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首写中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名气非常大,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历代词论者,都对此词赞不绝口,南宋胡仔甚至表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极高的评价,让其他诗人的中秋词黯然失色。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天上人间的绝美意境,最后再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然而,也有些人表示,苏轼所描绘的“天上宫阙”,浪漫奇幻,但浅尝辄止,没有让人尽兴。其实,苏轼还有一首同题材的《念奴娇·中秋》词,同样也是描写“天上”幻境的绝佳之作,或许是《水调歌头》的光芒太盛,掩盖了这首佳作,以至于人们很少论及此词。
《念奴娇·中秋》是苏轼写于元丰五年的作品,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这是苏轼人生中的低谷,此时的苏轼,谪居黄州,已经三年之久。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境十分凄凉,不得不依靠朋友接济才能过活,但心灵上的凄楚才是最难熬的,苏轼是乐观主义者,但这段日子也禁不住消沉起来,在元丰三年的中秋,他甚至感慨道:“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萧条沉闷之感,浓厚而又深邃。
然而苏轼还是缓过来了,他没有在逆境中一直消沉下去,反而在经过了人生浮沉之后,变得更加旷达通透起来,于是,苏轼化身东坡居士,昔日那个乐观旷达的苏轼又回来了。就在元丰五年的七月,苏轼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写下了那篇光耀后世的《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飘飘然有登仙之气。
这首《念奴娇·中秋》是在《赤壁赋》不久之后写就的,堪称《赤壁赋》的袅袅余音,词中以浪漫的幻想,飘然升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中秋佳境,所以《左庵词话》中评价说,东坡这首词“有仙气缥缈于亳端”。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一开篇,便写凭高而立远眺长空的情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本是常见的景象,但苏轼这里却先用“凭高远眺”来领起,就带给人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
接着写云散月出的景象,“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桂魄即月亮,因为云散风清,所以月色更加澄亮,以至于它所照射的地方,都带给人清凉的感觉,这种清辉世界,仿佛让人置身仙境之中,“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词人的想象直破天际,在这个仙人居住的“清凉国”中,不仅有玉宇琼楼,还有乘鸾来去的仙女。据说当年唐玄宗曾梦游月宫,看到十几个仙女,皆皓衣,乘白鸾,在大桂树下起舞欢笑,美丽至极。
或许是东坡也梦游了仙境,因此才写下这样的句子,他在仙宫中,向下眺望,看到江山如画,烟火清晰,历历在目,“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东坡眼中所见,人间和天宫,同样美好秀丽。
下片笔锋一转,从幻想回到了现实,“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无疑这是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句。苏轼这里,也像李白一样,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同时,我们也能够想见,苏轼此时的孤独感,只有明月与之相伴,但东坡并未因此感到“凄然”。
喝酒之后,东坡不禁翩翩起舞起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这一问,其实就是他在《水调歌头》中的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同时也有《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意味。
良夜,月色,美景,词人把酒痛饮、徘徊起舞,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于是词人没有了“阴晴圆缺”的感慨,而兴起了乘风归去的雅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这是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御风而行”的典故,但苏轼的心境更进一步,“何用骑鹏翼”,不需要任何凭借,心灵就能到达逍遥之境。
最后,词人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作结,仿佛词人身在月宫中,将横笛吹奏,响彻云霄,这是真正达到了“遗世而独立”的境界,其潇洒飘逸之态,的确有出尘入世之姿,苏轼至词尾,都没有落到“人间凡尘”中,更显得仙气飘然。苏轼“物我两忘”的旷达胸襟,是他在黄州时获得的通透与不惊。
苏轼这首《念奴娇·中秋》是和他的名作《水调歌头》类似的作品,但这一篇中,苏轼更显得飘逸潇洒,天上的幻境也更加光彩夺目,虽然词中不免流露出孤寂之感,但那种清幽空灵的仙姿,也同样突出,这意味着东坡的内心,更能看透人生种种,变得更加超凡脱俗了。无疑,这首《念奴娇》是可以与《水调歌头》交相辉映的名篇,可惜很少有人去