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湖北共41个村被省里选中了!
其中阳新光荣上榜~
近日,湖北省文化厅发布了省文化厅关于公示—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
-年度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公示名单
(共41个)
武汉市(4个)
1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道龙舞高龙
2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黄陂泥塑
3武汉市黄陂区楚剧
4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道牌子锣鼓
襄阳市(2个)
5宜城市襄阳花鼓戏
6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程河柳编
宜昌市(5个)
7远安县嫘祖镇嫘祖信俗
8秭归县茅坪镇建东花鼓舞
9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10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雾渡河民歌
11长阳县资丘镇土家歌舞
黄石市(2个)
12阳新县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
13大冶市保安镇大冶石雕
荆州市(2个)
14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马山民歌
15荆州市沙市区立新乡挑担围鼓
十堰市(3个)
16房县门古寺镇传承诗经文化
17竹山县官渡镇官渡民歌
18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草把龙灯
孝感市(3个)
19安陆市水墨漫画
20云梦县皮影戏
21孝昌县小河镇书法
荆门市(2个)
22钟祥市长寿镇踩高跷
23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梁山调
鄂州市(1个)
24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穿花龙舟
黄冈市(5个)
25黄梅县黄梅戏
26红安县太平桥镇刺绣
27黄冈市黄州区农民画
28浠水县洗马花灯会
29麻城市福田河镇麻城花挑
咸宁市(3个)
30赤壁市赵李桥镇砖茶
31通山县通羊镇木雕
32崇阳县提琴戏
随州市(1个)
33广水市书法
恩施州(5个)
34恩施市三岔镇傩戏
35利川市柏杨坝镇利川灯歌
36巴东县野三关镇撒叶儿嗬
37宣恩县滚龙连厢
38咸丰县吊脚楼营造技艺
潜江市(1个)
39潜江市浩口镇潜江民歌
天门市(1个)
40天门市天门曲艺
神农架林区(1个)
41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乡神农架下谷堂戏
你家乡上榜了吗?
是因为哪项民间艺术上榜的呢?
快来看看!
武汉市(4个)
1、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道龙舞高龙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武汉市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区部分地区。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高龙的龙头高4米多,重40公斤。舞龙头的动作套路包括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表演者口衔齿托,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汉阳高龙于年应邀晋京参加中华舞龙大赛,获得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第一名。
2、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黄陂泥塑
明清时期,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就流行民间泥塑,匠人们制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观赏品售卖,这就是黄陂农民泥塑得以产生的传统基础。后来,黄陂泥塑工艺日臻成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泥塑艺人,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成为黄陂泥塑代表作。
3、武汉市黄陂区楚剧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传统声腔剧种之一,年改称楚剧。
4、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道牌子锣鼓
牌子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汉族民间传说和有关史料印证,它是由古代的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新洲区以三店为中心方圆二三十里的区域内,自清代中晚期至今的一两百年中牌子锣鼓遍布。仅三店辖区内的村村湾湾都先后有牌子锣鼓,牌子锣鼓是区域内民间文化的主要元素。
襄阳市(2个)
5、宜城市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在湖北省宜城源远流长,其渊源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间。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它在不同的行政区划称谓也不一样,直到年,原襄阳地区文化局才统一定名为襄阳花鼓戏。
6、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程河柳编
程河柳编,也称襄阳柳编,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程河是中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程河柳编以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享誉海内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宜昌市(5个)
7、远安县嫘祖镇嫘祖信俗
嫘祖庙会节是远安县的传统节日。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传说农历三月十五为嫘祖生日,每当这一天,嫘祖故里荷花镇嫘祖庙前大戏三天朝拜祭祀,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8、秭归县茅坪镇建东花鼓舞
秭归建东花鼓戏,是广泛流传于秭归县境内的一个传统戏剧剧种,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堂戏的一支,早期因其戏班出自归州之东的建东乡(今秭归县茅坪镇)而得名,在秭归民间俗称“灯班戏”。该剧种由秭归民间小调、山歌、灯歌小戏并融合南戏、梁山调的戏剧艺术特点逐渐形成。
9、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湖北省枝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表现出来。
10、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雾渡河民歌
雾渡河镇地处宜昌市夷陵区西北山区,自古是由陆路通往巴蜀的要道,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长久以来雾渡河地区就有“喊山歌、唱扬歌”的风俗。该区域内的民歌歌类歌种齐全,音调也具有该区域民歌典型性音调的特点。目前已收集到民歌首。
11、长阳县资丘镇土家歌舞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黄石市(2个)
12、阳新县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
阳新采茶戏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域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其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集成。许多当地传统民间流传的灯歌、山歌、田歌、乡土气息浓厚的彩调小曲,以及道情渔鼓、各种传统民间风俗的情歌等,都是阳新采茶戏音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13、大冶市保安镇大冶石雕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市(2个)
14、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马山民歌
荆州马山民歌最早来源于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荆州地处湖北江汉平原,被称为荆楚大地,马山民歌用荆州马山当地的方言来演唱,荆楚韵味十足。马山民歌既可以清唱,也可以伴奏。
15、荆州市沙市区立新乡挑担围鼓
“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源于古代荆楚盛行的“鼓乐”。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经艺人们不断改进,在清代早期演变成了现存样式的“挑担围鼓”,是一种适合行进和室内外演奏的民间吹打乐。
十堰市(3个)
16、房县门古寺镇传承诗经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编纂者尹吉甫,生于房县、封地房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为传承《诗经》文化,房县投资近6亿元,建设全国惟一、世界第一的诗经文化城、诗经文化广场和诗经文化长廊等“三大”诗经文化工程。
17、竹山县官渡镇官渡民歌
官渡镇地处秦巴腹地,自秦将白起筑官渡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巴歌楚舞素有历史渊源。随着当地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官渡民歌以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应运而生。据老一辈官渡民歌传承人说:官渡民歌是从古至今由传承人一代一代传唱下来。
18、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草把龙灯
草把龙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始于明末清初。草把龙灯的制作取材包括竹、朩、绳、以及稻草。一般分为7节、9节、11节和13节。每逢春节和遭遇瘟疫流行,民间便有舞龙活动,百姓以龙为信仰祈求平安,新春贺岁,驱除邪魔。
孝感市(3个)
19、安陆市水墨漫画
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可讽刺、哲理、趣味。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兼具其雅致。较之一般的漫画,水墨漫画更具有观赏价值。它的出现扩展了漫画的表现形式、观赏领域与品种。
20、云梦县皮影戏
云梦皮影戏是湖北云梦县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始于清中叶,至今仍有皮影26台。演出活动常年不断,年2月由省文化厅授版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云梦皮影轻装简从,二人一台戏。前台演唱兼操纵,后台司击乐伴奏,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有戏剧轻骑之称。
21、孝昌县小河镇书法
小河镇历史悠久,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书法、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已有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2名,省级书法协会会员3名,县级书法协会会员12人,多人为孝昌县书法协会小河分会会员。个人建书画剪纸艺术工作室2处。
荆门市(2个)
22、钟祥市长寿镇踩高跷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长寿武高跷发源地在钟祥市长寿镇廖湾村,并以钟祥为中心辐射至南漳、襄阳、随州一带。是集说唱、功夫为一体的舞蹈节目。
23、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梁山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搜集、整理、编撰“十大集成”,东宝区梁山调被列入《中目戏剧集成·湖北卷》,梁山调各种唱腔均被列入《中国戏剧音乐集成·湖北卷》。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东宝梁山调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各录,梁山调传承人胡士斌被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又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优秀传承人称号。
鄂州市(1个)
24、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穿花龙舟
桐油穿花龙舟在农历五月前扎制完成,五月初三凌晨由扎制师傅开光后,龙舟的龙、凤、鹤、珠等纸扎神器被隆重迎至各村组祭拜,随后回本湾祖祠供放。从五月初四至初九,本湾早晚敬香,开始唱戏,龙神看戏后下湖穿花游弋、夺标竞技。
黄冈市(5个)
25、黄梅县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主腔属板式变化体。整个唱腔包括有花腔、彩腔、主腔三大部分。年黄梅县黄梅戏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6、红安县太平桥镇刺绣
红安刺绣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品,妇女们借它来展示才艺,制成的鞋垫既可作为馈赠礼品,又可作为男女传情的信物。
27、黄冈市黄州区农民画
(阻击禽流感龙旭光作)
黄州农民画经过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带有楚文化的风韵。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画创作者,闻名海内外。年,黄州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此,黄州农民画更是声名远播、家喻户晓。
28、浠水县洗马花灯会
(来源:浠水新闻网,摄影徐水秋)
洗马花灯会,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有多年的历史。它是以鲍家垅花灯会,涂家坳龙灯故事会,何叶二畈花灯会,胡家坳花灯会和肖家坳花灯会等五大花灯会组成的,在春节期间,五家灯会轮流举行大型灯艺展演。
29、麻城市福田河镇麻城花挑
麻城市福田河镇是“中国民歌之乡”。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麻城花挑”、“麻城莲湘”、“麻城三百六十调”、“麻城叉灯”、“福田数路单”等民间曲艺、舞蹈及婚嫁习俗。其中“麻城花挑”起源于福田河镇双庙关,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田民歌”当年被红军广为传唱,如今流传全国各地。
咸宁市(3个)
30、赤壁市赵李桥镇砖茶
赵李桥砖茶制作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至清中期,以赤壁羊楼洞(今属赵李桥镇)晋商为代表的砖茶制作技艺已臻完善。据介绍,一块青砖茶,得经过7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鲜叶采摘后,好茶做“面茶”,次茶做“里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一系列工序,再筛分、压制、干燥、包装。
31、通山县通羊镇木雕
(来源:云上咸宁)
通羊镇是通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的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境内森林密布,盛产樟、杨、梨、枣、梓、椿等木材。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
32、崇阳县提琴戏
提琴戏是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其主要唱腔的风格与湘北赣西花鼓戏近同,属于同源异流的戏曲音乐品种,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制作的一种民族乐器,形似二胡,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立也能拉。
随州市(1个)
33、广水市书法
(书法郝忠沛来源湖北日报)
广水自古就有“其民秀而文,其书劲而朴”的美誉。年,湖北省文化厅授予广水市“湖北书法之乡”的称号。年3月,国家文化部授予广水市“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
恩施州(5个)
34、恩施市三岔镇傩戏
(傩戏《小还愿》)
傩戏源远流长,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除瘟疫鬼、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民俗活动。据查证,三岔傩戏的始祖姓龙,贵州人,堂口是来自龙山的“感应堂”,随着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镇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35、利川市柏杨坝镇利川灯歌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柏坝杨村的民间艺人陈文菊在表演利川灯歌的代表作《龙船调》,新华社杨顺丕摄)
利川灯歌起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一带,距今约多年历史,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记载称,从清朝开始,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
36、巴东县野三关镇撒叶儿嗬
(来源:恩施新闻网)
野三关镇是撒叶儿嗬的故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意思是只要鼓声一响,就打起蹶子跑去了跳丧人家,或者跟着响匠班子去亡者。一般是出嫁的女儿请了响匠班子,扯了祭幛,扛着花圈,带着去“闹夜”的人去热热闹闹地陪亡人。因而“送葬”、“跳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盛会”。
37、宣恩县滚龙连厢
(湖北省宣恩县李家河镇的小学生在表演“滚龙连厢”,新华网图片宋文摄)
“滚龙连厢”由“莲香”与“莲花落”巧妙结合,配合一定武术动作,集唱、打、跳、滚于一体,形成了耳目一新的“滚龙莲香”。年,湖北省正式批准“滚龙莲香”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定名为“滚龙连厢”。
38、咸丰县吊脚楼营造技艺
(吊脚楼营造流程——斗排扇)
咸丰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涌现。咸丰被誉为“中国干栏第一乡”,境内随处可见多姿多样的民居吊脚楼,有的在山坡上傲然耸立,有的在谷地中集结成群,全县约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单体吊脚楼逾万栋,俨然一个吊脚楼的大观园。
潜江市(1个)
39、潜江市浩口镇潜江民歌
(高石碑硪歌)
浩口镇是潜江民歌发源地之一。潜江民歌系荆楚古音遗声,主要流行于潜江市境内。周代《诗经·周南》中的歌诗、战国时期屈原和宋玉作品中称述的《扬(阳)阿》、楚汉战争中的“四面楚歌”、汉代以“艳”为称的“楚歌”及魏晋时期的“西曲歌”等,都与现今包括潜江在内的江汉平原流传的民歌有亲缘关系。
天门市(1个)
40、天门市天门曲艺
“天门曲艺”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富地方特色,主要曲种有天沔小曲、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道情等。这些曲种大多发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在宋代。音乐元素取材于民间小调,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其中碟子、莲湘、三棒鼓更是天门市独有的曲艺表演形式。
神农架林区(1个)
41、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乡神农架下谷堂戏
(来源:东湖社区)
堂戏,又称“唐戏”,是神农架林区唯一的地方戏曲。下谷堂戏在神农架当地尤其闻名,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年下谷唐戏、皮影戏成功申报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END—
来源
长江云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