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书法研究赤壁摩崖石刻艺术价值探析
TUhjnbcbe - 2021/8/16 23:20:00

赤壁摩崖石刻艺术价值探析

■马景良


  年前的“赤壁之战”,震古烁今、享誉中外,不仅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其闪烁的智慧和文化光芒,远远超出战争本身。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李白、杜牧、苏轼、曹雪芹等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先后到赤壁怀古,写下了许多千古名文。同时,苏轼、黄庭坚等十余位著名书法家亦写下了《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流传的书法经典之作。为了凭吊古人,警示后人,东吴大将周瑜,北魏书法大家郑道昭,南宋知州莫如忠,明清文人、官员、书法家钱松、王奉、张庭及黄翼升等在周瑜火攻曹操的长江赤壁矶头摩崖上,书刻了十一处不同书体的诗文、图章和图像。作为全国唯一尚存原貌的赤壁古战场遗址以及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每一处都记录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年,国务院将“赤壁摩崖石刻”列于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


  一、赤壁摩崖石刻概况


  赤壁摩崖石刻群(图1),位于赤壁市境内长江中游南岸赤壁山矶头临江褐色崖壁之上。赤壁矶头,约三百余米,由陆地直插江心。赤壁摩崖石刻共十一处,四处阴刻榜书“赤壁”,其中,一处石刻仅残存隶书阴刻“赤”字,另三处碑体楷书;一处草书阴刻“鸾”字,一处篆刻图章,一处明代楷书诗文,一处明代行书题记;一处因位置较低,长期被江水漫漶,已无法辨认;一处阴刻诸葛亮及两个戴冠执矛士兵人物画像。

图1


  二、赤壁摩崖石刻年代及作者


  赤壁摩崖石刻可分为四大门类。


  一是榜书类。包括四处榜书“赤壁”,一处为草书“鸾”字。


  ⑴摩崖上楷书“赤壁”(图2)二字,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年)进士张庭所书(右侧有张庭书“赤壁”题记石刻),位于赤壁矶头石壁中段,长2.45米,高1.75米,幅面约4.3平方米。“赤壁”两字,字径相同,高1.5米、宽1.04米。

图2


  据《赤壁摩崖题刻考辨》记载:张庭(—),祖籍湖广麻城,因避乱入蜀,明初迁居于夹江。字子家,别号五兀山人,自署眉山张,正德十四年(年)中举。嘉靖二年(年),进士及第。嘉靖十七年(年),晋阶中宪大夫。同年辞官,寄情于山水。时与友人诗酒唱酬,怡然自乐。他遍游名胜古迹,在千佛岩的崖壁上,留存有“濯缨处”“古泾口”“振衣冈”“逝者如斯”等手迹。


  ⑵隶书阴刻“赤”(图3)字,字高1.23米、宽1.28米。“壁”字因早期岩崩,坠入江中,位于正面主石刻右约25米处。笔者认为,隶书“赤壁”应为周瑜战后书写,后命人雕刻。

图3


  ①《湖北通志》记载,摩崖上“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赤壁之战胜利后,周瑜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②据明正统年间《嘉鱼县志》载:“赤壁在县西南六十里,与乌林相对,即周瑜破曹操处。残石峭立,上有‘赤壁’二字。”


  ③又据清叶奕苞《金石录补》云:“周瑜题字,八分书。”又云:“字五尺余,勒于平岩。相传为周公瑾赤壁之战散花犒军于此,手书以识之。”“八分书、高度五尺余”非常吻合。


  ⑶楷书阴刻“赤壁”(图4)二字,为南宋知州莫如忠书写,南宋末年谢枋得所著《赤壁诗序》中这样描述:“余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今‘赤壁’二字犹存,当以为据。”

图4


  据冯金平《赤壁古战场考辨》分析:“赤壁”二字为南宋莫如忠手笔,由其弟请人在年之前所刻,谢枋得所见的“赤壁”二字就是南宋知州莫如忠所作。


  ⑷碑体阴刻“赤壁”(图5)二字,分布面积3.5平方米。

图5


  据《湖北通志》记载,南宋前已有“赤壁”石刻。“赤壁”二字与郑道昭所书魏碑(图6)极度相似。

图6


  据冯金平《赤壁古战场续考》分析,碑体“赤壁”二字为三国赤壁之战后,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魏碑书法。


  ⑸另一处为草书阴刻“鸾”(图7)字,位于主石刻上部,高1.1米、宽0.75米,幅面2.75平方米。时间为“同治壬申年仲冬月”,即同治十年(年)农历十一月。作者为清江南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

图7


  据《湖南地方志》记载:黄翼升(—),字昌岐,湖南长沙人。咸丰十年,授淮阳镇总兵。同治元年,诏署江南水师提督。同治二十年,加封尚书衔。石刻印文“星沙黄翼升印”清晰可辨。另据《赤壁摩崖题刻考辨》记载:目前已知在江西湖口石钟山、江苏焦山定慧寺、湖南岳阳楼均有相同石刻保存,另“光绪辛卯年重锓”的《莫愁湖志》也有实例,均为黄翼升书,寓意为“天下安宁”。


  二是诗文类。主要有两处诗文书法作品。一处是阴刻楷书,为明洪武十八年(年),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图8)两首。诗文内容为:“赤壁横岩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可疑,皇天未敢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款识为“洪武乙丑年八月二十二日书”。该石刻分布面积1.65平方米,字迹清晰可连读。

图8


  另一处为阴刻张庭行楷书作品(图9),位于主石刻左下方,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年)刻,高约1.34米,宽约1.4米,幅面1.88平方米,8行64字,文字内容为:“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与后人但知黄州赤壁,此地遂泯没无闻。嘉靖戊申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慨然太息。因大书崖石以识,眉山张。”此题记,也证明大号楷书“赤壁”为明张庭所书。

图9


  三是印章类。赤壁摩崖石刻上只有一枚篆刻印章。印章款识为“同治壬申年仲冬月”,即同治十年(年)农历十一月。印章内容为“星沙黄翼升印”,清晰可辨。


  图10为赤壁摩崖石刻黄翼升款识篆刻印章,图11为清西泠八家之钱松篆刻作品。

图10


  据《浙派篆刻》介绍:钱松(—),清代时期篆刻家、书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钱松的篆刻,以切带削,轻浅取势,顿挫起伏,古厚生涩。篆法上方圆兼用,意境高古,独树一帜。

图11


  黄翼升常年行军在江浙沪一带,且与钱松为同道书友,同在上海。黄翼升任水师总兵、提督时,正是钱松篆刻艺术成熟且很闻名之时。钱松的篆刻风格与赤壁摩崖石刻之篆刻印章刀法、结构极度相似,一般人是无法替代的。虽然摩崖石刻草书“鸾”字左下角落款为同治十年,时钱松已去世,但笔者推断赤壁摩崖石刻印章为钱松去世之前所刻。


  四是图像类。有二处图像,位于隶书石刻“赤”的正下方,为阴刻人物画像,线条清晰。一处石刻为诸葛亮像(图12),分布面积2.25平方米。另一处石刻为两个戴冠执矛士兵像(图13),分布面积为0.72平方米。

图12


  诸葛亮刻像,线条虽然简单,但还能从线条中看出诸葛亮手握蒲扇、器宇轩昂的神韵来。另两个士兵刻像,线条肥瘦不一,力度不够,显得有点紊乱。据王毅《浅谈我国石刻的发展与演变》论证:南北朝时期的造像之风,于北魏时期开始盛行。雕刻技法丰富多样,采用较多的一般是线刻和浅浮雕。此时期的造像一般有摩崖造像、碑式造像和经幢造像三种类型。摩崖造像是依山凿石,把造像刻于崖壁上。

图13


  三、赤壁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


  湖北赤壁摩崖石刻,虽然只有十一处,但书法“篆隶草行楷”五体俱全,各得其妙,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篆刻艺术特色:赤壁摩崖石刻之篆刻以切刀碎石刻再现秦汉印之风韵,师承有绪,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形式采取对称法,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有变化。作品之元素既有同一的形状,又有相等的分量,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畸轻不畸重的良好感觉。


  隶书艺术特色:点画粗壮有力,结体宽博大气,给人以力感。笔势舒展自然,方劲古拙,蚕头雁尾。起笔蚕头亦有变化,属典型的“雁不双飞,蚕无二设”。
  
  


  八分书在实用的基础上,讲究点画和字形的美观,对隶书加以藻饰,使之俯仰遒丽、波磔俊美、分张外拓、整齐端庄,成为既正规又富艺术性的字体。赤壁摩崖石刻之隶书有明显的汉隶风范。


  草书艺术特色:草书“鸾”字,中锋用笔,点画飞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势磅礴。有提有按,笔路清晰,颇有唐张旭风格。据《中国名人志·清朝》及《湘人著述》记载:黄翼升,长于诗,亦工书法。因与曾国藩是同乡,小曾国藩7岁,两人交情深厚,常跟曾国藩习文练字,故诗文、书法很有建树,有不少行草书作留世。


  另据唐浩明《曾国藩》介绍: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和书友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见。黄翼升的草书,不仅有清人书作的特点,还受其恩师曾国藩的影响。


  行书艺术特色:赤壁摩崖石刻中的行书作品,用笔灵动秀美,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笔势流动,意态活泼。


  因张庭书此篇题记时,已经辞官,四处游玩,书写时毫无心理负担,纵情发挥,一挥而就,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飘逸、俊秀之美。


  楷书艺术特色:赤壁摩崖石刻上最显目的楷书“赤壁”二字,点画圆润,遒劲有力,互相呼应,姿态分明。据《明代小楷研究》介绍:“明代楷书经历了三个阶段:明初到天顺年间为前期,书法承元之余波;从成化到嘉靖为中期,复古魏晋,取法唐宋,个性风格崭露端倪;从嘉靖到崇祯为第三阶段,个性张扬。”张庭书写之时正是在明代楷书发展中后期,有明显的个性风格。中锋运笔,提按粗细清晰;有圆有折,结字张弛有度,字径高1.5米、宽1.04米。

微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研究赤壁摩崖石刻艺术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