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没有湖北,哪来中国诗?》,阐述了古代叫“荆楚”的湖北地区,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有多么的重要,甚至从文学的角度说,没有湖北,就没有中国诗。譬如,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就是湖北宜昌人,代表作《楚辞》就是楚地特色的诗赋。李白、崔颢的著名诗句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都是在湖北写的;还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都在这里写的。苏东坡还在湖北黄州,写了一幅《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罪名贬谪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全帖共两首,凡17行,共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公元—),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平生酷爱写字,“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评“行草尤工”。苏轼一生,因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天涯海角,辗转奔波,但他为人豁达、豪逸,常奋笔疾书,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他把书法看成是“静中自是一乐事”“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的一种精神调剂。当时他以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登门求字,他习惯于随时挥洒,随手赠人,不计工拙,淡然处之。苏轼对书法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书法美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文和词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强调天然,强调字外功夫,把“意”摆在首位。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子由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苞舒醉墨堂》),并谦虚又不无自信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其代表作《黄州寒念诗》就是在一种平淡无求的心态下,漫不经心随手抄录这两首诗而产生的千古名作。
苏轼才华横溢,志存高远,诗词、书画、文章冠绝当时。但在忧患的宋朝一再碰壁,被诬贬到黄州。到了第四个年头,黄州的春天,老是下雨,一下就是两个多月,而且雨势不减。使得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凄风苦雨,孤寂失意,使这位才华盖世的艺术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黄州寒食诗两首,并用他那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抄录下来,来表达他无可奈何,又鼓荡难抑的郁勃之气。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治平帖》《黄州寒食诗》《洞庭春色赋》《前赤壁赋》《与谢民师论文帖》《天际乌云诗》等。
苏轼的书法远宗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师承李北海,并以自己过人的天赋、渊博的学识、深厚的艺术修养作基础加以融化、理解、吸收,自出新意,形成了挥洒纵横、飘逸自然、天真烂漫、以“意造”和“性情”为旨归的独特书法风采,成为宋元明尚意书风扛大旗的人。历代评价极高。即在当时,就被著名书法家黄庭坚高度赞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元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宋朝朱熹说“东坡笔力雄健”“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说得更为形象:“东坡书如老熊昼游,百兽畏伏。”元代书画家倪瓒认为,苏轼的书法是“才德文章溢而为此。”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中说:“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这样一种高度,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洗刷浮华的淡问,其实也是一种人格学问的高度。时至今日,苏轼的书法、学问、诗词文章仍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师法对象。
文珎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