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以诽谤朝廷的罪名下狱。在狱中二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肉体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流放”到了黄州,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四十出头的年纪,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却跌落人生的低谷。仕途失意,行动上也没有自由,一向意气风发的东坡,这回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在黄州的四年,日子清苦恬淡,东坡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一副乐天知命的架势。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就是这个重要关头的心情记录。在《前赤壁赋》中,东坡夜游赤壁,饮酒作歌,心中的矛盾一分为二:借“客人”的身份表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虚无、生命渺小的悲哀;又用自己的回答劝说自己:将自身托于天地造化,人生就可以无穷无尽,清风明月就是任我享用的“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无论语言还是内容,都有点故意作文以自我劝告的意味。相比之下,《后赤壁赋》更为真切自然。
秋末初冬的一个月明之夜,与友人散步郊外,忽然感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东坡酒量很小,却喜欢看人喝酒,其实是喜欢酒中畅谈的和美情谊。月下举杯,也是人生快意之事。客人中有一位是渔夫,正好刚刚捕捞的鱼,于是回家问夫人要酒,东坡夫人王氏贤德聪慧,她的回答真叫人开心:“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友客、酒肴、明月、渔船、长江、好心情,万事俱备,再次夜游赤壁之下,几个写景名句脱口而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乘着酒兴,众人弃岸登山、东坡抛下客人,独自攀上黑暗危险的悬崖,面对月下朦胧的山野、滔滔不尽的江水,一声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像古代的隐士啸吟,像阮籍穷途悲哭,万千委屈,一腔幽怨,一股悲情,悄然而来。人前压抑强欢的东坡,此刻流露出深藏的悲苦。独立苍茫,周身清寒,恐惧袭来,返身回船。水流船漂,四顾寂寥,突然,一只白鹤长鸣掠过……夜间做梦,东坡看见白鹤化身的道士前来问询。
文章怪异的结尾,用意不凡:羽化登仙,并非人间实在的追求,却可以是超越苦难的精神飞升,给自己开辟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东坡似乎想告诉读者:我们知道人生是有限制的,但抱着希望生活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