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苏轼的印记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中工网
TUhjnbcbe - 2023/8/5 20:42:00

苏轼,这颗响彻千古的文坛之星,一直明亮闪耀至今。

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展览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

作为千百年中诗书画三绝的佼佼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有绝唱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洒脱。他的文人形象与“豪放词”的风格碰撞出绮丽的光彩,再加上一生并不平坦的路途和洒脱不羁的浪子情怀,都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传奇文人形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却又是风光霁月的。他的诗文作品暴露了他的内心,流露出他的本性,林语堂评:莫不真笃而诚恳。

这样一位让人“竞折腰”的文人典范,他的精神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千年的时光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未能湮灭的或纪念、或致敬、或赞美的印记,这些痕迹拼接起来,可以管窥一二苏轼的精神思想和人格魅力。

苏轼小像文人对楷模的想象和赞美

作为大众偶像,一定要有个“像”,对着这个“像”人们能时时提醒自己学习楷模、积极进取,同时也可标榜自己神追楷模、思想精神及品格与其高度一致,因此历代不乏出自名家手笔的苏轼画像流传于世。

元赵孟《苏东坡小像》。资料图片

这张苏轼小像的作者是元人赵孟,无论从书法方面的建树还是绘画成就,他亦可称一代宗师,这件作品是赵孟所书苏轼的经典文学作品《前后赤壁赋》册首所带的一幅画像。

画中苏轼戴着经典的“东坡帽”,秀眉炯目、手持竹杖的姿态让人想起苏轼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雅士风度之外不禁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恣意和潇洒,这张画像显示了赵孟对“苏轼文化人格”的认同和仰慕。

明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资料图片

明代一位工书画的大臣朱之蕃也画过苏轼像,作品称作《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这件作品所依据的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所作,所以本件作品称“临”为临摹之意。

画作中是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的一个场景,他在访友途中遇到大雨,于是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提起衣摆在雨中行走,途中妇人小孩见状争相笑看,农家的狗也跟着吠叫,但是苏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图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宠辱不惊、一派坦然,这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精神品格,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描绘苏轼形象的一种经典范式。

明《东坡先生赞像》。资料图片

这是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引首之上,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治平帖卷》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

《治平帖卷》据考证是苏轼30余岁时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在此不做赘述。我们先看画上的题词:

岷山峨峨,江水所出。钟为异人,生此王国。秉帝杼机,黼黻万物。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犹河汉之无极。若夫紫薇玉堂,琼崖亦壁,阅富贵于春梦,等荣名于戏剧。忠君之志,虽困愈坚;浩然之气,之死不屈。至其临绝答维琳之语,此尤非数子之所能及也。

以上内容评价了苏轼的一生,称苏轼之才“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犹河汉之无极”;评其安之若素的坚定心性“阅富贵于春梦,等荣名于戏剧”富贵荣名皆等闲、毁誉不入心;最后“忠君之志,虽困愈坚;浩然之气,之死不屈”的评价圆满了古代文人对“完美士大夫”的所有想象。他虽困顿一生,然忠君爱民之志未移,养浩然正气俯仰无愧,名流千古而成为美谈和楷模。

到赤壁一游留下千年美文

中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李可染在晚年时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曙光渐渐升起,于是提出“东方既白”艺术理念,“东方既白”出自苏轼《赤壁赋》最后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方既白”预示了黑暗过去、光明已经到来,这也是苏轼在困境时的曙光。

创作《赤壁赋》之前,苏轼刚刚经历生死险境:被诬陷入狱,一度面临死亡的威胁,甚至在狱中创作“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准备与亲人诀别。也许是皇帝惜才并不想杀他,也可能是多方营救起到作用,苏轼最终出狱被贬谪黄州。在此期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千年美文《赤壁赋》。

《赤壁赋》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则是由景移情,从“苏子”与“客”的对话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客”问: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由曹操及己,认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答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较于“客”的通透消极,“苏子”对人生的看法则更宽宏博大,透露一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觉悟。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景、理融合,“苏子”与“客”的人生对答既是他自己在绝境中的悟道,也让千百年来的后来者产生了无数的共情感慨,因此苏轼游赤壁也是历代画家爱表达的创作题材。

宋人《赤壁图页》。资料图片

金武元直《赤壁图》。资料图片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的印记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