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
TUhjnbcbe - 2023/7/18 20:52:00

要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乱世,非三国时期莫属,不仅是得益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还因三国本身人才辈出,无数英雄豪杰络绎不绝投身乱世,演绎了精彩纷呈的群雄争霸。

可三国自始至终不是势均力敌,赤壁前后,孙刘联合抗曹,可越到后期,魏越强,而蜀吴越弱,甚至在后期,蜀尚有主动出击,吴却越发了无声息,给人偏安一隅之感,让人不禁探寻究竟是文艺作品的熏染,还是事实如此?

先天不足

1、“一世奋烈”

东吴的基业起自孙坚,孙家虽世代为官,但都是小官,孙坚起初还只是一个小吏。

一次孙坚随父乘船去钱塘,海上却遇上了海盗劫掠,过往商客都避之不及,唯独孙坚对他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

说罢,不待父亲阻挠就冲上去假装指挥官兵,趁贼子惧怕逃散,一人提刀追杀盗贼后全身而返,自此名声大噪,被召至郡府为代理校尉。

后来,孙坚屡建功勋,累迁为县丞.历任三县县丞,爱民如子,收获不少游侠跟随,恰逢黄巾军作乱,孙坚广招游侠、同乡起兵平叛,因功封侯,孙家自此起势。

后董卓祸乱朝廷,孙坚再次起兵,不辞劳苦,远道讨伐董卓,路途上孙坚与袁术联手,于鲁阳大破董卓军,兵逼洛阳。

可洛阳一战,孙坚兵败,只能收兵于阳人城,董卓点胡轸、吕布起兵攻孙坚,胡轸与众将不和,众将作梗,致使胡轸兵败广城,部下华雄也被孙坚所斩。

孙坚趁势再攻洛阳,董卓亲自领兵不敌,败逃渑池,断后的吕布也不及孙坚兵锋,无奈败走。

孙坚破洛阳后,领豫州刺史,回鲁阳修整,董卓退出洛阳,群雄抢功,其中袁绍和袁术两兄弟最为敌对,为了对付袁术,袁绍又上表奏封了一位豫州刺史来攻孙坚,孙坚虽然打退对方,但群雄逐鹿之象已显,乱世已至,孙坚无力回天。

后来孙坚在袁术手下作战,攻伐刘表时,被黄祖部将埋伏,身中数箭而亡。

2、“二世定基”

孙坚死后,孙坚侄儿孙贲领兵回袁术处,接替了孙坚豫州刺史的位置。

孙坚身亡,长子孙策护其尸首回乡安葬,有母舅丹杨太守吴景,得其相助,募兵数百,还从袁术。

孙策之英勇不弱其父孙坚,袁术甚是仰重,将孙坚曾经的部下全部还给了孙策,孙策也不负袁术所望,短时间内就折服了袁术全军,袁术不禁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策虽在袁术麾下领九江太守,但累功不进,自是对袁术失望。

刘繇为扬州刺史,渡江进取曲阿,驱逐孙策母舅吴景,固守江东以拒袁术,袁术命人攻而连年不克,孙策借机领兵平江东大部,远离袁术,安民养望。

袁术称帝后,孙策适时与其决裂,领曹操表封之吴侯,袁术败亡,孙策蚕食袁术部下、领地,兼并江东,声势煊赫。

曹操有心阻拦,但北方袁绍欲举兵伐曹,曹操害怕孙策和袁绍联手,只能嫁女又封赏孙权等人来安抚孙策。

孙策并没有满足,趁袁绍和曹操作战,预备偷袭许都,不想,孙策杀吴郡太守,太守宾客伏杀孙策。

孙家基业至此看似已成气候,但实际到孙策才有江东基业,孙坚只有名而无实地,先天不足,偏偏孙策又英年早逝,其后不免纷争,重新梳理内政又不知耽误到何时。

同时期的曹操已经经营中原良久,刘备更是脱离了曹操,来到荆州,即将再次起势,两者都在走上坡路,而江东因为换主而走下坡路。

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1、“三世保安”

孙策临终唤众人到身边,嘱咐道:“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本是一次顺利的权利的交接,但孙策接下来的话,预见了江东的未来。

孙策托弟于众幕僚,复对弟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勇武,而孙权举孝廉出身,前有父兄,自小虽识战阵,但机敏韬略有余,而勇武不足,这样的人物孙策认为可以保江东,而不足以争天下,如若欲与群雄相争,唯有举贤任能,仰仗大才才能方有一争之力。

话里话外的意思,不外孙权没有争天下的胆魄和雄略,安一方基业足矣。

东吴三世,各有特色,如果孙权这一代再出一位雄主,东吴尚有争天下的能力,可惜基业未定,孙权又不足,只能偏安一隅,这也是未来三国鼎立时,东吴守而不攻的主要原因。

江东上下也都是如此认识,赤壁之战时,孙刘联盟来得并不顺遂,江东主战、主降吵作一团,孙权自己也迟疑不定。

一位勇武雄才的主将对于基业的影响就是如此之大,孙权敏而不勇,奠定了东吴未来几十年的政治基调。

2、“江东力弱”

三国政权的组织结构是有很大不同的,曹操自老家谯县起家,权力中枢一直都是曹氏宗亲,中央集权特征十分明显。

而孙刘,刘备自不消说,流浪半生,在与家乡相隔大半个中国的荆州起家,别说宗亲,身边的心腹都是东拼西凑的,中枢派系林立,权力斗争十分严重。

孙家与刘备相似但不同。孙家虽然起自吴地,但起于微末,在当地权势甚微,孙坚又一生征战在外,孙策虽然打下了江东基业,可也算一个“外来户”,孙策在时,尚能以威震慑地方豪族,孙策不在,接手的孙权并不能服众。

“举贤任能”的另一层,也有与地方大族虚与委蛇的意思。孙权也确实如此做了,孙权当权时期,臣子无不是大族出身,鲜少其他出处,可吴地人文弱,缺少北方之武勇,东吴世家大族出身的能人贤臣不少,但勇武将军寥寥,臣子层面的再一次“失雄”也注定了江东偏安。

另外,世家大族“盈朝”的弊端在后期也表露出来,君主每每决策,一定要看朝臣脸色,朝臣又因为利益不同,各自站队,东吴谋而不决,只能一再搁置对外用兵,外部看来不就是“了无声息”。

后继乏力

1、“赤壁奇迹”

赤壁之战不止是以少胜多的奇迹之战,还是东吴内部的一场“奇迹”。

按照当时东吴的政治生态,江东决计不可能出兵抗曹,更加不可能和弱小的刘备合作,可偏偏赤壁之战不仅孙刘联军,还打赢了无敌之势的曹操。

之所以有赤壁之战这一场大胜的战役,周瑜功不可没,周瑜之功既在战场机变,用计如神,也在朝堂力主抗曹。

孙策在时,交好周瑜,两人携手共行,论威望,孙策第一,周瑜不遑多让位居第二。

孙策去世,周瑜星夜奔丧,并严格遵守孙策的意愿,全力辅佐孙权,在所有人对待孙权寡礼少敬之时,独独周瑜以君臣大礼敬拜孙权,帮助孙权快速掌握了江东权柄。

赤壁之战前,曹操施压江东,在群臣的劝谏下,孙权差一点动摇为曹操送去人质,是周瑜劝说孙权坚定了抗曹的想法。

朝堂上,周瑜又用“用兵四忌”驳斥诸臣,使上下一心,全力攻伐曹操,周瑜好友鲁肃又促成孙刘联合,这才有了赤壁大胜。

2、前师匮乏,后继无力

周瑜死后,朝堂上再无一位文武拜服的强臣,鲁肃虽深谋远虑,可军中威望不如周瑜,只得以言语与刘备势力周旋,终其一生也只得半壁荆州。

鲁肃在时,东吴也曾主动用兵,但吴主孙权被张辽挡在合肥,大挫东吴兵锋,此后原本武略就不足的孙权就断了动兵的心思。

其后,曹魏整军再伐东吴,势大力威,孙权不敌,但曹操也只能隔江对峙,最终,孙权主动请降,双方作罢,此战彻底断了东吴用兵北方之心。

鲁肃后的吕蒙虽为东吴收荆州,但孙权被挫,没有继续进发,其后的陆逊也是一位守臣,不争北方,而力主开发南方,虽功在千秋,但获利甚微,不利当代。

其后之臣,一代不如一代,也更加遵守陆逊定下的“保守基调”,遂东吴后主不是在权力斗争,就是耽于享乐。

仰仗三江之险,东吴才能挺到最后,又因蜀常年北伐,国力空耗,才先于吴灭亡,不然,三家中第一个灭亡的一定是自孙权时期就常年被搓,只得防守迎击的东吴。

赤壁之战,参战方有三,就是后来鼎立的三方,其中曹操势大,孙刘不得已结盟,尽管如此,孙刘明面上依旧不敌曹操。

刘备受曹操兵锋所迫远离荆州,刚在江夏站稳脚步;而江东孙权,有天险之固,但兵甲善战而不悍勇。

两相比较下来,曹操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但孙刘两家谋士合力,击退曹操,以弱胜强,才让主次翻转。

比之刘备,孙权基业更大更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可这只是着眼于一场战争的结论,着眼于整个三国史,东吴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打酱油”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

3、《江表传》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