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大文豪苏轼对其学生“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有这样评述: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黄庭坚做人是胸怀坦荡、为人耿直的士夫文人;书法而言,其书法艺术笔走龙蛇,活泼跳荡。作字、为人各有原则,作字长枪大戟、挥洒自如,似其做人,始终如一。师生两人还曾经互讽对方书法“树梢挂蛇”(黄庭坚)与“石压蛤蟆”足可见两人的师生情谊,这是东坡先生对学生真实评价。
黄庭坚像黄庭坚(-),黄庭坚进士出身,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在世61年,工诗文,受教于苏东坡,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与东坡合称“苏黄”。
黄山谷书法与苏轼、米南宫、蔡襄齐名,书法史称“宋四家”。其书法初师周越,见苏舜元和苏舜钦兄弟的书作后,得古人篆籀笔意,在《山谷题跋》卷四中他讲:
“钟繇之书世有大小数种。余特喜此小字,笔法清劲,几不可攀”
故其书风中“横势”的意味得元常之妙。据说黄庭坚还喜欢王安石的行书,李之仪在其文中曾提到过:山谷暮年“喜荆公(王安石:曾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故后人称其为王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赝”(《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八)。王安石有居高的文学地位,但书法还只是文人的娱乐而已。
黄庭坚书法黄庭坚是一位有创造精神的书家,他突破突破晋唐之法,自成一体,强烈的“尚意”书风,列为“宋四家”,几乎说一人扛起了宋朝草书大旗。黄庭坚书法的雄强和大度来自《瘗鹤铭》、《颜真卿大堂中兴颂》、《石门铭》等法帖,纵横挥洒、左右开张,大字行书尤得瘗鹤之风,黄庭坚的楷书和行草书,这一风格中基本一致。作为苏门弟子,他的书法还时常得到苏东坡的指点也是正常。“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苏轼文集》卷七十)。书法史上的“钟王”任何一位习书者都不曾跨过,黄庭坚也不例外,他自己也曾说“余书姿媚而泛老气”(《豫章集》),“姿媚”之意就是指其早期受《兰亭序》的影响。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局部在“宋四家”中,苏轼、黄庭坚的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向右上方倾斜,笔者以为有两个可能。一是,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书法也得到老师的指点,这在《苏轼文集》卷七十有记载“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明于时”;再,人的情感总要得到释放,不然会发疯,在文人的身上最为明显,诗人、文学家会把失意、愤懑发泄与诗歌、文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祭侄稿》、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大文豪、书法家苏轼的豪放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书法作品《寒食帖》等皆为此类,所以说书法史情感的宣泄是有道理的。黄庭坚和老师苏轼一样人生也颇多坎坷,遭章惇、蔡卞的陷害,被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一带),黔州(今重庆黔江、彭水)。有被贬外放的经历,可以认为黄庭坚书法“长枪大戟”风格形成与其身世息息相关,其书法处处显露是情感的抒发。
黄庭坚题跋《宋徽宗蔡行敕卷》黄庭坚书法的“横势”和“抖动”是他42岁以后形成的,从他的《王长者墓志稿》来看并不明显,而到了元符二年()他的《史氏墓志稿》作品中才见端倪,这已是黄山谷晚年的事了,而这种“横势”和“抖动”之明显特征在《松风阁》中得以完全地体现。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黄鲁直书法的精神写照
黄山谷书法愈老愈妙,在他的作品中有一股郁勃森然之气。那种汪洋恣肆的挥写、那种冲破牢笼的纵横,是与命运倔强的抗争,职场失意,遭遇陷害,心中的郁闷、苦痛和不平是难以名状的,把对现实的抗争,付诸于书法书写,那种“涩势”行笔与“颤动”,恐怕就是其书法的精神写照。临习、欣赏黄庭坚书法一定领会其精神,即能得其雄强之气势,不至于局促、小气。临死时家眷都不在,只有弟子范寥陪伴,可见凄惨。
精神直写:行书《松风阁》
《松风阁》局部行书《松风阁》算是黄庭坚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松风阁》是宋徽宗崇宁元年(),他谪居在外,与友人游历鄂城樊山后作诗并书,此时黄山谷58岁,已至暮年。该帖为大字行书,29行,共字,帖后有南宋向立跋语:
“笔墨虽不相副,岁久光采差退,然书法俱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间”
因此,该帖是山谷代表书作,并流传有序,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风阁》字势开张,雄健豪迈,充满着不屈的开拓精神,可谓妙尽天下,雄视古今。因此,临习《松风阁》要把握结体的“橫势”与“夸张”。
在结构上应该夸张造型。笔画向四周进行扩张、舒展,横画取“橫势”,往往向左延伸。另外,“挑钩”、“撇捺”等也是其夸张的主要笔画。不仅这样,在字势上还要有向“右上角”倾斜的岐侧之态,使得结构上充满“动感”。
《松风阁》局部在笔法上,将较为明显的提按动作与劲涩之势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纵横跌宕的张力,使线条雄劲,有篆籀之意。这种“提按”有时表现为自然的“颤动”,从而一改其“笨拙”的造型,使结字显得灵动起来。这“颤动”在“捺画”中也很明显,但“捺画”的抖动与横画有着一定的区别。横画尽管笔画粗,但用笔轻便,提按有度,有灵气,且心态平和;而捺画为表现厚重之感,明显呆板笨拙,似有一种倔强、不平之气,这一点,在临习时要尤为注意。
另外,在书写的速度上要慢。首先,要做出明显的顿挫就得减缓速度;其次,在其书论中他也提及自己的书法在元祐年间“用笔多不到”,可想,他是反对痛快淋漓的书写的;再者,南宫对其书的评介是“描字”,也足见其书写得慢。
《松风阁》局部“慢”从用笔上决定了黄书以厚重见长的特征,也是临习的要领,所以,在学习时,速度要迟缓,取涩势。由于“慢”,会使笔画显得死板,于是就人为地加上“颤动”,这种“颤动”是形成山谷所特有的书风的自然调节手段,是使线条充满灵感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笔画自然僵死。也由于“慢”,为使结字充满动感,必将使得可以舒展的笔画尽可能地得以开张,以此来打破因“慢”的用笔所造成的“沉闷”态势,使整个结构一下子活络起来。
因此,在临习时需注意三个步骤,即“慢”、“颤”、“开张之势”,以“慢”为基调,配以“振颤”调之以开张,三者融合,不可太过,定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