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有料朗诵苏轼前赤壁赋,为什么不能豪
TUhjnbcbe - 2023/7/9 21:47:00
北京荨麻疹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朗诵学习基地

77:37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公元年),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并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被扣上了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冤的冤案之一:“乌台诗案”。

豪放不羁的苏轼,“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才于当年十二月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此文就写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07:40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为区别,称第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全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以风与月为主景,山与水为辅,紧扣风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最终,以“物各有主”得到解脱,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全文文辞华美,行文跌宕起伏,具有一种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这人所共知。而且本文也有诸多堪称“豪放”的词句。我也见过不少人在朗诵此文时豪情满怀,逸兴横飞,甚至手舞足蹈……但真的是这样吗?

大家看本文高峰与方明两位大师的朗诵,却并非这样。似乎这位豪放派失去了应有的豪情?

其实,破解此文秘密的金钥匙,第一在写作背景,第二在作者本人的手迹。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因为《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古文之一;而作者亲手书写的真迹,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好的行书字帖之一。堪称双璧啊!

苏轼是宋朝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留下了很多手书真迹,即“法帖”。古代书法留存至今,分为“碑”与“帖”。碑是石刻,帖为手书,因此,通常认为,帖比碑更能看出书法家真实的用笔之法,所以尤为珍贵。

传统的执笔,都讲究中锋运笔,如锥画沙。但据书法研究专家讲,苏轼用笔却不走寻常路,是斜着的,写字很随意,洒脱,平时的字是上图这样的。这与他的性格密切相关。

上图就是典型的苏派风格。下面来张放大局部!

看,典型的豪放诗人写的豪放的字。不工整,但极有味道。无怪苏轼高居“宋四家”之首,“苏黄米蔡”的“苏”,就是他。

有趣的是,这个“蔡”本来是指“蔡京”,后来因为时人恶之品行,就改成了“蔡襄”,当然,蔡襄的字是极好的,我有一本他的字帖,工整中流露着潇洒,恰与苏轼的随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平时写字这样的苏学士,这篇《赤壁赋》,却写得十分拘谨,像小学生写楷书,工工整整的。(上面《赤壁赋》原文配的图,就是真迹)

这是为什么呢?

这么一篇看起来自由豪放的文章,怎么他自己却会用这样的工整拘谨的笔迹书写呢?

我们仔细看一下书法作品末尾的一段说明文字,就发现其中的端倪了:

这段后记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就是说,苏先生这篇手书亲录,是赠送一位名字叫“钦之”的朋友的。

这位“钦之”,本名叫作傅尧俞(~),此君乃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入仕初由县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书侍郎。

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

根据以上资料可知,在苏轼朋友圈里,傅钦之可能是宋朝官员里道德标准最高的一位,他敢顶撞太后敢顶撞皇帝。

所以,东坡先生才对他特别看重,他此时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多难畏事”,做事谨慎,不敢孟浪,虽有大作,却“未尝轻出以示人”,小心翼翼地抄录下来,并叮嘱“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就是在说:你如果爱我的话,就一定要收起来,不要给别人看哦。

艺人多狷狂,少乞怜,多豁达,少跼蹐。但在大难面前,在连续不断的大灾大难面前,苏轼委实有点扛不住了,毁碑,贬谪,连命都朝不及夕的时候,他能把如此内容写出,已属狷狂,能告诉朋友“当俟后信”,已是豁达。侯吉谅

此书,此文,还有文末的殷殷叮嘱,让我们看到了豪放苏轼的另一面。

这是没有贴标签的苏轼。这是多面的苏轼。这也是真实的苏轼。

一个谨慎怕事的苏轼,如在眼前。

以上这些就是苏轼的《赤壁赋》的笔迹为何看上去有些拘谨和呆板的原因,后来的人再去写《赤壁赋》的时候,虽然不会完全模仿苏东坡,但许多大书法家明显是读懂了苏轼,在书法作品上,依然遵循着这个基调。

比如元代赵子昂,还有清末“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显然都是懂得苏东坡此文深意的。

依然相对工整,并未汪洋恣肆。

朗诵,是对书面文字的有声的再创作。这种创作,第一要忠于原作,第二要融入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受。

第二是要以第一为前提的。

详细了解了此文写作背景后,再仔细阅读文章,你会在字里行间处处发现端倪。

因此,朗诵《前赤壁赋》,与苏轼的其它代表作不同,我以为不能过于强调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个人风格,而更多地以考虑他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参考共性,尊重个性。以沉郁中见豁达为基调去再现,是比较准确的。

在豪放豁达的外壳下,却隐藏着浓郁谨慎的内核。这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这比一味地随意挥洒,更具有独特的美感!

我想起中学时风靡全国的苏红的那首《我多想唱》:我想唱歌可是又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有些情感,古今皆然。

19:58

本文作者

高昂

中华文促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华文促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副秘书长

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懂点技术懂点节目也懂点播音

传统媒体资深从业者

爱说真话、实话、大白话

“声境界”平台创办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料朗诵苏轼前赤壁赋,为什么不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