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赤壁之战前夜孙刘联盟的纵横捭阖胖咪谈三
TUhjnbcbe - 2023/7/9 22:09:00
白癜风要忌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322/6985661.html

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败则倾。

赤壁之战()是汉末分水岭,奠定了三国的鼎足之势。

关于战争的前因后果,诸书论述详尽,无需赘言;本文想从孙、刘两家的“游说话术”中,分析其背后立场以及逻辑关系。

曹操一方的情况相对简单,是“战”与“不战”的问题;从记载上看,除了贾诩等少数派,绝大多数幕僚都支持曹操发动统一战争。

刘备一方的立场也比较明朗。他与曹操结怨已久,只能冒死一战,又因为自身实力不济,不得不通过寻求外援以自保。

孙权一方的立场相对复杂。在战与降的问题上,不仅存在江东系与淮泗系的争斗,甚至淮泗集团内部也生出分裂——以张昭、秦松为代表的主降派,与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彼此违戾不和。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①刘备集团

刘备集团的立场相对简单,即全力抗曹。

刘备一方的“游说代表”是诸葛亮。他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例、前往江东充当说客的刘备幕僚。

需要注意,虽然《蜀书》将“孙刘联盟”的功劳归于诸葛亮,但如果同时比对《吴书》,会发现《诸葛亮传》中的大部分记载,均有商榷余地。

在《本传》中美化传主,刻意拔高其功绩,是官修史书的常见写法。这与将“曹操立嗣”的功劳,全部归于贾诩,是相似道理。

(贾)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魏书贾诩传》

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术,可以归纳为两条。

其一是自抬身价;其二是激将法。

如果仔细梳理其辞令,会发现诸葛亮谈到的,大多是些“务虚”的事情,并不足以说动孙权。战与降的决定权,其实在周瑜与鲁肃等淮泗领袖手中。

(1)自抬身价

诸葛亮游说孙权时,曾刻意拔高刘备的实力。

这点并不难理解,彼时()的刘备败于当阳,人众流离,两个女儿也被曹纯俘虏。而同年()的孙权,刚刚在江夏大破黄祖,兵威正盛。

此时孙强刘弱,双方实力严重不对等——诸葛亮必须通过强行拔高刘备,才能将谈判继续下去,否则就是“乞食”,谈不上“合作”了。

诸葛亮游说江东

比如诸葛亮口中的“(孙)将军据有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便是典型的自我拔高。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八年(-),如果算上孙策肇基(-),那便有十余年。

刘备“收众汉南”则纯系虚言。

汉南是刘表的地盘,刘备不过宾旅寄寓之人;刘表同年()新丧,刘备又大败于长坂,乃至“数十骑亡走当阳”,何来“收众汉南”?

(刘)表跨蹈汉南,(袁)绍鹰扬河朔。--《魏书刘表传》

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蜀书先主传》

诸葛亮提到的“刘豫州方与曹操并争天下”也是不实之词。

(刘备)与曹操并争天下。--《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之所以客居荆州,正是因为在中原混战中,被曹操打得走投无路,才南奔刘表。自建安六年至十三年(-),整整蛰伏了八年。

如果真有“并争天下”的实力,刘备也不至于憋屈到这个地步。

至于诸葛亮最后提到的“田横,齐之壮士,守义不辱”,以之拟于刘备,更是强词夺理,闻者失笑。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蜀书诸葛亮传》

田横固然是海东豪杰,但他未曾构衅于刘邦,因此抗节自尽,自然是不辱其身。刘备与曹操,却是不共戴天,结怨十年(-),毫无生路,只能硬着头皮一战。

吕思勉对此曾做出精洽概述,称彼时的刘备,是“既不能投降,又无从抵抗”。

这时候,刘备屯驻在襄阳对岸的樊城。他对于曹操,是不能投降,而又无从抵抗的。--《三国史话》

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智略当然不止于此。他之所以在孙权面前胡说八道,其实也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毕竟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现在刘备有难,诸葛亮也必须投桃报李。

(2)激将计

关于激将计的记载,前后相悖之处极多,殊非实录。

按《蜀书》记载,“激将辞令”出自诸葛亮;但按王沈《魏书》与《九州春秋》记载,此话则出自鲁肃。

(诸葛亮曰)若不能当(曹操),(孙将军)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蜀书诸葛亮传》

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孙)权曰:“……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曹操治所);不然将危。”--《九州春秋》

实际情况,恐怕是诸葛亮与鲁肃都曾用过类似手段,但不同立场的史料,各自归美,以为己功。

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裴松之

其实“激将法”是最不重要的,因为能否起作用,全看君主本人的意志。如果“受激者”是刘琮或者刘禅,那便如对牛鼓簧,自费口舌。

换言之,孙权决心抗曹,是因为他本人有雄心大志。

《周瑜传》记载,孙权曾公开对周瑜说“君言当击,甚合孤意”。可见在战和之计上,孙权早就拿定了主意,根本不需要诸葛亮出言激将。

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吴书周瑜传》

君言当击,甚与孤合

孙刘联盟的成立,在孙不在刘,因此最终还是要归功于江东集团,这也是后文要详细谈到的。

②孙权集团的利益斗争

孙权集团的立场相对复杂。

这也很好理解——孙权家大业大,底下吃饭的人多,花花心思自然也多。如果都像刘备那样一穷二白,那心思自然就简单,更容易团结一致。

在孙权麾下聚集着三股势力,即孙坚旧部、淮泗集团、江东土著。

其中孙坚旧部与淮泗人(徐州及扬州江北地区)同为流寓人士,立场比较接近,大抵可以视作同一阵营;江东土著则属于另一阵营。

关于淮泗集团和江东土著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曾多次详细论述,本文便不再赘言。

淮泗人和江东人的立场差异,主要是利益之争。

在察举制度下,出仕需要乡举里选,即通过“乡论”出任州郡吏(功曹、治中、别驾等),之后举孝廉、茂才,获得身份之后,再由吏为官。这种晋身渠道,被称作“正途”。

脱离了本籍的士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做官,只能依附地方军阀,通过进入军阀幕府,寄希望于主子赏识,从而获得一些“伪职”。

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以及刘协被曹操禁锢,三国汉季(-)的许多士人,都是通过这种“非正常途径”出仕的。

比如曹操麾下的“署司空幕府事”,刘备麾下的“署左将军幕府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军阀擅相署置,不足为贵

孙策兄弟的境况更坏,他们的职位大抵来自袁术任免,本身就是“伪职”,因此给麾下敕封时,必须加一前缀“领”或“行”字,即临时代理;法统很成问题。

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吴书顾雍传》

(孙)权亦以(凌)操死国事,拜(凌)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吴书凌统传》

(孙)权表(朱)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吴书朱治传》

在这种环境下,江东土著有着“著籍本地”的优势,无论是战是降,他们的宦途均不受影响,因此消极怠工。但是淮泗集团与孙坚旧部,属于流寓人士,为了自己在江东新占的一亩三分地,不得不抗争到底。

所以,孙权阵营的分裂,反映的还是利益问题。

③淮泗集团的内部分裂

淮泗集团内部,也面临着“主战”与“主降”的分裂状况。

程普(幽州右北平)、黄盖(荆州零陵)、韩当(幽州辽西)为代表孙坚旧部,主要由外州人组成,他们自然主战,故无足论。

需要注意的是,淮泗集团的立场问题。

淮泗集团是孙策创业时的中坚力量,囊括了周瑜(庐江)、鲁肃(临淮)、张昭(彭城)、张纮(广陵)、秦松(广陵)、诸葛瑾(琅琊)、陈武(庐江)、周泰(淮南)、蒋钦(淮南)、丁奉(庐江)、徐盛(琅琊)等一众文武。

如果算上吕范(豫州汝南)、吕蒙(豫州汝南)、潘璋(兖州东郡)、甘宁(益州巴郡)这种与淮泗集团立场接近的流寓人士,那淮泗集团的规模可谓空前巨大。

按《江表传》记载,孙权曾提到“独卿(周瑜)与子敬(鲁肃)与孤同”,似乎是在暗示:主战者少,主降者多。应该说,这是不客观的。

子布(张昭)、文表(秦松)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周瑜)与子敬与孤同耳。--《江表传》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淮泗集团的绝大多数,都是坚定的主战派,投降派只有张昭、秦松等少数腐儒。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昭等人的“投降习气”,并非始自建安十三年(),在建安七年()时已经摆上台面。彼时曹操向孙权勒索人质,张昭、秦松便“犹豫不能决”。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孙)权质任子。(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江表传》

曹操逼遣任子,张昭犹豫不能决

淮泗集团中的叛徒,被孙权骂作“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甚至二十年余后,孙权称帝时(),还在大骂张昭,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孙)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孙)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可见江东土著,因为立场原因,各怀鬼胎,孙权可以不予计较;但淮泗党徒,如果阴生奸计,便特别不能被孙权所容忍。

在淮泗集团的“主战派”中,周瑜和鲁肃的立场完全一致,因此可以合并而论。

鲁肃被周瑜引荐给孙权,鲁肃自己又引荐诸葛亮出使江东,因此在游说孙权的过程中,周瑜、鲁肃、诸葛亮三人的辞令虽然有出入,但立场完全相同——不难看出,关于战和决策,周瑜与鲁肃的意见,其实占据了核心地位。

孙权称帝时(),曾多次提到周瑜与鲁肃的功绩,可见其心雄志广,早有僭越之意。

(孙)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鲁肃传》

孙权既然不甘人下,自然力求一战。但张昭等顾命老臣危言耸听,奴颜婢膝,也令他心生疑惑。此时鲁肃提到了一句关键信息,坚定了孙权的战斗决心。

鲁肃的言论,可谓杀人诛心。

“(吾)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指孙权)迎(曹)操,欲安所归?”

这句话的信息是海量的,对孙权的打击是巨大的。

(1)乡党与名位

首先说“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这里说的其实是“乡论”,即察举制度遗留。

鲁肃“家富”,属于徐州豪强,“甚得乡邑欢心”。鲁肃如果投降,回到临淮(即下邳)老家,自然可以通过“正途”出仕,乃至“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鲁肃)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吴书鲁肃传》

孙权则绝无可能做到。因为富春孙氏,出身寒门小户,关于孙坚家族的瓜农身份,《宋书》与《异苑》均有记载。

孙坚之祖名(孙)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

孙权若降,品其名位,一无可采,只能返回老家继续卖瓜。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再说“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这点比“乡论”还要可怕。

因为彼时的曹操麾下,充斥着孙氏的仇敌,他们切齿痛恨,巴不得把孙权兄弟碎尸万段。

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手段血腥残暴,“诛戮英豪,威行邻国”。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被孙策兄弟残害的扬州豪强中,有高岱、许贡、王晟、盛宪、周昕等人。

其中盛宪“器量雅伟”,遭孙策迫害,又被孙权所杀,曹操闻而叹息;周昕被孙策所杀,他的亲兄弟周喁,又是曹操的谋主。

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吴书孙韶传》

(王朗)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孙)策破(周)昕等,斩之。--《吴书孙静传》

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曹)公征伐,以为军师。--《会稽典录》

高岱、许贡、王晟等人,皆地方豪族,“宾客子弟,盈满道路”,也纷纷惨死于孙氏兄弟之手。

(孙策)以为(高岱)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孙策诛戮江东英豪,威行邻国

至于在扬州出任守、相的外州名士,比如豫章太守华歆(青州平原),会稽太守王朗(徐州东海)等人,也分别遭遇过孙策的迫害。

华歆曾被威胁“金鼓响振,玉石俱焚”;王朗干脆被打得“辗转江海”,险些毙命。

(孙策曰)华子鱼(即华歆)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加闻其战具甚少,若不开门让城,金鼓一震,不得无所伤害。--《江表传》

(王朗)举兵与(孙)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魏书王朗传》

王朗被迫投降孙策以后,从曲阿县渡江逃北,竟然“积年乃至”——须知曲阿县就在长江沿岸,过了江就是徐州广陵。

太祖表征之,(王)朗自曲阿辗转江海,积年乃至。--《魏书王朗传》

孙策肇基之初,曾禁止麾下士人亡归北国(见《徐奕传》),王朗便是其中的生动案例。

徐奕字季才,(徐州)东莞人也。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徐)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魏书徐奕传》

此时()的王朗、华歆已经在曹营混得风生水起,华歆做到了侍中、尚书,王朗则入司空幕府为参军,成了曹操的心腹。

不难想象,在这种尴尬微妙的情况下,孙权如果投降曹操,会是什么下场。这就是鲁肃所谓“将军迎操,欲安所归”的真谛所在。

④小结

赤壁之战虽然同心抗曹,孙刘联盟却各怀鬼胎。

刘备势弱,自然需要自抬身价、谋求外援;江东势强,却面临着自身的困境——即淮泗人与江东人的矛盾,以及淮泗人的内部冲突。

虽然鲁肃对刘备大献殷勤,还自诩“我(诸葛)子瑜友也”,但从他出使之前的心迹表露,便可以看出孙刘联盟的脆弱可笑。

时诸葛亮与(刘)备相随,(鲁)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吴书鲁肃传》

鲁肃出发前,曾对孙权说“刘表二子不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即指刘备党附刘琦,蔡瑁党附刘琮。

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吴书鲁肃传》

对此情况,鲁肃的建议是“观时待变,相机而动”。

若(刘)备与彼(刘琦)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吴书鲁肃传》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在鲁肃看来,如果刘备与刘琦不够融洽,那便“图之”,即率兵进讨。可见在曹兵压境的绝境下(),孙权依然没有放弃对江夏的争夺,甚至曾打算将刘备也一并剿灭。

如果注意到,这段对话发生在鲁肃出使前夕,那么后来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术,分量几何,也便不言而喻。

客观评价,诸葛亮能平安从东吴返回,已然不易,至于本传中的溢美之词,恐怕主要是“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的立场倾向。

诸葛亮对此行的凶险,可谓记忆犹新;刘备后来亲自前往江东时,便遭到诸葛亮的极力劝阻。

刘备返回后,亦对左右慨叹“孙权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可见孙刘联盟,纯系时势所迫而已。

(刘)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山阳公载记》

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败则倾。岂徒虚言?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壁之战前夜孙刘联盟的纵横捭阖胖咪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