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盆鼓,顾名思义就是其形状如洗脚的盆子,主要流传于赤壁市及周边的崇阳、嘉鱼、咸安、洪湖、临湘等县市,至今已有年历史。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等分支鼓种。
其演奏场合尤以民间的舞龙灯最典型,无论是独龙灯、群龙灯、还是妇女灯、草把灯,都有阵营可观的打鼓队,每次鼓数多达几十、数百面不等,鼓声震耳欲聋。
年赤壁脚盆鼓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赤壁人对鼓有特殊的感情,昔日有“先置鼓后生崽”的习俗。当老婆怀孕,就请鼓匠进门把鼓做好,意思是生个儿子将来是个勇敢的壮士。一旦分娩即击鼓助架,表示喜悦。“一丁一鼓”是常事,民间有专门制作脚盆鼓的工匠,制作此鼓用的木板刨光组成圆形状,以硝好的牛皮蒙住,栓上竹钉子即成。鼓上面画有“八卦阵”的图案,击打时发出宏大声响,给人以奋发拼搏的力量。
据老人讲,击打脚盆鼓是赤壁大战后兴起来的。据说当时孔明忙于战事,来不及添置战鼓,于是在民间收集了大量的脚盆,临时把牛皮往上一蒙,当战鼓使用。赤壁大战时擂鼓助威,四方轰鸣,威震曹军胆颤心惊,同时对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赤壁大战胜利后,脚盆鼓很快在赤壁民间流传开来,人们把脚盆鼓当作胜利的象征、力量的源泉。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农村到处一片震耳欲聋的击鼓声,这是人们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所报的喜讯,以击鼓来表达欢乐心情。
脚盆鼓是旧时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游艺打击乐器,也是生产工具,又当法器。所以每家都备有此鼓,有的氏族、用族中公款统一集体置鼓,分发各家各户使用。可见人们十分喜欢脚盆鼓,现今此鼓仍在使用。
脚盆鼓演奏曲牌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如[龙绞柱]、[卧龙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书]、[八卦布阵]、[周瑜点将]、[赤壁鏖兵]等多达八十多种。这些曲牌的形成都是历代艺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赤壁地方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年《星光大道》上,赤壁姑娘龚丹带来一首《呼了》,就以赤壁脚盆鼓伴舞。
作者/来源:汉派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