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和相关的《赤壁赋》画卷:
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做了三首著名的诗词赋,其中就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宋代有两位画家乔仲常和马和之根据《后赤壁赋》绘制了画卷,风格侧重自然有所不同,大画家赵伯骕的《后赤壁赋》画卷我暂时找不到,还有一个宋代佚名绘制的《后赤壁赋图》。不过有明代仇英的《后赤壁赋》画卷,而且仇英据考绘过三幅跟《前后赤壁赋》相关的画卷,《赤壁赋卷》卷首有文征明题跋,根据《后赤壁赋》则有根据其《后赤赋画卷》的缂丝摹品。文征明则有《仿赵伯骕后赤壁图》。
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关于《后赤壁赋》创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讲实话很困苦,“乌台诗案”对他打击很大的,泡制”乌台诗案“的新党自然要置苏轼于死地。不过这新旧党毕竟都有明白人和耿直人,所以当时新旧党都有一些人在努力争取保住苏轼。当然旧党中也有袖手旁观的人。
文征明-仿赵伯骕后赤壁图15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然后就是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实际就是北宋时代专门安置贬谪官员的,对于自己所谓的同一阵营的人袖手旁观,还是新党的王安石一言定论,个中滋味估计苏轼也是五味杂陈吧?这到任之后自然心情郁闷,摊上谁也不好受,同一阵营的所谓朋友漠视,反而对方阵营的还积极营救,这谁也受不了啊,苏轼也不是千古圣人。
心情郁闷那自然就要排解了,不过苏轼的性格还是坚韧不拔的,多次贬谪人家在哪儿都是能让百姓记住,并没有堕落。他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文明志也罢,来抒发感情也罢,或者说这就是他的一种文雅的”发泄方式“。
注:仇英的原稿《后赤壁赋图卷》暂时找不到,用缂丝制品来代替,仇英人文化水平较低,毕竟是平民出身,无法同明四家的其他三家的文化修养相比。不过他更在临摹功图浓厚,画功也很了得,所以他绘的画除了画功一等一外,更注重于严谨的讲故事,比如我原来写过他的《桃花源记图》,都是非常注重写实严谨。
至于薪水,那估计也是微薄的可怜,他有家有口,那总不能饿死吧?人家就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来养家糊口,这“东坡居士”就是这样来的。
在黄州他写下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黄州寒食诗帖》,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寒食帖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已经很明确的写出自己的生活困顿之苦。
《前赤壁赋》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意思就是有点如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境。这个比《前赤壁赋》早一些年。
《后赤壁赋》同写道:”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他居然爬到山上难登之处,两个一起的好友都上不去,他爬上去也是想”一览众山小“吧?仰天大声长啸,这长啸的声音把人家草木都震动了,回声不断。关键他喊完之后还是感觉到忧愁悲哀,于是回到船上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苏轼是郁郁不得志的,想成仙想洒脱,可又有满腔抱负,自然是不甘心还是不不甘心。古往今来,也许众多文人画家们都有此经历吧?郁郁不得志,最终大部分文人画家或者索性永不致仕,如沈周,或者就是寄托于山水之间,游山玩水,过隐居生活,如陶渊明(他是先贤的榜样自然好多人很仰慕了),或者就是放荡不羁,如唐寅。当然也有以退为守,最终还是想要出山,凡此种种,我们后人没有经历那样的场景,也没什么资格也没必要去评价谁的选择更高,谁的选择更低。无论如何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诗词文章、绘画作品。
中国的传统书画文章讲究个”以诗入画,以画入诗“,追求意境之美,所以在读画、读文、读诗词时,一定要先解读作画人、作诗词者、做文者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正确的领悟其意境之美。至于有些人评判说,什么诗词是小格局,然后吹捧西方文学。实际这些人的言论和人品我都很不喜欢的。因为他们非常的无知无畏,或者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罢了。
为什么前后赤壁赋有这么多画家来绘制?
古代的文人画家是主流,绝大部分画家是文学修养和绘画修养并时,并不是当今这样,很多画家的文学修养几乎为零,当然也有很多画家也是文学修养和绘画修养都兼备的,但是肯定不如古代那样比例高。苏轼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同样也擅长画墨竹,他的表弟文同就是宋代的画竹高手,胸有成竹就是来源于文同,苏轼也有赞颂文同画竹高深的诗名。
这个实际也是一个惺惺相惜吧?苏轼的文采在北宋时期已经是非常受人推崇的。到了元明清时代更是受到很高的推崇。开玩笑,唐宋八大家哪有什么泛泛之辈?
在古代那个环境下,不得志的才华横溢的人比比皆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文章自然就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每个画家经历都有所不同,自然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所以也造成了《后赤壁赋》的绘画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