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快看这里年赤壁市5月调考九年级
TUhjnbcbe - 2021/8/12 13:28:00
北京著名酒渣鼻医院 http://liangssw.com/jiepai/13124.html

年九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试题卷(6页)和答题卷;全卷23小题,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2、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同时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考生答题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试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2)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描写友人离去时的画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惆怅。这样的写法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居易《卖炭翁》中细腻描写卖炭老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用以体现他艰难处境的诗句是“,”。

(4)生活中往往有许多艰辛与愁苦无从诉说,只能在言不由衷的话语中自我消化。正所谓“,”。(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面对非法侵占我国领土的外军,边防战士英勇无畏,冲锋在前,他们用热血践行了“,”(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誓言。

(6)他喜欢亲手打造闲适、静雅的环境,过着“,”(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田园生活。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酝酿(liànɡ)蜷伏(quán)髀骨(bì)矫揉造作(jiǎo)

B.收敛(liǎn)蛮横(hèng)炽热(chì)免冠徒跣(xiǎn)

C.菜畦(qí)干涸(gù)濒临(pín)自惭形秽(huì)

D.依傍(bàng)广袤(mào)旁骛(wù)感慨良多(ɡài)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不能妄自菲薄,认为“土”不如“洋”。

B.初中三年,我们九年级的师生相敬如宾,相互关心,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艺术家,她十分激动,一时间竟语无伦次。

D.小区里的阿姨们每天晚上都会集中在一起跳广场舞,可谓是乐此不疲。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是振兴赤壁茶产业的关键之举。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许多处世的方法。

C.会不会细致观察生活,能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D.他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还将自己的零花钱捐给灾区,全班同学一致公认他是乐于助人的“小雷锋”。

5.语文实践活动(5分)

荆楚四月,春光正好。4月12日,由外交部举办的以“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为主题的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在北京开幕。按下重启键、升级键、快进键的湖北省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这不仅是外交部疫后首场省区市推介活动,也是外交部首次为同一省份举办第二次全球推介活动。共有来自个国家驻华使馆,21个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位驻华大使、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等出席活动。

(1)为这则新闻取一个标题,20字以内。(2分)

(2)观看了包含赤壁元素的湖北宣传片后,几位来宾对赤壁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有人详细解说。在一旁的你准备自荐,你会怎样说?(3分)

二、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8分)

(一)名著阅读,完成6—7题。(6分)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这些东西?”丫鬟和媳妇一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个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醒人事。

6.本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7.《儒林外史》中还有人物受到刺激出现意外的情节。请选择一个简要介绍。(3分)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完成8—10题。(9分)

让英雄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星空

(1)前些天,一段视频和一封“家长来信”刷爆了“朋友圈”。视频是课堂上一名小学生声情并茂朗读课文《刘胡兰》,读到动情处竟情不自禁哽咽落泪了,可能是表情略显夸张,令身边童心未泯的同学们大笑。那封“家长来信”里,有家长明确反对孩子学习刘胡兰,认为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学校不该在下一代心里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视频和来信的关系不得而知,但引发的议论却值得思考:英雄主义教育真的“违背人性”吗?现在的少年儿童到底该不该学习刘胡兰?又该怎么学?

(2)对此,网上一封“老师的回信”赢得了无数点赞。回信鲜明地指出,刘胡兰和王二小等少年英雄诞生于特定年代,没有“天真烂漫的追逐嬉戏”,只有山河破碎、血雨腥风,是被迫、无奈地卷入残酷的战争,想躲也躲不了,只能依靠抵挡的勇气去义无反顾地迎击。今天我们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曲直,不仅是为了祭奠英灵,更是为了传承精神,告诉他们童话与温室外边还有疾雷闪电、冰雹台风。这封义正辞严的回信告诉我们,不仅应该让少年儿童学习革命历史,并且要学好、学透,对当时的血腥、残忍也不应简单回避。

(3)从根本上说,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给人间带来光明,却遭受老鹰啄食肝脏的无尽痛苦,被马克思称为“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悲歌慷慨千秋血”的夏完淳,搏击暴风雪的草原小姐妹,在烈火中奋战献身的赖宁……一个个少年英雄的名字,从未远去。说到底,敬仰英雄既因为英雄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更是人们追随效仿、挣脱“小我”的愿景,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与人心向善并行不悖。

(4)有人认为,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偶像,孩子们的选择亦应更多元、更自主。事实上,志存高远、无私忘我、敢于牺牲等英雄的优秀品质穿越千载而历久弥新,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是下一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当下的孩子们可以有更多元的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但拳拳爱国心、悠悠中华魂,必须要代代承继,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捍卫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品格永远不会过时。

(5)那些辩称今天的孩子不应接触血腥和暴力的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正是当年刘胡兰、王二小们的斗争、流血与牺牲,才让今天的孩子们远离了血腥、残忍和仇恨。“老师的回信”里有一张照片,一个中国婴孩被日本兵用刺刀高高挑起。另一张照片记录的是美军观察组成员在晋察冀边区地道躲避日军,同在地道里的八路军司令员爱人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哭声暴露地道,堵嘴时抱得太紧,孩子不幸窒息。没有敌人的暴行,何来先烈的壮举?把历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诉孩子,教育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乃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好的捍卫。

(6)正如那封“老师的回信”中所言:“让孩子远离自己民族的英雄,这是可耻的!”每一年的国际儿童节,庆祝的不止是童年的祝福与礼物、游戏与欢乐,还要纪念那千千万万舍弃自身幸福快乐的少年英雄们,要让孩子们在纪念碑前知晓“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去努力学习英雄人物、先进典型。当在家中讲述英烈风范时,孩子会坐下来昂首倾听,当“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歌曲唱起时,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孩子们的星空定会更纯净,国家的未来定会更开阔。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家长认为英雄主义教育违背人性,在下一代心里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对此表示明确反对。

B.“英雄之光”既指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捍卫正义而英勇斗争的品格,也包含了人性中对英雄天然的崇尚。

C.“和平时代,孩子们的选择应该更多元、更自主”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英雄的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应该代代承继。

D.要把历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诉孩子,这才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对和平最好的捍卫。

9.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最后的几个问句是对一段视频和“家长来信”的思考,引出下文“一封回信”关于英雄主义的议论。

B.“老师的回信”认为革命历史中的血腥、残忍不应该简单回避,革命历史不仅要学习,还要学好、学透,委婉道出了“家长来信”中观点的错误。

C.“童话与温室外边还有疾雷闪电、冰雹台风”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指出血腥、残忍也是革命历史的一部分,不应简单回避。

D.“孩子们的星空定会更纯净,国家的未来定会更开阔。”以坚定的语气结尾,铿锵有力,是对“让英雄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星空”这一观点的再次强调。

10.战争题材影片中经常会出现血腥场面,该删除还是该保留往往引发争议。结合本文内容,请你为此确定一个标准。(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1—14题。(13分)

留一扇窗给母亲

(1)女儿的卧室10平方,母亲的卧室13平方。请来规划壁柜的师傅,建议把女儿与母亲的卧室对调,理由是老人不需要那么大,而孩子的卧室大一点,可以做衣柜、书柜和学习桌或梳妆台。

(2)我听了,感觉有些道理,但碍于母亲也在旁边,我只是默不作声。在母亲没有开口之前,我是断不能开口调换的。

(3)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是经历了一场生死劫,才活过来的。母亲身体孱弱,多愁善感,心思仿若成熟的谷穗,沉甸甸的。时不时,沉重得几乎能压塌自己。为此,有些话我在心里翻上翻下,还是不可以随便拿出来的。原本,母亲就不能踏实地住在我处,时常叨念着她和父亲的家。

(4)几日后,设计壁柜的师傅打电话催我,我有些犹豫,说,不急,我和母亲商量一下。

(5)想起少时岁月,我们家的宅子地,是划在村南的一个大水坑旁的,三分之一的位置潜在水里。每逢节假日,父亲和母亲一起,领着我和弟弟,四处找寻土源,硬生生把水里的三分之一地盘,从水坑里抬了上来。

(6)燕子衔泥似的,一间卧房和它对面的一间厨房,搭建起来了。卧房唯一的窗户,房间里最亮堂的部位,母亲留给了我和弟弟。窗下放的是一张笨重的老栎木桌子,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成,有时站立着,有时跪在一把高脚椅子上,趁着木窗抽进来的光束,在那里写写、画画。

(7)后来盖起了三间瓦房,再后来盖起了临街房,敞亮的玻璃窗南向而开,阳光熠熠生辉,窗下一张枣红色的长方形桌子,着实让我们眼羡。我时常以假装用功学习为由,独占这扇窗。

(8)后来,我们随着父亲,住在了一个小院。两层的小楼房,我和弟弟各自挑了高处的、大窗户的、南向的房间去住,而父母却住在了厨房后面的、仅有一个小高窗换气的房间。

(9)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湿的,心里觉得几分内疚。

(10)趁着母亲下楼散步,我走进她的卧室,坐在她常坐的位置,望向窗外:初冬时节,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擎着满头红丢丢的叶子,乍一看犹如春天的花朵;小河边的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披着婚纱的新娘。视野偏左一点儿,能看到我工作的学校;抬高一点儿,有鸟儿在天空划过。倘若母亲立起身来向下瞧,能看到我下班归来的路径,能看到亲友们来访的身影。倘若母亲躺在床上,深夜仍旧无眠,也可以与一窗月光絮说到天亮……

(11)再走进女儿的卧室,隔窗望出去,视野怎么也展不开。高楼之外是高楼,再往外仍旧是高楼。但在13年前,这个窗口却是最美的。它南向,阳光粲然,极目望去隐约可见山脉绵延的轮廓。女儿正是在这扇窗口读完了高中,之后愈走愈远了。

(12)两天后。我的想法彻底不再摇摆,是缘自母亲的一句话。我在隔屋看书,母亲突然喊我:快来看,今天的云朵真好看,你拍一张给孩子发过去吧!或许我动的心思已被母亲察觉,她只是提醒了我一下?

(13)以前,父母总把家里最好的地方,最明亮的位置,留给孩子。而他们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坐在暗淡处,看着孩子的笑脸与成长,悄悄地为孩子加油、鼓掌。

(14)如今他们老了,我们也该留一扇窗给他们。

11.关于母亲和女儿的房间是否调换,用文中的短语概括我的态度变化过程。(3分)

感觉有道理——()——()——()

12.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3分)

1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每逢节假日,父亲和母亲一起,领着我和弟弟,四处找寻土源,硬生生把水里的三分之一地盘,从水坑里抬了上来。

1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一扇窗”含义的理解。(4分)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19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①,则雇人答策,三九公②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鹿独戎马之间③,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虽百世小人④,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⑤,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①;明经求第:指参加科举考试;②三九公:即三公九卿,指高官;③鹿独戎马之间:战乱中颠沛流离:④小人:贫寒人家。⑤冠冕:做大官的人家。)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B.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

C.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D.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触地而安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离乱之后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能常保数百卷书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当此之时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曳:拖着B.主人日再食食:食物

C.跟高齿履跟:脚穿D.不晓书记者晓:知晓、了解

1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在衣食方面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勤且艰”。

B.乙文认为读书能使穷苦之人求得生存,不读书则富家子弟也会沦落为身份低微的人。

C.甲文以记叙自己的求学情况为主,乙文则在讲述梁朝全盛和离乱时的情况之后,表达了自己关于读书作用的观点。

D.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衣着华贵、条件优渥的读书人,并对他们不求上进,追求享乐给予了批判。

1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

(二)古诗词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0—22题。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0.下列对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词中,“我欲”到“又恐”至“何似”,诗人在虚幻和现实间切换,情感波澜起伏。

B.乙诗首联描写鼓响、雁声,意在表现边塞月夜的宁静,营造祥和安宁的氛围。

C.甲词中词人以埋怨明月的口吻,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离人的同情。

D.乙诗颈联在“有”和“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1.甲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分)

22.两则诗词都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

四、作文(50分)

23.从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1)以“在路上”为题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衣服能够帮助你御寒,但是真正让你暖和的是自己的体温;路灯能够照亮你的路,但是抵达目的地必须靠自己的双腿;书本能够告诉你知识,但是掌握知识必须靠自己的思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快看这里年赤壁市5月调考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