手握兵马不多的情况下,也敢对南阳盆地下手。关羽留守荆州几年,而且又准备北进,同时防御东吴方向,肯定也不会闲着,必然利用空档期招兵买马。因此满打满算,关羽手下最强的时候,也不过有4万人马。
而这4万人马中,最多有2万是打过仗的老兵,有一定的战斗力;而另外2万基本是新兵,战斗力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关羽北进时,三国演义说在荆州沿江要塞,留下了3万精兵。最终觉得东吴鼠辈们不敢来犯,才把这3万精兵调走一起北上。其实根据狼山分析,关羽手下此时一共也最多只有4万人,哪里有3万精兵留守江防?最多留下1万人马。带另外3万人北上,最终留下的1万人也调走了,只留下地方治安B队防御,难怪吕蒙派出一批特种部队白衣渡江就迅速拿下。也就是关羽北上,大战略上已经属于管头不顾屁股的一边全部压上,但最多只不过3到4万人。曹操方面一开始也是派了3到4万人马来拦截。大将自然是于禁和庞德。于禁是跟着曹操长期打天下的老人。被评价为带兵有大局观,因此可独当一面,估计曹操最多给其3万左右的人马。而庞德原是马超手下,投降曹操后估计仍然有本部人马1万来人。为了在新主子面前表现,因此主动请缨,当先锋来战关羽。
因此一开始,是关羽的3万主力,对于禁庞德的4万左右。没想到曹魏2将不知天时地利,被关羽来了个水淹战法。搞了一次歼灭战。庞德不好意思二次投降,被干掉。于禁没那么傻,投降就投降。因此水淹七军之后,曹魏方面居然有超过3万人被关羽成建制俘虏。而关羽却对如何处置这3万人犯了愁。如果都立即杀掉肯定不行。在汉末,任何青壮年都已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何况是有作战经验的部队。而立即发路费放掉更不行。在当时,当兵吃饭是一条重要生路,如果这3万人都放回曹魏,那么他们回头又会立即重新参军杀回来。而如果就地编入关羽军,那么又怕他们临阵反水,重现曹操当年面对张绣投降后的麻烦。说到底,关羽当时根本无法消化这3万人,侧面说明关羽本身也不过一共带兵3到4万,根本吃不掉对方的3万俘虏。最终只有一个办法,解除武装后,把这3万人长途押解到荆州“长期劳动改造”,包括其主将于禁。
于是后来出现了一个笑话,这就是于禁到了荆州后又被东吴俘虏,孙权反倒对于禁客客气气,待为上宾。而于禁手下的这3万俘虏,居然给东吴军做了快速补充。这样关羽的3万主力,面对曹操方面又增援的徐晃领衔的5万主力和东吴的5万西进人马(收编于禁的3万俘虏后)的夹击,快速崩溃也就不奇怪了。如果关羽真曾经有5万以上的大军,何至于到麦城前只剩下百来人?
瀚海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