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大到英雄豪杰,小到平头百姓,都有自己的格局。格局可大可小,但却不是可有可无,它与先天秉赋,个人性格以及人生际遇紧密相关。
王国维先生曾经用古人文字将人生分为三重境界,今人仿效,用文字反映古人格局。
1.个人格局
第一重格局便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乃王勃绝唱,亦为唐人骈文绝唱。词藻华美,文思畅达,极尽铺陈对偶之能事。然而华美的词句并未喧宾夺主,文词始终从于意境,没有普通骈文虚浮夸张,流于形式的缺点,是其最可贵之处。
王勃
《滕王阁序》抒发了王勃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无奈,表达了他渴望建立功名的愿望。文章中美景胜地,宾客佳肴,四美俱全,而王勃通过描写这些美好事物表现自己的失落,将人生失意尽数道出。写完此文不久,王勃落水而亡,这篇文章也成为王勃生命的绝唱。临终之前有如此美文存世,不枉此生也。
高中时候学过《滕王阁序》,时间过去已久,至今只记得一些。去年去滕王阁,初到只是觉得风景秀美,可总感觉缺少一点韵味和诗意。
滕王阁
而后登高游玩,极目远眺,顿觉心境开阔,满是感慨,想要抒发自己的感情,却又说不出来。只觉得《滕王阁序》从大脑深处飞来,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一词一句如同细雨慢慢渗入自己的身体。绝非有意,自然而然就念出“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不敢攀比诗仙,只是有李白登临黄鹤楼“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极度震撼与微微的无奈惆怅。
滕王阁
王勃的《滕王阁序》文词虽美,但还是反映了古人的第一层格局:个人的格局。这是最原始的格局,最本能的格局,即是对物质利益的自然向往,对命运现实的愤懑无奈。
无论普通百姓还是文人士子,在遭遇挫折追求不得之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无奈,区别在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文人采用诗歌书画多种艺术,而普通百姓则大声痛骂,仰天长叹,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发出布衣之怒。方式虽不同,但同属第一层格局。
2.家国格局
再大一点的格局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首先《岳阳楼记》的景色格局够大,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次时空格局够大,“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眼界胸襟格局够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而在文章的后面,范仲淹更是道出了儒家几千年忠君为民的核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生于其世,并未像其他大臣一般患得患失,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而是超脱个人生死得失,如同庄子所言: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一心一意忠君为国,几乎达到了传统儒家士子格局的顶点。
3.无我格局
更大一点的格局便是苏轼的《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或许是因为年龄,王勃不满30岁的人生远没有苏东坡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的事情还是过少。人生中的挫折基本上只有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还有就是擅杀官奴被贬两件大事,眼界胸襟未曾得到足够历练。
范仲淹文武双全,“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生也可谓大起大落,既有庆历新政夭折的无奈惆怅,也有戍边西北抗击西夏的英勇豪爽,被西夏人称为“腹中有百万雄兵”。范仲淹虽然没有一帆风顺,位极人臣,但终其一生,他都在做官从仕,因此也一直都在按照传统规范约束自己。
而苏东坡则不然,与以上两位生平大大不同。苏轼少年得志,名动京师;得罪新党,自请出京;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而后被贬黄州;乃至后来流落儋州……
苏轼
一次次的奋发图强却换来一次次的无可奈何,在遭受极端痛苦之后,他既没有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也没有不合实际天真空想,而是经过痛苦思考,将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超脱凡尘,说出淡淡的一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在《赤壁赋》中苏东坡对曹操周瑜等人的事迹进行思考,从而道出人生感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自李太白之后,又有何人格局旷达至此。你们还在格局中,殊不知,我已然超出了格局,物我合一,不知东方之既白。
但私以为古人最大的格局却是苏东坡普普通通的那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容不迫,近似白描,于无声处惊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没有华丽言语的格局才是最大的格局。
欢迎转发,评论,点赞,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阅读更多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