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年高一上学
TUhjnbcbe - 2023/8/3 20:09:00

—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

语文试题

分钟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

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①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②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③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④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奥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⑤“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⑥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⑦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⑧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⑨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圓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⑩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西蒙·德·波伏瓦的话,表现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也引出其在图书馆读书学习成长的经历。

B.本文作者在“公书林”阅读《中学生》杂志时,觉得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内容有趣,便对此人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C.文中“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一句,意为在图书馆阅读让自己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的时候,当时社会却形成了不追求学问的坏风气。

D.第⑧段中,作者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表达了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清华大学“第三阅览室”比喻成给我的教益极多”一大恩师”,饱含对清华大学图书馆强烈的感激之情。

B.文章将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的苦读情景与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的处境形成对比,为结局很圆满做了铺垫。

C.文章后部通过介绍这里是马克思常去的地方和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赞美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D.作者把对图书馆的深深爱意寄寓在温和缓慢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尤其是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

8.文中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行文线索丰富多样,请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C.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D.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2)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14.请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

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

(注)①《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多次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反叛。而安禄山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地位显赫。②孙吴: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③闭门,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塑造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写诗人登上塞垣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境界阔大。

C.“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揭示了“边城何萧条”的原因。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

D.本诗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议论抒情,出言精警,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15.诗歌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壮阔的景色、浩瀚的江水,文人总易借此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5)《登泰山记》中“,”两句,描绘了作者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时看到的天边云彩出现的奇异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到伊犁来过三次,每次都能非常强烈地感觉到某种异样的冰冷和温暖。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刚健而妩媚永远是伊犁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伊犁的风俗赋予伊犁的也不是这,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鲜明度最高,也最幽深的。这异样的冰冷和温暖,是伊犁州府所在地伊宁的社会表现出来的、像气味一样无法看清的一种面部表情。这种表情里含有风景这边独好的骄傲和(),也带着边陲重镇()的人们对什么都()的淡漠。这也许没什么不好,可能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么一点排他性以显示自尊。

伊犁也不例外,只是稍稍有些露骨。然而,一旦你深入伊犁,了解到当地独特的自然风采和民间风情,你就再也感觉不到这种表情。伊犁有非常鲜明的三种层次:官方的,民间的,自然的。虽然这三种层次在当前任何地方都存在着,但是似乎哪儿也没有伊犁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诗意,那么独立成章而又混合为一体。它们分别象征着现实、历史和永恒。这三种时间概念如同三种颜色的水在同一河床里流动,使伊犁显得比别处丰富多姿,使伊犁有一种缓慢舞蹈着的移动感。伊犁仿佛随时都在()尘世的噪音和骚动,又随时都在制造当代的律动和尘土。伊犁的现实因此给人以隔世之感,一切活动着的事物都有顷刻滑入变成风景的危险。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满见多识广不以为然消化

B.自负见多识广不以为意消除

C.自满博古通今不以为意消化

D.自负博古通今不以为然消除

19,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句子叫散句。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写成语言连贯的整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也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伊犁的自然环境永远是刚健而妩媚的,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最鲜明也最幽深的。

B这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最鲜明也最幽深的;也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伊犁的自然环境永远是刚健而妩媚的。

C、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伊犁的自然环境永远是刚健而妩媚的;也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最鲜明也最幽深的。

D这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也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最鲜明也最幽深的,伊犁的自然环境永远是刚健而妩媚的。

20、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5、改为。

21.请根据以下文段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5分)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念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45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作文。(60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年青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画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是史铁生与命运抗争的自画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对于人世的看法,也是自己人生的真实画像。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作为已经步入高中的你,又面临选课的人生前途抉择,要“如何为自己画像”?请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A

“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C

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项,运用了比喻;C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3.A

“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每点1分)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意对即可。)

6.D

“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7.D

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1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分)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分)

“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南湖美景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3分)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3分)

“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句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

10.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贫交疏昆弟”做“再分散”的宾语,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好”是动词,喜好,“行其德”做它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A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

12.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子贡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文中只讲“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即“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却并无有关孔子帮助子贡的交代;且“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该选项属于曲解文意。

13.(1)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2)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

14.①采用计然之策,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该段主要讲了如下几个意思:(1)勾践任用范蠡和计然,计然为勾践出谋划策,制定富国之计,比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就是讲如何经营货物,为打仗做好准备;(2)勾践施用计然的经济策略,国力逐渐变得雄厚,“修之十年,国富”;(3)越国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才有可以充分支配的财资,用来用于奖励猛士杀敌报国,“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这样,水到渠成,自然就可以一雪前耻,灭吴称霸了。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要做准备;知道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这两样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情况就可以掌握看出了。干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水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积贮的道理,一定要积贮完备的货物,不要滞积的钱币。用货物相贸易,容易腐败被蚀的物品不要留,不敢囤积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厚赏战士,战士们冒着箭矢飞石前进,就像口渴时得到水一样,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地区检阅军队,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慨然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地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地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到千金钱财,两次分散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裕了就喜好施行仁德的人。后来年老力衰而听任子孙,子孙治理产业使它生息发展,于是达到亿万家产。所以人们谈论富翁时都称说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成后,回到卫国做官,闲居时在曹国、鲁国之间买卖货物,孔子的七十位高徒之中,端木赐最为富有。

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子贡车马相连,带着束帛重礼去聘问、进献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的名声传扬天下,是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的结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势而更加显赫吧?

白圭是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白圭却喜欢观察时机变化,所以用别人放弃我收取,别人收取我给与的办法。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所以说:“我经营生产,就像伊尹、吕尚施行谋略,像孙子、吴起用兵,像商鞅推行变法那样。因此一个人的智慧不足以随机应变,勇气不足以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坚强不能够有所保守,即使想学习我的方法术,我终究不会告诉他的。”因此天下的人说到经商之术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吧,能够尝试而又有所特长,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

15.C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项,“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理解错误。边地连年兵戈相交,主要是因为安禄山逼反;“向来反复无常”理解也有误。故选C。

16.①对统治者失策的批判:“诸将已承恩”是统治者错用朝中奸臣,而使边境荒凉、边患严重,于是诗人痛斥统治者所用非人;②对边城守将不力的批判:边城守将以边功邀宠,只顾私利,守边失策、无能;③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两句写诗人虽有安边的策略与自信,渴望成就一番功业,却不被重用,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④因志不得伸而归隐的无奈:“独”写出了无用武之地的孤独,“闭门”借陈寔“闭门悬车”的典故写出了作者因有感世道黑暗而拒绝入仕的落寞。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意思是: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已得封赏无心边防。面对边城的连年战乱,奸邪得志,诗人却只有满腔愤慨,无可奈何。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连安定边疆的良策都没有,却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如何让人不惆怅。“岂无安边书?”句,以强烈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痛斥统治者所用非人;“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意思是: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

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诗人具有满腹才华,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却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亦写出了作者因有感世道黑暗而拒绝入仕的落寞。

17.(1).哀吾生之须臾(2).羡长江之无穷(3)故不积跬步(4)无以至千里(5)闻道有先后 (6)术业有专攻(7)轻拢慢捻抹复挑;(8)唯见江心秋月白(9)极天云一线异色,(10)须臾成五采

18、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根据风景这边独好的提示,选填自负恰当。

第二组,见多识广:见过的事情多,知识面广。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修饰人们,选填见多识广“恰当

第三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修饰“淡漠,选填不以为意恰当。

第四组,消除: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消化: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考虑到与尘世的噪音和骚动搭配,选填消除恰当。

故选B。

19.C。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本题考查散句变整句,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作用是结构对称,音节和谐,渲染气氛,加强语势。散句是长短不一,交错运用,作用是自由活泼,富有变化。应按照句子的结构改变句式,可适当增删词语。“

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刚健而妩媚永远是伊犁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伊犁的风俗赋予伊犁的也不是这,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鲜明度最高,也最幽深的”,这是一个散句,句式不整齐。“不是......也不是......句式整齐,即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的不是,对应“也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中的也不是;“伊犁的自然环境对应伊犁的风俗民情,整句需要句式一致,改为这不是伊犁的自然所传达的,伊犁的自然环境永远是刚健而妩媚的;也不是伊犁的风俗所赋予的,伊犁的风俗民情是全中国最有味儿、最鲜明也最幽深的。

20、①修改为“遏制餐饮浪费现象”;⑤修改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⑦修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⑨在句末添加“建设”;将“餐饮企业管理”删去。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①不合逻辑。“遏制......不再出现否定失当,修改为遏制餐饮浪费现象。③规定......措施搭配不当。应该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⑦句子成分残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缺宾语中心语,修改时应补充,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⑤加强......规范搭配不当,应该为加强......建设。

不合逻辑,“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并列不当,“餐饮企业管理包含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两方面的内容。

21、参考: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的社会格局。(或者: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的人际圈子和社会结构)。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类题目一般用单句来表述,首先确立句子的主干句,例如:差序格局是……的结构”,然后再把其它几句作为宾语的定语,合理删减排序后放在宾语之前即可。“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

22作文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的一个变式,两道题目情境部分基本相同,但任务设置有变化,写作身份由“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毕业生改为“刚步入高一”的新生,主题由“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改为“如何为自己画像”,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情境切合。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在个人成长问题上进行思考,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1.真实情境的限制。

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这四个问题,限定了同学们思考的方向;这一情境看似抽象,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经历过。个人的成长、蜕变,尤其思想上的成熟、价值观的养成都离不开社会上的“镜子”——榜样的力量。每一次的寻找、发现及感官上的冲击都会左右自己的“自画像”。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限定考生要主动寻找“镜子”,审慎思考四个关键问题,如此才能精心画好“自画像”。

2.典型任务的限制

“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又面临选课”,限定了考生的身份和写作情境;“如何为自己画像”,限定了同学们的任务,可将其具体为写作情境中的某个问题;“请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限定了所绘制的“自画像”要基于考生独有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可以寻找不同的“镜子”来为自己画像,也可以在思考问题时选择不同的角度为自己画像,所以每个考生所描绘出的就会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自画像”。将所有画像齐聚一起,会看到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场景,展示出考生自由飞翔、自由创作的风采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稳定的阶段,而社会上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考生也会被不断吸引。“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事实上“镜子”有千万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镜子,如此绘制出的“自画像”就会不同;四个重要问题角度不同,考生在绘制“自画像”时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种类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自画像就会不一样。只要考生立足点正确,价值观正确,能言之有物,“画”之形象即可。四个重要问题恰好可以引领考生审视自己的灵魂,寻找最好的、最值得自己追寻的足迹,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国家使命。

提示:材料中的“镜子”有象喻作用,可喻指诸如英雄一类的人物或者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寻找”一词,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强调考生要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绘制一幅满意的“自画像”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失败、有痛苦、有矛盾,但在成长的路上,四个重要问题一直伴随考生,帮助其随时调整方向,最终成长成熟起来,完成作品。文章要求以“高一学生”的身份来谈,这个阶段恰恰是人格完善的最佳阶段,所以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经历一个品鉴社会人物(事件)、感受责任担当、涵养高尚情操、健全完美人格的过程。

参考立意:

1.“镜”中英雄,我之风貌。

2.看时代之“镜”,画韶华之“我”。

3.寻社会之“镜”,绘青春之“我”。

4.照英雄之“镜”,展“我”之风华。

5.鉴世界之“镜”,现独立之姿。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年高一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