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
TUhjnbcbe - 2023/7/25 23:39:00

又一次读《苏东坡传》,又一次感受他的魅力。

苏轼可以说是少年成名。他初出眉山进京应试,便一举得了进士科第一(可是主考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为避嫌,便批为第二),制科考试,他更是取得自宋建立百年来的第一名。

据说当时制科考试时考生报名很是踊跃,但听说有苏氏兄弟应考,就散去了大半。可见,苏轼是学神级的存在。

苏轼对生活、历史、自然充满了哲思,既有客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进入,他出色的汉语表达,让思绪显得清晰优美。

苏轼为文,他的《赤壁赋》可以说是赋体散文的巅峰之作,他也当之无愧地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寒食帖》《楚颂帖》冠绝一时,而他位列“苏黄米蔡”四家之首;他画竹,把枯木怪石搬到画面中,画竹石、竹木,创文人画意境,在绘画史上留下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写诗,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之美推到了极致,而西湖也因此而定名;他写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开一派豪放词风,《江城子》却又婉约到极致,《水调歌头》字字珠玑。难怪宋人说: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诗书画文,苏轼无一不精。宋人曾说:“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细品东坡,方知什么叫举重若轻,什么叫随意而动,什么又叫天纵大才雄视古今。

苏轼太有才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步入仕途后,他几次被卷入政治漩涡,而宦海中的大起大落更彰显了苏轼的智慧、苏轼的伟大。苏轼外任地方官八年,可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徐州抗洪,西湖筑堤。

只是他太耀眼了,他被政敌理所当然地列入打击的目标。这种打击对苏轼是刻骨铭心的,“乌台诗案”使苏轼几近丧命。

大难过后的苏轼被贬黄州。而苏轼赴黄州时,正是正月新春。苏氏父子顶风冒雪,在满城鞭炮声中,黯然离去。

被贬黄州对苏轼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从太守到黄州团练副使这一闲职,这是多大的落差呀!但,失意的苏轼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既没有如屈原那样一死了之,没有如陶潜那样一走了之,也没有如李白那样一醉了之,而是非常豁达地以笑适之。他站在滚滚的江边,自我的反思,做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念奴娇》《定风波》前后《赤壁赋》一首首,一篇篇,映照了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天空,每一篇无不表达着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他官场失意,却抒写出了自己人生最精彩的华章,从此,“苏东坡”响彻中国千年。

一个人,如果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他就跟神仙相差无几了,而苏东坡此时就已被人称为“坡仙”了。

当面临生活问题时,苏轼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除荆棘,搬瓦砾,挖水渠,从太守到农夫,在民间,在野地,他总是那样精神抖擞。

他太懂得生活了。念佛,沐浴,梳头,钓鱼,斜倚山坡看闲云,一切随缘又随意;采药,尝百草,与人合著医书,甚至将孔圣人的教导抛在脑后,君子不妨近庖厨,东坡肉,东坡鸡,东坡肘子,一道道美食,香味越千年。他还自创了一种帽子,戴了几回,全城都流行起来了,称为“子瞻帽”。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晚年被贬海面后的生活。

年近六十,正当他打算以三品大员终老定州时,朝廷的政治风暴又一次向他袭来。一道道圣旨,一次次任命,从三品大员直坠九品小吏,从中原大地直到尚未开化的海南。

在海南,他居住的是几间破官舍,比杜甫的茅屋更糟糕。不仅漏雨,而且漏树叶。有一天早晨他在风雨中醒来,满身都是湿漉漉的黄叶。更悲惨的是,爱美食的他,在这里几乎没有吃的,于是,他练龟息法,将食量减到最低,还面朝初升的太阳做深呼吸,美其名曰“阳光止饿法”。

在这样的蛮夷之地,吃、住都成问题,读书,会友、写诗,作画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不甘寂寞的苏轼,就在“溪边古路三岔口,独立斜阳数过人”。最为难得的是,他开始在海南讲学。并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唐佐临走时,苏轼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许愿说,等唐佐考上进士再写后两句。后来,唐佐高中,而苏轼已在九泉。

可以说,苏东坡是当之无愧的全景式的生活大师。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即使失意,也不衰减对生活的热情。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所有逆境中的人,《定风波》宛如一颗定风丹,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不易学得的境界,而它却是苏轼的寻常体验。

“烦并不闲着,痛并快乐着”,苏东坡的这一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